小学语文论文构建文化润泽下的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构建文化润泽下的语文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著名教育专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来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语文与文化血肉相连,所以,“语文就是文化”。

文化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理应选择的视角和姿态。

惟有如此,语文课堂彰显其文化的本性方有可能。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如何解读它并体现出来涉及的问题很多。

下面就四个方面的问题简要地表达对此的理解与追求。

一、词语,在“头脑创造”中获得生命的动感
语文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对语文课堂来说,理解、积累、运用词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我们应明白,任何词语,只有在个人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由此想见,对于词语,仅仅是背诵以及理解其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是不够的,应该让它“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它“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否则,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就无法成为现实的力量。

语文课堂,恰恰需要在这儿做一些工作。

比如,教学《百合花》时,在对“在蜂蝶鸟雀的鄙夷下,百合花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中的“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的理解时,有学生找到了课文前面的“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笔直地挺着胸膛”来作解释。

这当然是个聪明的、极好的解词方法,但我不满足于此:师:这“努力地”“深深地”“笔直地”用得好啊!百合努力地吸收阳光和水分,是因为它知道——
生:阳光和水分能帮助它开花。

生:阳光和水分是生长的必要条件。

师:百合深深地扎根是因为它知道——
生:根深才能叶茂。

师:百合笔直地挺着胸膛是因为它知道——
生:站得直,才能秀得起。

生:站直了才能抵挡狂风的摧残。

师:它就是这样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它就是这样全面地、认真地规划自己,它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地向着开花的目标迈进。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和内涵;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却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感悟下,一下子丰满起来,喷涌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这样的课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这种文化的魅力。

这就是语文课堂文化的一种体现。

二、语言知识,在对话交流中绽放理性之美
在多数的课堂,一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往往将本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简略了。

事实上,从语文角度讲,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的转化来实现的。

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或人文内涵上“深挖洞”,忽视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也使人文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课文本身所蕴涵、所表达的情思韵味,从而引发学生灵魂的骚动、智力的勃发、语言的接受。

比如教学《百合花》第十段时,当学生初步感受到这里写出了百合花的美时,教师接着追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这种美?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是一种方式;或者教师先直接告知这段文字非常美妙,然后通过简介作者、想象画面来具体地体悟这种美,这是另一种方式。

后一种方式更具语文教学的本质。

在课堂上,当学生通过读书明白,这一段通过赏花人的动作、心理写出了百合花巨大的美时,我这样引导:
师:.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他是台湾作家林清玄。

据说,他在30岁以前得遍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有人亲切地叫他“得奖专业户”。

你看他的这段文字,很巧妙地写出了百合花的美,我们在读的时候,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画。

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了吗?
生:一对将要结婚的青年男女千里迢迢地从城市赶到这里,看到这漫山遍野的百合,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并立下誓言,要“百年好合”。

生:一个孩子跪在百合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津津有味地闻着,嘴里“啧啧”称赞:“真香啊!”
生:面对百合那充满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有的人一边抹眼泪,一边说:“我从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呀!”
显而易见,这样一种导读方式,既延展了本课的教学,又使讲读课上的语文知识成为了日后学生作文的引导,而且学生透过文字所得的生动画面,折射出学生多少生动的语文思考以及由此而来的愉悦的审美体验,而这恰恰正是语文的“文化力量”。

三、课文内容,在价值引领中丰富情感
习惯上,人们常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形容语文的形象意义与概念意义的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

学生对文本应有自己的情怀和梦想。

而事实上,由于学生认识及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对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往往游离于表面。

因此,作为传承文化的语文课堂,应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

教师要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精辟解读来激活文本,为学生“穿针引线”,唤起学生的思维灵感和亲身体验。

如《百合花》的教学,如果仅让学生理解百合花面对艰苦的环境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并进行肤浅的“人生观”教育是不够的。

百合花在追求开花的过程中的那种自信、那种坦然、那种守望,它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它的执著的跋涉精
神,它对隐藏在美丽背后的艰难的体悟等,更应该透过课堂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段有机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更丰富了,认识更全面了。

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出示了如下的感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态度决定一切;一切事物,美的背后都是艰辛。

同时引导讨论: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剖析感言的过程,既是理性地回归文本的过程,也是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

最后,当我将“面对困难,你选择了战斗;面对战斗,你选择了成功;面对成功,你选择了更大的成功;面对更大的成功,你将拥有永恒的自信”送给他们,并要求他们或充满信心,或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说时,学生个个为之动容。

四、主题构建,拓展思考的范围和深度
没有新奇的精神历险,就没有好的表达。

对于语文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训练而言,恐怕更多的依赖于具体的情景——一个可以引向深入或延伸的情境。

因此,如何让学生置于一个更为开阔的阅读“框架”里探究那些自己想解读的话题,引导他们亲历联想、验证、建摸等语文活动,进而获得一种更有力度、充满张力的语文思考以及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关注并努力实践的境界。

比如,教学《请求》时,面对“才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的句子,如果仅仅用“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等的概念性话语来解释,显然有点干瘪。

教学时,我补充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至理名言。

在学生略知其意后,提问:看来,作者和孟子老先生想到了一块了,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它使你想起了什么?学生中有的想起了徐悲鸿、童弟周的奋斗经历,有的想起了成龙唱的《真心英雄》里的歌词”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地成功”,有的吟起了古人的”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冰心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学生智慧的火把在这一刻被点燃,他们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感悟,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