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流行,微博对校园信息传播、大学生人际交往、校园舆论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与传统的媒介方式如博客、QQ等相比,微博有着自身的特点。
第一,互动性强。
字数的限制客观上大大的提高了微博的互动性。
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通过微博发布信息,同时还能够对用户感兴趣的其他用户进行“关注”,随时接受对方发布的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感想,达到与其交流的目的。
由于字符的限制,使得信息的发布方与关注方都能够及时的回应评论,从而达到很好交流的目的。
第二,发布信息的即时性。
微博能够允许使用者随时随地的发布消息,根本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使用者就可以随时更新微博。
第三,集群性。
微博具有加关注的功能,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自己所关注的人物及其领域,从而使得兴趣相同的用户自觉的组成一个小的群体。
调查发现,微博用户之间的交流以圈群为中心,主要关注朋友、同学、同事等群体,内容包括共同话题、个人动态、个人观点等。
微博除具备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更具有传播便捷性、内容简洁性、交流灵活性等特点。
作为知识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总是充满着极大的热情,当然不会无视微薄的存在。
根据统计分析,微博主要用户群中70%以上的用户具有本科学历,用户以18~30岁年轻用户为主,其中18~25岁的微博用户达到36.4%。
由此看来,大学生中的微博用户已经达到一个很大的比例。
微博,作为一种新潮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
微博的兴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正确、合理运用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密切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交互平台,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在微博的世界里,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论你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在微博上表达观点。
利用微博,可以关注广泛的信息内容,有社会新闻、名人言论、生活常识,也有小道消息、朋友动态等等。
它面向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突破了国家以及民族的界限。
微博有助于满足大学生进行健康愉悦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1]。
通过微博,学生自己可以建立除学校同学之外的社交圈。
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现在多数大学由于扩大学校面积,在选择建校地址时都将学校选择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等,学生在校时间较多,通过微博,学生不用出校门,就可以了解校门内外的事情、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同时给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
微博形成了一个崭新而活跃的信息链。
在微博发布的信息中,原创内容为主的微博占54.2%。
从其信息内容看,多以个人为主导,排在前三位的发布内容分别是:记录每日心情的61.3%、表达兴趣爱好的52.9%、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或新闻49.7%。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成长过程中,有经历需要记录、有思想需要沉淀、有生活需要回忆、有经验教训需要总结,用微博记录生活,可以更好更及时地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激励和反思。
同时,利用微博的超链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我,展示当代青年独具个性的一面。
二、微博给大学生心理养成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一)易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
在微博世界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生产大量的信息,微博只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能传播任何信息,一些腐朽思想、消极价值观念、甚至暴力色情内容都会夹杂其中。
虽然大部分人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微博上消极的言论容易左右我的思想”,可见有部分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受到冲击。
大学生青睐于这种摆脱熟人目光、摆脱他人舆论的快餐式交际方式,但是在这种“隔断异化”的情形下,个体的责任和义务将会相对缺乏。
因此,他们一旦在此平台上遭遇交际挫折,就会容易滋生多疑、恐俱、敏感乃至麻木、冷漠等心理特点。
微博环境下,虚拟空间扩大了大学生交往的天地,网络人际传播缺乏现实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的非言语线索,消除了比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及环境作用等很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
遥远的陌生人因为空间概念的改变而变得熟悉,身边的人却因不屑或无暇顾及而变得陌生。
虚拟交往使学生自我封闭,与现实社会中的他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减弱,现实人际传播能力大大下降。
(二)微博使用的方便性和隐蔽性在行为上容易使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削弱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式的设备登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用手机登录微博,影响了学习,但是由于比较隐蔽,教师也难以发现。
调查显示,有13%的学生会在上课时间通过手机登陆微博,这种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实现的虚拟交流,会导致一些学生更加容易失去自控而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社交,对现实世界的交流反而无暇顾及,远离同学和老师,潜意识中与他人筑起了一道交流的屏障;更有甚者混淆了真实社交与虚拟社交的界限,真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产生激烈冲突,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交往的异化,在行为上迷失自我,影响学业进步和自我素质的提升。
(三)微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意识上容易使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膨胀微博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自己话题的主体,自己是这个空间的主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会有一群跟随者和簇拥者,这就使得本来就处在青春期、人格成熟期、自我意识较强的年轻人容易自我欲望过度膨胀,容易变得更加叛逆,不负责任,自私自大,出现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甚至引起道德堕落。
此外,在微博使用中易出现“去个性化”心理[2]。
匿名是微博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许多上网的人认为自己在微博网络情境中的行为是虚拟行为,并不需要承担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这便助长了微博使用情境中一些轻率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