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设计关键技术
引汉济渭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简介
1、工程总体情况
引汉济渭水源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三部分组成。工程总体布局为: 在汉江干流和支流子午河分别修建黄金峡水利枢纽和三河口水利枢纽蓄水,并利用黄金峡水利枢纽坝后泵 站抽干流水通过秦岭输水隧洞黄三段输水至控制闸,大部分水量通过控制闸直接进入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 送至关中地区,少量水(黄金峡泵站抽水流量大于关中用水流量部分)经控制闸由三河口泵站抽水入三河 口水库存蓄,当黄金峡泵站抽水流量不能满足关中地区用水需要时,由三河口水库放水补充,经坝后电站 发电后进入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送至关中地区。
第三,复杂地基条件的坝肩稳定问题。从初步设计揭示的地质条件看,三河口大坝基础地质条件非 常复杂,具有构造复杂、裂隙发育的特点。需要研究的坝肩不利组合多,不易确定不利组合面的特点, 坝肩稳定问题相对复杂。
4、关键技术问题
(四)多水源联合调节调度问题
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关中地区的骨干水源。供水范围涉及西起宝鸡,东至华阴的整个关中核 心区域,面积1.35万km2。它将和受水区内众多的地表、地下水源联合运用,来满足5个大中城市、12个 中小城市的工业用水和6个工业园区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根据规划,以引汉济渭工程为龙头,将建成覆 盖关中核心区的关中供水工程系统。为了充分发挥引汉济渭工程的综合效益,保障关中城市群的供水安 全,必须实现引汉济渭和关中当地水源的统一调度和联合调节。
1、工程总体情况
• 秦岭输水隧洞:为引汉济渭工程的输水隧洞,横穿秦岭,地跨陕南、关中两区,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秦岭输水隧洞进水口与黄金峡水利枢纽泵站出水管道相接,出口位于渭河一级支流黑河金盆水库右侧支 沟黄池沟,主要任务是将黄金峡泵站所抽的水和三河口水利枢纽调节后的汉江水自流送入渭河流域的黄池 沟。该输水洞为明流洞,洞长98.3km,马蹄形断面为6.74*6.74m,比降1/2500 ,设计流量70m3/s。
引汉济渭项目简介
引汉济渭项目简介1工程概况1.1 总体概况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针对关中地区缺水问题提出的省内南水北调工程的骨干调水线路,也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引八库”重点水源工程之一。
是解决陕西省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有效遏制渭河水生态环境恶化,减轻关中地区环境地质灾害的重点支撑工程,是实现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影响长远的永久性措施,是影响全局改变缺水局面的战略性工程,同时也是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大型水利工程。
规划的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整个调水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秦岭输水隧洞(黄三段和越岭段)。
调水工程首部黄金峡水库位于汉江上游陕西省洋县黄金峡,尾部秦岭隧洞出口位于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东侧2km处的黄池沟内,规划向关中地区多年平均调水15.0亿m3。
秦岭隧洞进水口位于三河口水库坝后汇流池,出口位于渭河一级支流黑河金盆水库右侧支沟黄池沟内,任务是将汉江流域调出水量自流送入渭河流域关中地区,隧洞为明流洞,全长81.779km,设计流量70m3/s,多年平均输水量15.0亿m3,隧洞平均坡降约1/2500,采用钻爆法+2台TBM法施工,工期6.5年。
1.2 TBM施工段(岭北)工程概况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TBM施工段岭北工程由TBM后配套安装洞(73.4m )、 TBM 主机安装洞(50m )、TBM 步进洞(186.6m )、TBM 始发洞(25m )、TBM 检修洞(30m )、TBM 拆卸洞(50m )和TBM 掘进施工段(7272.517+8855m )组成。
其中TBM 后配套安装洞、TBM 主机安装洞、TBM 步进洞、TBM 始发洞、TBM 检修洞、TBM 拆卸洞采用钻爆法施工,现浇混凝土衬砌。
5号支洞长4595m (平距),斜长4619.97m 。
5号支洞采用无轨运输方式,主要解决中间TBM 长段落施工通风、出渣、检修等问题。
岭北TBM 施工段采用一台Φ8.02m 敞开式 硬岩掘进机施工,支洞固定皮带机+主洞连续皮带机出渣,连续皮带机出渣,模筑衬砌段采用全圆穿行式模板台车TBM 同步衬砌技术。
秦岭特长隧洞下穿椒溪河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三河 口水 库影 响 , 对 下穿 椒 溪 河 长 3 7 0 m段 ( 里程 K 2
并 对探孔 进行 注 浆 。
4 . 2 . 3 第 三 次 涌 水 及 处 理
5 结 语
隧洞 下 穿椒 溪 河段 埋 深 浅 、 地 质 条 件 差 。岩 体 导 水 性强 , 与洞 顶河 流 有 一 定水 力 联 系 。对 施 工 过 程 总
结 如下 :
2 0 1 3年 9月 1 6 日, 隧洞 K 2+ 7 3 5处 施 作 的 9个
1 ) 综 合 多种方 法 ( T S P、 地 质 雷达 、 红 外 探测 ) 的超 前 地质 预报 能更好 地 探 测 前 方 地质 情 况 , 施 工 中所 揭
1 5 I n 。该段 地质 纵 断面 详见 图 1 。
g
褪
匿岩类别
里 程
Ⅲ
+
I V
V
0 +
Ⅳ
。 仝
V
+ +
Ⅳ
0
+
Ⅲ
+
图 1 隧 洞 下 穿 椒 溪河 段 纵 断 面
椒 溪河 流 域地 处秦 岭南 坡 , 为汉 江 二级 支流 , 水 量 较大 , 主要 受 大 气 降 水 补 给 , 随 季 节 性 变 化 较 大 。 其
+下层 1 1 m 大理 岩 、 石 英 片岩 ) 。且 隧 洞上 方 为 三 河
口水 库 蓄水 区 , 最 大 蓄 水深 度 为 7 8 m。可 见 , 下 穿 椒 溪 河段 施 工 难 度 大 、 风 险高, 对 设 计 和 施 工 均 有 极 高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1 施工组织设计..................................................................................................................... 1-1 1.1施工条件....................................................................................................................... 1-11.1.1工程条件................................................................................................................. 1-11.1.2自然条件................................................................................................................. 1-4 1.2料场选择与开采 ......................................................................................................... 1-131.2.1可研审查意见....................................................................................................... 1-131.2.2料场选择............................................................................................................... 1-131.2.3料场开采............................................................................................................... 1-19 1.3施工导流..................................................................................................................... 1-191.3.1水文特性............................................................................................................... 1-191.3.2导流标准............................................................................................................... 1-20 1.4主体工程施工............................................................................................................. 1-201.4.1概述....................................................................................................................... 1-201.4.2施工支洞............................................................................................................... 1-211.4.3主隧洞工程施工................................................................................................... 1-331.4.4 控制闸工程.......................................................................................................... 1-431.4.5控制闸交通洞....................................................................................................... 1-441.4.6 金属结构安装...................................................................................................... 1-44 1.5施工交通运输............................................................................................................. 1-451.5.1 对外交通运输...................................................................................................... 1-451.5.2 场内交通运输...................................................................................................... 1-47 1.6施工工厂设施............................................................................................................. 1-481.6.1砂石加工系统....................................................................................................... 1-481.6.2混凝土拌和站....................................................................................................... 1-501.6.3综合加工厂........................................................................................................... 1-501.6.4 机械保养厂.......................................................................................................... 1-501.6.5 炸药库.................................................................................................................. 1-511.6.6 施工供风、供水.................................................................................................. 1-51 1.6.1 施工供电.............................................................................................................. 1-51 1.6.8 施工通信.............................................................................................................. 1-52 1.1施工总体布置 ............................................................................................................. 1-52 1.1.1布置原则............................................................................................................... 1-52 1.1.2分区规划............................................................................................................... 1-53 1.1.3土石方平衡及堆渣规划....................................................................................... 1-54 1.1.4工程占地............................................................................................................... 1-55 1.8施工总进度................................................................................................................. 1-56 1.8.1编制依据和原则................................................................................................... 1-56 1.8.2 施工分期.............................................................................................................. 1-57 1.8.3 施工总进度.......................................................................................................... 1-57 1.9主要技术供应 ............................................................................................................. 1-59 1.9.1 主要建筑材料...................................................................................................... 1-59 1.9.2 劳动力供应.......................................................................................................... 1-60 1.9.3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1-601 施工组织设计1.1 施工条件1.1.1工程条件1.1.1.1工程地理位置秦岭隧洞工程黄三段为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工程的组成部分,该工程南起黃金峡枢纽左岸坝后泵站压力管道出水闸,北至三河口枢纽右岸坝下游300m附近的控制闸,全长16.48km。
引汉济渭工程前期工作需要研究的问题
〉 〉 〉需要研究的问题
◎ 张克强
引汉济渭工程是针对我省关中严重 缺水问题, 规划提出的一项跨流域调水 工 程 。无 论 从 工 程 规 模 、技 术 难 度 还 是 影 响范围上看, 引汉济渭工程都是我省水 利工程史上一项开创性事业。从长期以 来对引汉济渭研究及勘察设计的成果 看, 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不存在制约性 的技术障碍, 但仍面临一些具有挑战性 的问题, 笔者认为, 妥当解决和处理好这 些问题, 是引汉济渭工程顺利建设的重 要前提。
2.抽 水 蓄 能 问 题 引汉济渭需要建设黄金峡、三河口 两 个 大 型 水 库 , 两 个 水 库 相 距 17km, 水 位 相 差 190m, 有 可 能 利 用 两 个 水 库 , 结 合泵站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甚至利用两 库建设多处蓄能电站 ( 在库边或下游再 建 上 、下 库) , 使 引 汉 济 渭 工 程 的 功 能 得 到扩充。如结合抽水蓄能电站, 将黄三隧 洞设计成有压输水, 抽水平均扬程和能 耗会有所降低。虽然目前西北电网对抽 水蓄能电站的需求尚不明显, 但随着经 济发展和峰谷电价差的拉大, 结合黄金 峡泵站建设蓄能电站有可能取得一定的 经济效益。因为是否结合蓄能电站对机 组 选 型 、工 程 布 置 等 均 有 直 接 影 响, 在 泵 站设计中有必要对可能成立的各种方案 进行充分论证比较。
地质问题, 如果掘进中途出现严重问题, 将给整个工程工期和投资造成严重影响。
3.施 工 环 境 控 制 措 施 由于超长、大埋深, 隧洞建设中的普遍 性问题表现在秦岭隧洞上即可能成为复杂 问题。由于地面水系复杂, 洞线穿越多处地 质构造带及透水岩层, 较大量的涌水甚至 突然涌水是秦岭隧洞必须警惕的问题。此 外, 施工热害是秦岭隧洞要面对的另一个 特殊问题。据预测深埋段岩层基础温度约 32℃, 加上施工过程产热, 将使洞内气温处 于较高水平, 对施工造成影响。为此, 必须 采取有效控制环境温度措施。 4.衬 砌 结 构 设 计 衬砌结构对工程造价和施工工期均 会 带 来 重 要 影 响 。在 安 全 可 靠 的 前 提 下 , 对衬砌结构进行优化, 特别是合理简化 地质条件较好段落的衬砌, 是引汉济渭 秦岭隧洞工程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0-06-08 16:08:10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汉江向渭河关中地区调水的省内南水北调骨干工程,是缓解近期关中渭河沿线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该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的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也是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工程主要由黄金峡水库枢纽、黄金峡水源泵站、黄金峡至三河口输水工程、三河口水库和秦岭隧洞等五部分组成。
黄金峡水利枢纽水库坝址位于汉江干流黄金峡锅滩下游2km处,主要任务是拦蓄汉江河水,雍高水位,兼顾发电。
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64.3m,总库容2.36亿m3,调节库容0.92亿m3,为日调节水库,正常蓄水位450m,死水位440m,河床式电站装机容量120MW,多年平均发电量2.98亿kw•h。
黄金峡泵站位于黄金峡水库库区左岸良心河内,距良心河入汉江河口约900m,工程任务是将黄金峡水库的水扬高送至黄三隧洞,多年平均抽水量9.76亿m3。
泵站设计抽水流量75m3/s,总扬程113.5m,安装15台水泵电动机组,单机设计流量6.25m3/s,配套电机功率11MW,泵站总装机功率约165MW,年用电量3.67亿kw•h。
黄三隧洞进口位于良心河左岸李家湾(黄金峡泵站出水闸),出口位于三河口水利枢纽坝后约300m处汇流池,工程任务是将黄金峡泵站抽取的汉江水送入三河口水利枢纽坝后汇流池。
隧洞为明流洞,全长15.79km,设计流量75m3/s,多年平均输水量9.76亿m3,纵坡1/3000,横断面为马蹄形,断面尺寸7.18×7.18m。
三河口水利枢纽坝址位于佛坪县大河坝乡三河口村下游2km处,主要任务是调蓄本流域子午河来水及通过泵站抽调入库的汉江干流水量。
拦河坝初选坝型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38.3m,总库容6.81亿m3,调节库容5.5亿m3,正常蓄水位643m,坝后泵站设计抽水流量50m3/s,多年平均抽水量0.9亿m3,设计总扬程95.1m,总装机功率约60.6MW,年用电量0.3亿kw•h。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研究
调 水工 程之 一 , 即从 秦 岭 南 侧 的汉 江 向秦 岭北 侧 的渭
河 调 水工程 。本 工程 地跨长 江 、 黄 河两 大流域 , 穿 越秦 岭屏 障 , 主要 由黄金 峡 水利 枢纽 、 秦 岭 输水 隧洞 ( 以下 简称 秦岭 隧洞 ) 和 三 河 口水 利 枢 纽 等 三 大 部 分 组 成 。 秦岭 隧洞位 于 陕西省佛 坪县 、 宁 陕县及 周至县 境 内 , 穿 越秦 岭分水 岭 , 长达 8 1 . 7 7 9 k m, 设计流量 7 0 . 0 i n / s 。 过水 断面采 用钻 爆法 和 T B M 法 施工 。其 中 T B M 法 施
铁
68
道
建
筑
Ra i l wa y En g i n e e r i ng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1 9 9 5 ( 2 0 1 3 ) 0 4 — 0 0 6 8 — 0 3
引 汉 济 渭 工 程 秦 岭 隧 洞 主 要 工 程 地 质 问题 分 析 研 究
李 立 民
褶 皱主 要有 4条 , 为 佛坪复 背斜 、 极房 子一小 王涧复 式 向斜 、 黄 石板 背斜 、 高桥一 黄桶梁 复式 向斜 。
1 秦 岭 隧 洞 的 地 质 特 征
1 . 1 地 形 地 貌
秦 岭 隧洞 位 于 秦 岭 山 区 , 区 内 山峰 高 耸 , 沟壑 纵
横, 横 穿秦 岭 山脉 , 隧 洞埋 深 普 遍 较 大 , 大 多在 6 0 0 m
关键 词 : 引汉济渭 工程 秦岭 隧洞 工程 地质 问题
中图分 类号 : U 4 5 3 . 6 1 ; T V 2 2 1 . 2 文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1 9 9 5 . 2 0 1 3 . 0 4 . 2 1
“引汉济渭”工程简介
“引汉济渭”工程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引汉济渭”工程设计年调水量15亿立方米、静态总投资168亿元,是我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供水量最大、受益范围最广、效益功能最多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对全省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躺口长远的战略意义。
工程主要由汉江干流黄金峡水利枢纽、子午河三河口水利枢纽、秦岭输水隧洞三大部分组成,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横穿秦岭底部、总长98.3公里的隧洞,将汉江水源送至关中,解决近千万人的饮水问题。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48
【相关文献】
1.引汉济渭:秦岭隧洞TBM经历极致考验 [J],
2.无人驾驶智能碾压新技术在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建设中的应用 [J], 孙天野;刘福生;王涛;党建涛;燕军乐
3.引汉济渭二期工程黄午隧洞断面选型分析 [J], 雒少江;雷升云
4.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围岩构造特征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J], 张杰;李玮;李立民;万继伟;丁卫华;贾超
5.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开挖期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J], 李荣军;韩福;雷龙;党建涛;李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二号隧道
秦岭二号隧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日益繁荣,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发展。
其中,隧道建设作为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交通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秦岭二号隧道作为我国隧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对秦岭二号隧道的背景、设计和施工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背景秦岭二号隧道位于中国陕西省和甘肃省之间的秦岭山脉之中,是连接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秦岭山脉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地理条件十分复杂,这给隧道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由于区域的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性要求,秦岭二号隧道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设计秦岭二号隧道的设计起初面临着土质的复杂性以及地形的陡峭等问题。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者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首先,他们对山体进行了全面的地质勘察和分析,以了解隧道施工所面临的地质条件和风险。
在设计方面,他们采用了双筒单线隧道的模式,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此外,设计团队还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采用了防水、防冻、防火等措施,确保隧道的运营安全。
三、施工秦岭二号隧道的施工历经多年的努力和艰辛。
首先,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施工队伍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减少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山体的复杂性和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施工人员采取了精密的钻孔和爆破技术,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此外,施工团队还采用了自动化设备和机械化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隧道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还涉及到沟通协作和管理。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施工团队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组织,明确了各个工作流程和责任。
同时,他们还与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四、效益秦岭二号隧道的建设对当地的经济和交通运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隧道的通车不仅缩短了西北地区与华东地区之间的交通时间,也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
TSP探测技术在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S段上游突发涌水事故中的应用
主 隧 洞开 挖 段 70余 米 全 部 被 淹 , 深 超 过 3m。施 0 水
工 方 及设计 方 迫切 需 要 查 清 此 次 突 发 涌水 的原 因 , 以
为 石英 岩 及 片 麻岩 、 岗岩 , 石呈 微 风化 一 未风 化 , 花 岩 以 Ⅲ类 、 Ⅱ类 围岩 为 主 , 受地 质 构 造 影 响较 严 重 , 理 节
图1 T SP探测技术原理
2 T P探 测 技 术 原 理 S
T P探 测技 术 属 地 震 反射 波法 超 前 探 测 技 术 , S 其 原理 如 图 1 地震 波在 指定 的震 源点 ( 常 在 隧道 的 , 通
3 探 测 结 果 分 析
测线 位 于 隧 洞 左 边 墙 , 用 激 发 孔 2 采 4个 , 深 孔 1 5m, 间距 15m; . 孔 . 接收孑 L 2个 , 深 19m, 孔 . 对称 分
形式 向前 传播 , 当地 震 波 遇 到 岩 石 物 性 界 面 ( 即波 阻
抗 界 面 ,例 如断 层 、 石 破 碎 带 、 性 突 变等 ) ,一 岩 岩 时
部分 地震 信号 反射 回来 , 部 分地 震 信 号 透 射 进入 前 一 方介质 , 反射 的地震 信 号 被 两 个 三 维高 灵 敏 度 的地 震 检 波器 ( 左边 墙 、 边墙 各 一个 ) 收 。通过 对 接 收信 右 接 号 的运 动学 和动 力学 特 征 进 行分 析 , 可 推 断 断 层及 便 岩 石破 碎带 等不 良地 质体 的位 置 、 模 、 规 产状 和岩 土力
4i , 测量 涌 水量 约60 0~72 0I / 。很 短 时 间 里 经 n 0 0 I d T
1 工 程 地 质 及 水 文 地 质 概 况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涌水突泥段施工总结
( 6 ) 止浆蜷 在碴体下部牢 固处施做第一 节止 浆墙 ( 墙 高4 m, 墙 厚 2 m , ) 。外 墙 采 用 钢 模 板 支 立 , 钢 模 板 要 求 顺 直 , 对 漏 浆 处 对主洞下游两侧边墙各施 做了一次掌子面红外探水 。 预报成果见 要及时进行封堵 。止浆墙外墙坡度暂定为 1 :0 . 2 5 , 内墙坡度 可 表1
程
场 ,泵送入模; ( 7 ) 接茬筋 : 在第一层止浆墙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在混凝土 初 凝前在与第二 层止 浆墙接茬处预 留中2 2 钢筋 , 长度 8 0 c m, 外露 长度 4 0 c m,间距 3 0 c m。
HW- 3 0 5型红 外探测仪
,
开挖段及掌子面地下水发育 开挖段为 石英岩及片麻岩 情况 预报里程 K2 6 +7 6 1 ~ K2 6 + 7 9 1 ,共 3 0 m
关键词: 引汉 济 渭秦岭 ; 隧洞 涌水 突泥段 ; 工程施 工 ;
1 . 工 程 概 况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3 号试验洞主洞勘探试验 段与 支洞夹角为
2 . 2 1第一 层止 浆墙 施 工
( 1 ) 回填 反 压 : K2 6 + 7 2 0 ~K2 6 + 7 5 2 段 加 强 支 护 过 程 中暂 时
现 目前碴体 脚处 的里程为K 2 6 + 7 5 0 ) , 3 7 。3 1 4 5 , 试 验 段 围岩 分 为 1 1 I 、Ⅱ类 , 主 洞 内里 程 K2 6 +1 8 0 不对掌 子面碴体进行扰动 ( 和 K2 5 + 7 8 4 各设有一处 泵站 , 隧道坡度 为1 / 2 5 2 7 。2 0 1 1 年1 O 月 在加强支护施做完成后利用上游洞渣反压掌子面附近碴体使其更 反压情况视碴体和溃 口变化而定 , 如碴体 有向外移动的 2 3 E l 下游 爆破后 , 里 程K2 6 +7 6 0 掌子面拱顶位置突然 出现 突泥 加稳定 , 迹象立即停止施压; 涌水 ,出水 裂隙倾角 3 0 。 ~4 5 。,裂隙宽度约为 2 5 c m。自裂 ( 2 ) 掌子面碴体注 浆: 在碴体 内插 入注 浆管 , 浆液采用 1 : 0 6 隙处 涌出石屑及伴随孤石 , 经估算此 时突泥涌水量约 1 0 0 m3 / h 。 自1 O 月2 6日至 1 0 月3 1 E t 间在清淤过程 中共发生 四次较 大溃 口 水灰 比水泥浆液 ( 必要时根据试验确定 ) 。
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水面线推求的合理性分析
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水面线推求的合理性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秦岭隧洞越岭段水面线的推求,提出了选取TBM段中心线比降,减糙衬砌处理分析出其水面线成果,从而对隧洞断面型式的选取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键字:供水,秦岭输水隧洞,减糙1、工程概况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至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是解决陕西省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实施陕西省内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该项目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等3部分组成。
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唯一的输水工程,承担着将汉江干流的水输送到关中地区的任务,隧洞南起黃金峡枢纽坝后泵站出水池,北至黑河右岸周至县马召乡黄池沟,线路全长98.299km,由黄三段和越岭段组成,其中黄三段长16.52km,越岭段长81.779km。
隧洞设计流量70m3/s,纵比降1/2500。
黄三段末端设控制闸,沿线布设退水洞1条,长506m,沿线布设施工支洞4条,总长2621m,采用钻爆法施工,横断面形式为6.76×6.76m的马蹄形;越岭段进出口段采用钻爆法施工,横断面形式为6.76×6.76m的马蹄形,其余为TBM施工,断面形式为直径6.92/7.52m圆形断面,沿线布设施工支洞10条,全长22367m。
2、水面线推求方案秦岭输水隧洞属超长明流隧洞,其水面线推求采用能量方程法。
并进行了不同方案的水面线推求,分别是:方案一保持隧洞纵向水面线平顺衔接,考虑沿程和局部损失,允许隧洞洞底局部降低或抬高;方案二保持隧洞纵向水面线平顺衔接,通过加大TBM直径,基本保持TBM段隧洞中心线接近直线;方案三通过对TBM施工洞段Ⅰ、Ⅱ类围岩段减糙衬砌,满足TBM段洞段中心线为直线进行水面线衔接。
1)方案一:水面平顺衔接、局部降低或抬高洞底满足水面衔接要求水面线推求成果,隧洞进口底板高程542.72m,设计水位547.62m,水面最大降落0.11m,雍高0.07m;隧洞底板高程在钻爆法与TBM复合衬砌段衔接处25+760~25+770段降低0.28m,TBM复合衬砌与锚喷支护段连接段27+983~27+993段降低0.56m,TBM锚喷支护段与复合衬砌45+593~45+603连接段有0.51m的升高槛,TBM复合衬砌与钻爆法连接段64+820~64+830有0.28m 的升高槛。
秦岭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概述秦岭隧道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和商洛市柞水县境内,全长18460米,是我国最长的铁路隧道之一。
隧道穿越秦岭山脉,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为确保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施工方案。
二、施工组织与管理1. 施工组织机构成立隧道工程指挥部,负责整个工程的施工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下设工程部、质量部、安全部、物资部、财务部等部门。
2. 施工人员组织具有丰富隧道施工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三、施工方法与技术1. 施工方法(1)线隧道采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施工,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2)线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结合新奥法原理,先进行锚喷初期支护,然后进行马蹄形带仰拱的模筑混凝土复合衬砌的二次支护。
2. 施工技术(1)地质勘探与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穿越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探,采用TSP、TGP等先进技术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确保施工安全。
(2)施工测量与控制采用全站仪、GPS等先进设备进行施工测量,确保隧道轴线、高程等参数的准确性。
(3)围岩分类与支护设计根据围岩分类标准,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和参数,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4)防水与排水采用防排水系统,包括防水板、排水管、盲沟等,确保隧道防水效果。
四、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1. 施工进度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2. 质量控制(1)加强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确保工程质量。
(2)严格执行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五、安全与环保1. 安全(1)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安全。
(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2. 环保(1)加强施工现场环保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污染环境。
(2)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加强施工垃圾处理,确保施工环境整洁。
六、施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组织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秦岭公路隧道施工工艺[1]
秦岭公路隧道施工工艺随着中国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路和铁路穿越秦岭山脉。
在这些交通建设中,隧道的建设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秦岭公路隧道的施工工艺。
选择合适的隧道类型在秦岭公路隧道的建设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隧道类型。
秦岭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有的地方岩层坚硬,有的地方多为软土。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用合适的隧道类型。
对于岩石地层,可以采用爆破法或者盾构法来施工隧道。
爆破法适用于岩石较硬的地层,通过钻孔、充填炸药等方式将岩石炸裂,然后通过装载机或者运输带将碎石清理出去。
盾构法适用于岩石较软或者有节理的地层,通过使用隧道掘进机施工。
对于软土层,可以采用盾构法或者开挖法来施工隧道。
盾构法适用于软土层或者岩石和软土交替出现的地层。
开挖法适用于软土层较厚的地区,采用常规的开挖方式进行施工。
采用先进的隧道控制技术在隧道建设中,控制地质灾害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针对秦岭地区的特点,需要采用先进的隧道控制技术。
对于岩体控制,可以采用岩爆评价、锚索支护、注浆加固等方式来进行。
对于地质断层,可以采用预应力加固和钢筋混凝土衬砌来控制断层变形。
对于涌水问题,可以采用预防涌水井、注水泥浆和补漏技术来控制涌水。
对于高地应力和地表沉降问题,可以采用预应力锚杆、地下注浆和地表补土来控制。
有效的施工组织和管理在隧道施工中,有效的组织和管理非常重要。
施工队伍需要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安全意识。
在施工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对施工流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度。
在施工中,需要加强对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和安全监管。
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施工档案,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和整理。
秦岭公路隧道的建设对于交通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该区域地质条件的多样性,隧道施工需要采用多种工艺和技术,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和顺利。
在秦岭隧道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合理选择隧道类型、采用先进的隧道控制技术、加强施工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精细的施工方式,我们将能够建设出更加安全、通畅的秦岭公路隧道。
秦岭7号洞主洞发电机长距离供电技术
秦岭7号洞主洞发电机长距离供电技术结合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7号洞主洞实际情况,利用动力变压器升压,将洞外发电机自发电远距离供给洞内用电设备,确保了施工安全,节约了成本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签:发电机;长距离;升压;供电1 研究背景引汉济谓工程秦岭输水隧洞7号洞斜井总长1877m,主洞全长8122m,其中向上游延伸3569m,下游延伸4553m。
设计文件表明,主洞段预测总正常涌水量为6423m3/d,可能出现的总最大涌水量为12846m3/d,排水和通风为项目安全控制要点。
随着开挖断面的向前推进,各种电器设备紧随其后,但设备所需的380V供电线路越长,电压降越大。
三相五线供电在700~1000m范围内尚可实现,但随着隧道向前掘进,供电线路太长,将会导致电压降过大,各种设备就无法正常运转。
为了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需采用10kV高压进洞,在洞内安装动力变压器,再对各用电设备进行电力分配,施工组织设计洞内安装7台变压器对各工作面或设备进行分区供电。
为确保作业人员和洞内机械、设备的安全,需要24小时不间断将洞内涌水抽排至洞外。
本项目地处秦岭深处,远离城镇,时有停电现象发生,故抽排涌水需配置备用发电机进行供电。
根据施工要求,发电机必须安装在洞外,其原因一是洞内空气质量不好,影响发电机的使用寿命;二是因为发电机工作时要排出大量的废气,影响洞内的空气质量。
因此,对自发电采取长距离供电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发电机长距离供电线路设计为了保证正常抽排水,或者长时间停电时保证洞内施工,就要考虑把自发电升压到10kV后,再接入10kV主线路上进行供电。
根据计算,要保证洞内正常抽水,需要180kV A的发电容量;要保证通风和一个工作面的正常施工,需要900kV A的总发电容量。
本设计方案为,固定设置一台300kW发电机,用于停电时的应急抽水和洞内照明。
当发生长时间停电时,单靠一台发电机达不到正常施工用电的要求,将固定发电机切换至洞外供电线路,然后临时租用2台300kW 发电机,把发出的电送入一条回路上,向洞内进行并联供电,使发电总容量达到900kW。
化学注浆在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0引言水工隧洞开挖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和松软岩层是两大尤为棘手的问题,它们不仅影响了隧洞的稳定性,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有效治理地下水和松软岩层[1-2]这两大工程病害问题,一直是水工隧洞工程施工的主要难题之一。
在水工隧洞中涌水、渗漏及岩层稳定工程病害问题若不得当处理,不仅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更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目前,注浆堵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隧道施工中的涌水治理、变形缝渗漏控制以及漏水维修加固等多个方面。
化学注浆堵水技术[3-4]以其独特的优势,如高渗透性、快速凝固和优秀的封堵效果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隧道施工中[5],该技术能够有效封堵地下水涌入,保障施工的安全与顺利进行;在变形缝渗漏治理中[6],注浆材料能够填充缝隙,形成有效的止水屏障;而在漏水维修加固中[7-8],注浆技术则能够强化结构,提高耐久性。
然而,尽管化学注浆堵水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输水隧洞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仍显得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以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工程K67+163.517~K75+286段为背景,针对K68+835~K68+851段开挖掌子面挖穿透水带,导致掌子面及边墙涌水问题,提出采用化学注浆技术进行涌水堵漏处理,以解决输水隧洞施工中涌水问题。
1工程概况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工程起点K67+163.517,终点K75+286,全长8.122km ,隧洞设计流量70m 3/s ,结构横断面形式为弧形仰拱平底结构。
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支护,C30钢筋混凝土衬砌。
开挖掌子面挖穿透水带,位于隧洞K68+835~K68+851约16m 范围,节理密集部出现环状透水带;多处点片状渗漏,顺水流方向左侧底板距边墙1.5m 左右成管状外涌,出水量约300m 3/h ,涌水压力约1.5MPa ;右侧边墙起拱线以上1.6m 处片状出水,出水量约90~100m 3/h ,涌水压力约1.0MPa ;右侧边墙1.0m 左右,成片状外喷,出水量约250~300m 3/h ,涌水压力约1.0MPa ;掌子面大部零星散状分布较小挂帘渗漏点,漏量较小,出水量约30~90m 3/h 左右,渗漏总体出水量约800~1000m 3/h 左右。
大工程施工很难
大工程施工之难大工程施工是指投资规模巨大、技术难度高、施工周期长的工程建设项目。
这类工程往往涉及到国家战略、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因此施工难度也随之增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工程施工的难点。
一、工程技术难题大工程往往需要面对世界领先的技术难题。
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为例,该工程从长江流域的汉江引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补给到黄河流域的渭河。
工程需要克服秦岭山脉复杂的地形地貌、高强度岩石、高温高湿等极端条件,技术创新和突破成为工程成功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发挥科创平台作用,开展科技攻关项目130多项,申请专利116项,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二、施工环境复杂大工程施工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变,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如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线路总长490.33公里,穿行高山、平原、盆地,地形起伏大。
工程面临多项技术难题,如全长近500公里的输水线路中,56.62%以上为隧洞,穿越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极高。
此外,受水区域广、供水线路长,工况复杂,对施工管理和组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三、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大工程施工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和资金支持。
以上述工程为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计划总投资614.5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注入。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同时,大工程往往涉及到多个地区和部门,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质量和安全问题大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民生改善效果,施工安全则关系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五、社会环境影响大工程施工对社会环境和民生产生较大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征收、移民安置等问题,确保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引汉济渭工程简介(修订)
引汉济渭工程简介(修订)引汉济渭工程简介引汉济渭工程是解决关中、陕北缺水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屏障,分为调水、输配水两大部分。
调水工程主要由黄金峡水库、三河口水库、秦岭输水隧洞组成。
输配水工程由南干线、过渭干线、渭北东干线和西干线组成。
工程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计划工期78个月。
工程建成后,可满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4个重点城市及沿渭河两岸的13个县城5个新城和2个工业园区,总计2348万人的生活及工业用水,还将归还被大量挤占的300~500万亩耕地的农用水。
此外,可以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防止城市环境地质灾害。
每年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8亿立方米,从而有效提高渭河纳污能力,维持渭河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提供水源支撑。
工程建设也将为陕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促进陕南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密切陕南与关中经济联系。
同时,通过水权置换,在黄河上争取更多用水指标,推动陕北黄河引水工程建设,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1)黄金峡水利枢纽黄金峡水利枢纽位于汉江干流汉中市洋县境内黄金峡锅滩下游2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坝址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76.2亿立方米。
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高68米,正常蓄水位450米,总库容2.29亿立方米。
坝后泵站装机功率12.95万千瓦,设计扬程117米。
坝后电站总装机量13.5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3.63亿度。
(2)三河口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位于佛坪县与宁陕县交界的子午河峡谷段,在椒溪河、蒲河、汶水河交汇口下游2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2186平方公里,坝址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8.7亿立方米。
拦河坝为碾压混凝土拱坝,坝高145米,正常蓄水位643米,总库容7.1亿立方米。
坝后泵站总装机功率2.7万千瓦,设计扬程97.7米。
坝后电站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设计关键技术摘要隧洞施工,需要建设各方密切配合,根据围岩变化及时确定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支护措施和施工方案。
就隧洞施工中的动态设计、超前预报、开挖方式、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与掌子面的距离等常常遇到的若干技术问题结合有关技术文件和规范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引起引汉济渭工程建设者的关注。
关键词:引汉济渭;隧洞施工;技术探讨1 项目概况引汉济渭工程是从陕南的汉江流域调水到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是解决关中水资源短缺,实现陕西省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的唯一输水工程。
秦岭隧洞总长98 km,隧洞为明流洞,隧洞设计流量70 m3/s,规划向关中调水15亿m3。
越岭段约40 km 为TBM施工,其余支洞、主洞均为传统的钻爆法施工。
秦岭隧洞施工具有埋深大,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
参与设计的单位分别为铁一院和黄河院,施工单位以铁路系统施工企业为主。
由于水利水电和铁路、公路隧洞常常有行业技术规范的差异,在施工中,不同行业规范的良好协调与融合,保证了引汉济渭工程隧洞施工的顺利进行,下面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具有超长隧洞、大埋深、地质条件复杂、高地温、高地应力、施工通风及运输距离长等特点,隧洞施工难度堪称世界之最。
秦岭隧洞起点位于三河口水利枢纽坝后右岸,终点位于黑河金盆水库东侧黄池沟,全长98.3km,最大埋深约2000m,其中穿越秦岭主脊段总长约39km,采用TBM 法施工,分岭南TBM施工段和岭北TBM施工段。
岭南施工段由 3 号支洞进入主洞,岭北施工段由 6 号支洞进入主洞,相向施工。
隧洞设计流量70m3/s,平均比降为1/2500,隧洞钻爆法施工段断面采用马蹄型,尺寸 6.76m×6.76m;TBM 施工段开挖直径为8.02m。
为配合TBM施工,同时修建4# 和5# 两个施工支洞,断面形式采用城门洞型。
2 工程特点和技术难点引汉济渭工程难度大、技术复杂,多项参数突破世界工程记录,也超越了现有设计规范。
无现有工程实例可以参考,也无相关标准可遵循。
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均面临诸多风险。
工程的实施还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工程技术难关和项目管理难题,需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因此对秦岭隧洞设计及施工技术探讨十分必要、非常紧迫,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1 工程特点(1)深埋超长隧洞的贯穿问题超越了现有设计规范。
引汉济渭工程的引水隧洞工程位于东经108°,北纬33°15'~34°05',南北长100 多公里,东西2km 左右。
隧洞总长98.3km,其中黄三段长16.5km,越岭段长81.8km,属于超长隧洞。
秦岭隧洞3# ~6# 斜井段贯通段长39 . 3km,由于该隧道通过秦岭主峰中段,山高林密又是野生动物保护区,因此只能采用TBM技术南北对挖。
该项工程无论从隧洞总长,还是单个贯通长度都居世界前列。
而且目前国际、国内的相关测量规范中对于相向开挖长度大于20 km 的隧洞还没有相应的贯通误差值可以参考,因此开展引汉济渭工程控制测量关键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
(2)引水隧洞面临超长距离通风、岩爆、高温灾害等一系列施工风险。
引汉济渭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关键技术难点是解决从黄金峡到关中的穿越秦岭的引水道的施工和运行中的难题。
整个工程具有超长隧洞,大埋深、地质条件复杂,高地温,高地应力的特征,秦岭隧洞越岭段全长81. 8km,隧洞最大埋深2000m,沿线分别穿越大理岩、花岗岩、闪长岩、千枚岩夹变质砂岩,隧洞埋深最大处原岩地温预计可达到42℃,最大水平地应力预计超过50 MPa~60 MPa。
相对开挖的两个掌子面之间最大距离达到40km。
采用的钻爆法施工的过水断面为马蹄型,采用TBM 施工的为圆形断面,直径是8.02m。
2.2 技术难点及研究内容由于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的上述超常特点,以及设计指标超出规范范围和没有工程先例可以借鉴,使得隧洞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行存在许多超常规的关键技术难题,如:①超长深埋隧洞围岩的基本工程特性;②涌水突泥问题;③高地应力的岩爆预测与防治;④高地应力围岩变形与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⑤施工期围岩实时监测及支护优化设计;⑥通风及TBM 施工关键技术;⑦超长深埋隧洞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
3 秦岭隧洞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3.1 深埋超长隧洞的控制测量(1)由于引汉济渭工程隧洞总长98.3km,是由多段、采用两种不同施工方法施工的,因此应建整体的隧道外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即将黄三段和越岭段一起建立, 使得各隧道洞口控制点坐标系统和点位精度一致,以保证各段隧洞能按规范要求衔接,在整体上不会偏移。
(2)秦岭隧洞埋深较大,最大埋深2000m,采用施工支洞进入主洞施工,从洞口到主洞距离比较长,应要考虑将洞口坐标传递到主洞面的坐标误差和方位误差。
(3)由于秦岭隧洞中一段单隧洞距离超长、超深,中间通风口又少,对于洞内采用全站仪导线控制测量和水准测量时,应注意洞中水气和粉尘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为控制方向偏差,应加测陀螺定向边。
(4)秦岭隧洞总长98.3km,施工测量中应考虑地球曲率影响。
(5)由于该工程是深埋超长隧洞,国内外缺少施工测量经验,因此在施工中应加强检测,加强施工监理工作。
3.2 不利地质条件涌水突泥问题处理措施秦岭隧洞通过各断层破碎带、大理岩地段,由于构造裂隙水及岩溶水较发育,地下水循环较快,施工中有可能产生突然涌水现象;在通过断层泥砾带、含泥质地层的影响带时有可能产生突水涌泥现象。
在我国各种已建隧洞工程中,80%在施工中遇有地下水的危害,其中涌水突泥是隧洞工程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
例如日本垮腰隧道曾因涌水影响工期64个月;已经建成的锦屏辅助洞的施工工程中也出现长时间的涌水问题,并呈现“高水头、大流量、强交替、突发性”的特点。
隧洞施工中突发大量涌水,危害严重,不仅造成设备、人身事故,甚至被迫停工,贻误工期,且处理困难,费用昂贵。
因此,能否及时、成功的预报和处理地下水,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工期和安全。
从以往的工程实践分析,隧洞地下水预报是地质工作的难点。
2005 年10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中国岩土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深埋长隧洞TBM施工技术讨论会,对于深埋长隧洞施工中可能会碰到的岩爆问题、活断层和破碎带问题、有害气体问题、高地热问题以及高地压下的软岩支护问题等均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对策措施,但对于高压大流量涌水问题,国内外专家均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秦岭地区高山峡谷,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埋深大、洞线长、难分割的输水隧洞穿越秦岭,大范围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将不能满足隧道开凿所需要控制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信息,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探过程中的不全面性,为隧洞开挖过程中涌水突泥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对于引汉济渭中的具有巨厚覆盖岩层的超长深埋隧洞工程,如何及时、成功地预报和处理涌水问题,是大断面深埋超长隧洞工程成败的关键。
隧道所处地带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情况是弄清涌水突泥机理和实施处理措施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超长深埋长隧洞中如果通过物探、钻探等技术弄清隧道所处地带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情况和地下水的水力学是解决涌水突泥的关键所在。
总结国内外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为防止或处理深埋长大隧洞施工中可能产生的涌水问题,应视建设阶段和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报、避、排、堵”的对策进行处理。
3.3 施工期围岩实时监测、反演反馈与支护优化设计随着隧道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进步,在隧道工程建设中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是保证隧洞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隧道工程建设方法是地质勘察为设计提供资料、设计为施工提供设计图纸,不参与施工过程,造成了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与施工脱节,从而造成工程事故频繁、工程质量低劣和工程造价的提高。
现代理论和方法认为,隧洞工程建设中,应该在施工前、后以及施工过程中及时收集地质条件和施工状况信息,根据相应的监测资料进行反馈分析到设计并指导施工,达到优化工程建设的目的,由此引入以快速监测与反馈分析为主要目的的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理论和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3.4 TBM施工关键技术为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提高深埋长隧洞的掘进效率,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结构的可靠性,TBM 隧道掘进技术经常被作为首选的隧道开挖技术。
引汉济渭工程中涉及的深埋长隧洞具有埋深大、单洞长度大的特点,以及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在TBM施工中必然会遇到诸如低压缺氧对内燃机的机械效率和对人员生活的影响问题;缺氧、高温及存在有害气体条件下的隧洞通风问题;活断层问题;高地应力问题;高地温和岩爆问题;地下水和高压涌水问题等新的技术难题。
技术方案的重点是掌握岭脊TBM 施工段的地质情况,对TBM 设备进行慎重的针对性设计,保证其对不同地层具有必要的适用性,对涌水、围岩失稳等突发问题有可靠的应对措施,对TBM不易在洞内更换的关键部件进行耐久性设计,制订相应的运行措施。
其次,切实重视并落实施工过程的地质超前预报工作,解决好通风、运输、排水等施工保障问题。
3.5 超长深埋隧洞地质灾害预测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均己将此列为隧道工程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各种超前预报技术方法己经做过很多的研究工作,但是各种超前预报的技术方法各有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预报方法有:地质调查法、地质雷达(GPR)、TSP203、超前钻探、红外探水和电磁法等。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隧道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这些技术在国内外包括公路、铁路、水工、矿山等大量的隧道工程中取得了非常好应用效果。
但是,单一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由于自身的多解性和复杂环境的干扰性均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果,而且目前的预测预报技术是针对某种地质灾害问题进行,存在着单一性和孤立性。
在施工中宜考虑TBM连续施工的特点采用多种超前预测手段相结合,地质灾害的长期预测预报和短期预测预报结合,隧道施工监测数据、超前探测设备取得的探测成果和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多、数据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信息管理系统,为隧洞特别是象穿越秦岭输水隧洞这样的复杂条件下隧洞施工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证。
构建一套深埋超长隧洞岩爆、涌水、突泥、塌方等地质灾害的专家系统,包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构设计信息、施工相关信息、监测信息和现场监控图像信息等各类信息,有利于深埋超长隧洞工程的控制、管理和协调,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3.6 高地应力围岩变形与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国内外主要严重大变形隧道的整治经验表明,锚、注、喷一体化(锚、注为核心)围岩加固-支护技术在大变形隧道的支护、控制方面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