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现代美学话语空间与方法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美学话语空间与方法探索
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现代美学话语空间与方法探索,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从王国维开始,文学美学的专著大部分采取了类似《诗学》的模式,以清晰、逻辑的线索和科学化的语言方式重塑美学与文学理论。
这一方面适应了现代大学与分科教育制度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是以美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肩负起科学与民主启蒙的重任,也更有利于知识的教授与传播。
可以说,在以上种种情势下,西方美学(尤其是古典美学)作为陌生的他者和知识启蒙的福音深刻颠覆了古典美学的话语陌生和价值取向,现代性进程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导。
第一,从美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构建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家们纷纷从西方寻求资源,以期规约、重建中国美学。
比如20世纪的美学家或者具有西学经历,或者引介西方最新美学资源等,但无论是对美的本体的论争还是实践美学的调和,都没能跳出哲学式美学的窠臼。
其明显特征是先验预设出美学的本质特征,随后使用演绎、分类、例证等模式进行研究,仍然以认识论层面的话语言说对美学进行规约。
李泽厚就曾经指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
美感是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
从美感开始,也就是从分析人类的美的认识的辩证法开始,就是从哲学认识论开始,也就是从分析解决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根本问题开始。
[10]对于美的存在和思维方式的追问演变成为美与美感之间认识论的话题。
王国维、鲁迅、蔡元培、朱光潜、李泽厚、蔡仪、汝信、叶朗等人等纷纷引进西方美学资源,以宏大的学术眼光和学科建设的认知高度,在当下纷繁复杂的人文知识图景中发展出一种旨在建立人的文学的主导性文论价值与精神[11],并且以哲学认识论的视角进行系统化的美学研究。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起
点,可谓是以西方美学的火种点燃独立美学形态的文学理论,改变传统中将美学泛化成为诗性话语与人生态度的价值取向。
其实,他引进的是一种西方美学意识和话语经验,主体表述依然是中国古典特质的美学术语,如境界隔与不隔景语无我之境壮美等等。
但是这样一种古典美学词汇显然已经不同于雾里看花、淡妆浓抹的古典美学思维语境,而是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完成了西方审美主体、悲剧意志等带有西方现代个性启蒙色彩的话语言说。
比如在《红楼梦评论》和《屈子文学之精神》等著作中,壮美作为中国美学话语却实现了与西方古典美学崇高的对接。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12]5 意志力的彰显、生发与毁灭是西方主体论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红楼梦》的生命欲求与意志力的关系,此种逻辑架构与话语方式已然体现出现代的特质。
王国维的西学新酒还体现在对美学独立与审美自律原则的考察,在《论教育之宗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等一系列论文中借鉴康德对人类心理认知模式知、情、意的区分,将美从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中划分出来进行考察与论述,吾人于此桎梏世界中,竞不获一时救济欤?曰:有!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厉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13]这正是高扬了审美自我指涉、纯粹静观的审美现代性特质,如果说王国维对于古典美学还抱有无限眷恋,以旧瓶的形式本人的移民身份对失落的传统进行回望,那么鲁迅就以斗士的姿态直接终结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重建具有启蒙色彩的话语模式,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14]。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高度赞赏了类似于酒神般的主体性力量,并认为人是能动革命、改造社会的有机力量,美学和文学正在于激发他们带有现代性特质的启蒙与革命的精神,
从而实现社会的变革,人得是力,乃以发生,乃以曼衍,乃以上征,乃至于人所能至之极点[15]。
自王国维和鲁迅以来,美学便成为思想启蒙、人性改造和意识形态规约的有力武器,而这也正是中国美学家面对西学资源主动选择的结果。
他们相信既然认识论主体性美学给予了西方国家社会改造以强大的理论武器,那么启蒙运动以来的知识体系和话语模式也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
于是,美学便成为理论的先导与试验场,被赋予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功能。
随后,直觉说移情说崇高意志审美距离内模仿等西方美学理论话语在中国生根并生发开来,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以美育代宗教说》《美学的研究法》提倡科学的美学建构与美育宗旨,以期通达美学独立和审美教育的目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悲剧心理学》借鉴克罗齐、尼采、里普斯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建构自身的美感体系,其逻辑框架和语言表述均带有现代色彩;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以及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具有现代形态的文艺理论;蔡仪的《新美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历史本体论》都引入西方的主体论、反映论、理念、判断、距离等话语,并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现代美学理论话语。
第二,从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说命题方面,西方美学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话语和美学原则,也出现众多的美学流派,其很多的美学体系引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在方法论中,还是审美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康德、黑格尔的先验式宏大认识论美学框架体系启发了现代美学的学科化、系统化框架;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对王国维、鲁迅、宗白华等人的启示,并促使启蒙和自由作为美学的社会承担;移情论、精神分析美学为朱光潜所拿来,成为美感体验和文艺心理学建构的核心话语,在文学上也直接启发了新感觉派文学、现代诗派、朦胧诗派的崛起,给审美经验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直至建国后意识形态规约下的美学大讨论、四大派别的论争和实践美学的张扬,都是以哲学认识论的话语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解答,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建构的美学框架显而易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美学影响中国美学的强大话语力量。
在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的中西现代美学产生了明显的交互转换现象,西方现代美学开始从中国古典中寻求资源,考虑如何更好地介入文学经验的研
究和对人本体生存意义的拷问;中国现代却走上了知识哲学化、学科化、体系化的进程。
双重话语空间给予了现代美学以丰富的建构资源,使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美学和西化美学众花齐放,实现了西方几百年的美学资源积累,但同时也赋予了现代美学复杂性的特质。
中国美学一方面需要打破古典资源进入启蒙的现代化社会,另一方面却又看到西方美学已经发生的非理性和现象学潮流,这又给国内学者带来了新的焦虑是否中国古典美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于是,以失语症为代表的文化焦虑构成了新时期的重要一维,而其代表论点正是通过异质性比较的方式,重新发掘中国古典美学资源,放弃虚伪无根的西方话语。
但是,通过对美学话语的交互转换分析,我们发现其内在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是: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
任何试图将美学与审美实践分离、与人类生存脱节的历时进程都会被美学以自身调整的方式进行适应,从而继续保持这种张力。
当然,这也是与社会、经济、艺术、伦理、哲学等密切相关的,美学从不拒绝任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审美活动的方法,但拒绝把审美活动肢解开来的独断论的方法。
美学要求有适应自己研究对象的内在的统一性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哲学的、心理的、社会学的,又不是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而是这些方法的变异和重新组合。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
编辑了
从王国维开始,文学美学的专著大部分采取了类似《诗学》的模式,以清晰、逻辑的线索和科学化的语言方式重塑美学与文学理论。
这一方面适应了现代大学与分科教育制度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是以美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肩负起科学与民主启蒙的重任,也更有利于知识的教授与传播。
可以说,在以上种种情势下,西方美学(尤其是古典美学)作为陌生的他者和知识启蒙的福音深刻颠覆了古典美学的话语陌生和价值取向,现代性进程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导。
第一,从美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构建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家们纷纷从西方寻求资源,以期规约、重建中国美学。
比如20世纪的美学家或者具有西学经历,或者引介西方最新美学资源等,但无论是对美的本体的论争还是实践美学的调和,都没能跳出哲学式美学的窠臼。
其明显特征是先验预设出美学的本质特征,随后使用演绎、分类、例证等模式进行研究,仍然以认识论层面的话语言说对美学进行规约。
李泽厚就曾经指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
美感是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
从美感开始,也就是从分析人类的美的认识的辩证法开始,就是从哲学认识论开始,也就是从分析解决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根本问题开始。
[10]对于美的存在和思维方式的追问演变成为美与美感之间认识论的话题。
王国维、鲁迅、蔡元培、朱光潜、李泽厚、蔡仪、汝信、叶朗等人等纷纷引进西方美学资源,以宏大的学术眼光和学科建设的认知高度,在当下纷繁复杂的人文知识图景中发展出一种旨在建立人的文学的主导性文论价值与精神[11],并且以哲学认识论的视角进行系统化的美学研究。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可谓是以西方美学的火种点燃独立美学形态的文学理论,改变传统中将美学泛化成为诗性话语与人生态度的价值取向。
其实,他引进的是一种西方美学意识和话语经验,主体表述依然是中国古典特质的美学术语,如境界隔与不隔景语无我之境壮美等等。
但是这样一种古典美学词汇显然已经不同于雾里看花、淡妆浓抹的古典美学思维语境,而是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完成了西方审美主体、悲剧意志等带有西方现
代个性启蒙色彩的话语言说。
比如在《红楼梦评论》和《屈子文学之精神》等著作中,壮美作为中国美学话语却实现了与西方古典美学崇高的对接。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12]5 意志力的彰显、生发与毁灭是西方主体论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红楼梦》的生命欲求与意志力的关系,此种逻辑架构与话语方式已然体现出现代的特质。
王国维的西学新酒还体现在对美学独立与审美自律原则的考察,在《论教育之宗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等一系列论文中借鉴康德对人类心理认知模式知、情、意的区分,将美从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中划分出来进行考察与论述,吾人于此桎梏世界中,竞不获一时救济欤?曰:有!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厉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13]这正是高扬了审美自我指涉、纯粹静观的审美现代性特质,如果说王国维对于古典美学还抱有无限眷恋,以旧瓶的形式本人的移民身份对失落的传统进行回望,那么鲁迅就以斗士的姿态直接终结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重建具有启蒙色彩的话语模式,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14]。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高度赞赏了类似于酒神般的主体性力量,并认为人是能动革命、改造社会的有机力量,美学和文学正在于激发他们带有现代性特质的启蒙与革命的精神,从而实现社会的变革,人得是力,乃以发生,乃以曼衍,乃以上征,乃至于人所能至之极点[15]。
自王国维和鲁迅以来,美学便成为思想启蒙、人性改造和意识形态规约的有力武器,而这也正是中国美学家面对西学资源主动选择的结果。
他们相信既然认识论主体性美学给予了西方国家社会改造以强大的理论武器,那么启蒙运动以来的知识体系和话语模式也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
于是,美学便成为理论的先导
与试验场,被赋予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功能。
随后,直觉说移情说崇高意志审美距离内模仿等西方美学理论话语在中国生根并生发开来,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以美育代宗教说》《美学的研究法》提倡科学的美学建构与美育宗旨,以期通达美学独立和审美教育的目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悲剧心理学》借鉴克罗齐、尼采、里普斯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建构自身的美感体系,其逻辑框架和语言表述均带有现代色彩;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以及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具有现代形态的文艺理论;蔡仪的《新美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历史本体论》都引入西方的主体论、反映论、理念、判断、距离等话语,并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现代美学理论话语。
第二,从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说命题方面,西方美学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话语和美学原则,也出现众多的美学流派,其很多的美学体系引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在方法论中,还是审美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康德、黑格尔的先验式宏大认识论美学框架体系启发了现代美学的学科化、系统化框架;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对王国维、鲁迅、宗白华等人的启示,并促使启蒙和自由作为美学的社会承担;移情论、精神分析美学为朱光潜所拿来,成为美感体验和文艺心理学建构的核心话语,在文学上也直接启发了新感觉派文学、现代诗派、朦胧诗派的崛起,给审美经验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直至建国后意识形态规约下的美学大讨论、四大派别的论争和实践美学的张扬,都是以哲学认识论的话语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解答,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建构的美学框架显而易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美学影响中国美学的强大话语力量。
在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的中西现代美学产生了明显的交互转换现象,西方现代美学开始从中国古典中寻求资源,考虑如何更好地介入文学经验的研究和对人本体生存意义的拷问;中国现代却走上了知识哲学化、学科化、体系化的进程。
双重话语空间给予了现代美学以丰富的建构资源,使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美学和西化美学众花齐放,实现了西方几百年的美学资源积累,但同时也赋予了现代美学复杂性的特质。
中国美学一方面需要打破古典资源进入启蒙的现代化社会,另一方面却又看到西方美学已经发生的非理性和现象学潮流,这又给国内学者带来了新的焦
虑是否中国古典美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于是,以失语症为代表的文化焦虑构成了新时期的重要一维,而其代表论点正是通过异质性比较的方式,重新发掘中国古典美学资源,放弃虚伪无根的西方话语。
但是,通过对美学话语的交互转换分析,我们发现其内在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是: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
任何试图将美学与审美实践分离、与人类生存脱节的历时进程都会被美学以自身调整的方式进行适应,从而继续保持这种张力。
当然,这也是与社会、经济、艺术、伦理、哲学等密切相关的,美学从不拒绝任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审美活动的方法,但拒绝把审美活动肢解开来的独断论的方法。
美学要求有适应自己研究对象的内在的统一性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哲学的、心理的、社会学的,又不是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而是这些方法的变异和重新组合。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西方后结构主义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存的状况促使西方现代美学的转型,因为如果美学继续保持康德式的精英意识,漠视后现代的生存状况,那么最终会走向自言自语的边缘,所以从中国古典获取了整一体验式的理论资源;而中国现代美学为了适应启蒙、政治等需要,也不得不以西方资源武装自身无奈的灵魂。
所以,美学必须保持阐释审美实践和人类生存的有效性,才能不断前行。
二、美学话语空间中的双重张力西方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构筑的交互转换话语空间赋予了中国现代美学以独特的多维色彩,在经历意识形态美学和美学热之后,新时期的美学家们对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进行反思,一方面,重新发掘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话语资源,树立民族本土的理论自信;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的启蒙现代性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工业文明深刻影响到中国发
展的方方面面,而中国的学科体制已经构成了当前系统化、逻辑化的场景,再次回归前工业时代的古典文明语境已不复可能。
所以,必须在已有的话语资源基础之上继续整合中西美学资源,使美学既有明确的学科建构与自律话语,同时又能够有效阐释审美实践与艺术经验,进而通达终极价值的人文关怀。
全方位构建有美有学的民族化、普世性现代美学,则是每一位学者的目标。
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不仅给予我们理论启示,其本身仍然也是极具张力的存在。
其实我们深入探究这一空间话语之时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状况:它们当中有时间上的差距。
中国在20世纪初所接受的西方美学思想更多的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认识论美学,也可称之为现代主义美学,其逻辑与思维模式主要是西方古典时期以来的学科逻辑与理性思维,从时间上来看大致是20世纪中期以前;而对于存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阐释学美学以及中国后现代主义美学话语的接受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我们对于此类非理性转向美学似乎是采取平行接受的方式,因为当时我国正处在美学第二次转型和第三次转型阶段,美学方法论、主体性探讨、审美独立的讨论如火如荼,对于形象思维和手稿的再次发掘似乎使美学家们找到了思想解放和反观政治的文化立场。
主体性的狂欢使得我们对西方同时期的后学资源只是进行引介,并没有将其渗入到美学体系与美学论争之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后实践美学时期,生命美学、主体间性等带有中国反思色彩的现代美学才真正消解了狂热引进的场景,真正从建构与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西美学资源。
可以说,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现代美学一直处在赶超西方美学的尴尬处境中,从学科化、逻辑化的建构、到主体性美学的张扬,再到当代后实践美学的整合,蓦然回首,发现西方美学正在向我们曾经放弃的古典美学靠拢,这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
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给中国当代美学带来了发展的张力,西方美学经历的过于膨胀的理性主体之后,转向了对感性生命的关注和审美经验的话语言说,并试图以此来适应学科互涉和文化研究的巍巍景观;而中国面临的同样是意识形态话语松动之后面对文化浪潮的美学有效性问
题,所以,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在经历了时间上错位的交互转换,终于在21世纪找到了互补协调发展的双重维度。
维度之一是现象直观与感兴妙悟的美学话语。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和美学思潮,发端并兴盛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成为最有影响、在中国美学界运用最多的一种观念与思潮。
[17]无论是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生存美学、体验美学、空间美学等等都从思维方法、美学观念和审视态度上获得资源。
现象学主要是破除二元式的思维模式,以一元式的视角进行美学研究,这种美学的意向性活动逻辑或对象化逻辑把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实现审美的意向性、双向对象化,凸显出美学的逻辑过程的特征[18];其主要方法是本质直观,途径是感性体验。
这些对于中国美学界而言也许并不是很稀有的理论,但是在西方二元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中确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胡塞尔就曾自豪地宣称,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
[4]22本质直观是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又有悬置和先验还原两个相关理论。
在胡塞尔看来,从康德和叔本华一线下来的有着先验矛盾的主体能够认知绝对必然性的世界与知识是极大的悖论,为了克服矛盾,经验的自我主体必须把已有的知识加上括号,进行悬置,根据显现与显现物之间本质的相互关系,现象实际上叫做显现物,但首先用来表示显现本身,表示主观现象。
[4]8胡塞尔通过本质直观通达纯粹现象,而现象即本质,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由笛卡尔和康德美学奠定的主体中心地位。
在意向性的联结下,我与他者是互为主体,共享现象世界的关系。
这一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又称为主体间性,成为存在论美学转变的关键。
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的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
[19]胡塞尔的哲学现象学开创的思维方式和一元话语深刻影响了萨特、梅洛庞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