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尚书》与中国古代公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与中国古代公文
书艺:典,谟.典之流其别有二:命,诰.谟之流其别有二:训,誓.
命训之出于典者其流又别而为六:制,诏,问,答,令,律.命之流又别
而为四:册,敕,诫,教.诰之流又别而为六:谕,赐书,书,告,判,遗命.
训誓之出于谟者其流又别而为十一:议,疏,状,表,笺,启,上书,封
事,弹劾,启事,奏记.训之流又别而为十:对,策,谏,规,讽,喻,发,
势,设论,连珠.誓之流又别而为八:盟,檄,移,露布,让,责,券,约.17]
黄佐希望通过层层的流别关系,把后世43种文体的源头归属于
《尚书》"六体"之中,显示《尚书》篇章对后世的重要示范意义.尽管黄
氏之说由于分类过于细致,导致文体交叉现象甚众,但《尚书》与各种
公文的源流关系已经昭然若揭,细核各体,无一不与公文相关(包括名
称,功能,行文诸方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认为:"《书》之体例有六:
日典,日谟,日训,日诰,日誓,日命,是称六体.然其中有《禹贡》,颇似
记,余则慨为训下与告上之词,犹后世之诏令与奏议也."[81350鲁迅的评
论较黄佐之说,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而他所言之诏令与奏议正是
公文中的代表.
《尚书?周书》的《君爽》,是周公给召公的答辞.西周初年,周王子
孙受天命说影响,惰于政事,召公首先站出来反对执命之说.与此同
时,周公相成王,管叔,蔡叔有"公将不利于孺子"的谣言,召公亦对周
公心有所疑.《君爽》正是周公针对上述两种情况给召公的答辞.周成
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管理,陕以西的地
方归召公管理,所以《君爽》应属于臣与臣的平级对话,类似于后代平
行文"书".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
日'书'."可见"书"为臣僚之问平行书信,清代姚鼐编撰《古文辞
类纂》与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皆将《尚书?君爽》篇作为书牍类作品
的始祖.姚鼐云:"书说类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爽》之篇.春秋之世,列国土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战国说土,说其
主时,当委质为臣,则人奏议,其去国或说异国之君,则人此篇."
曾氏云:"书牍类,同辈相告者.经如《君爽》及《左传》郑子家,叔向,吕相之辞皆是.后世日书,日启,日移,日牍,日简,日刀笔,日帖,皆是."
ll】口南此可见,《君爽》篇是两家一致认同的"书"牍最初文献."书"是西汉以后才逐渐私人化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在西周时期, 是一种书信式的平行公文.
三筒谬奠瘸旁停彰剪磐js_|≯|一lll蔓i
《尚书》语言不枝不蔓.现存今文《尚书》经文28篇,共计16935 字,篇均600字左右.全书共计使用1528个词,其中单音节词占
69.1%,复音词占31.9%,且复音词中人名,地名等固定名词占相当比例①
.《尚书》内容横跨整个奴隶社会,记载了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传说,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涉及政治,思想,礼制,刑律,历法,军事等广泛
领域.如此众多的内容,借以相对较少的词语来表达,行文必然心无旁骛,无所枝蔓,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如《牧誓》,短短242 字,开篇交代具体时间,并描写武王英姿,然后历数商纣匹大罪行,最
后告诫军士战斗规则及要求,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战前的紧张气氛呼之欲出,战争的宏阔场景历历在目,堪称言简意赅的典范.
简练的语言并不代表着情感和气氛的欠缺.《尚书》篇章在人物的
侃侃而谈亦或告诫劝涑中,焦急,谨慎,喜悦等心理与肃穆,欢快,谨严
等气氛清晰明了,帝王的威严,臣属的忠诚,长者的风范也有相当的彰显.如《盘庚》篇:"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兹予有乱政
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日:'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
丕乃崇降弗祥.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
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
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语气之急切,言辞之锐利,情绪
之激昂,气魄之l刺既,尽显王者风范与雄辩色彩.
《尚书》的这种言语不枝不蔓,内容凝重丰实,态度严肃,恺切又
挚真的"深醇敦穆"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公文主体:诏令与奏议.例如,汉代帝王策命《册封广陵王胥》:呜呼!小子胥,受兹赤社,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世为汉藩辅.古人有言日:"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
人轻心.扬州保强,三代要服,不及以正."呜呼!悉尔心,祗祗兢兢,
乃惠乃顺,毋桐好逸,毋迩宵人,惟法惟则!《书》云"臣不作福,不作威",靡有后羞.王其戒之![呲道策命94字,风格极似《尚书》,直言直叙,了无挂碍,引训据典,气度恢宏.且增人两处"呜呼",对臣属的
殷殷关切之情,浓浓期望之意,溢于言表,充分显示出了"王言"的特色,与《尚书》的行文风格极为相似.
《尚书》的行文风格同样影响到后代奏议风格,曹丕《典论?论文》直言"奏议宜雅",刘勰《文心雕龙》说:"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并云"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模经为式者,自人
典雅之懿"[313~..刘勰的"熔式经诰"意即熔铸经典以为法式,依傍
儒家经义立论说理,"经"与"诰"两种不同层次的文体并列,强调了《尚书》中"诰"的重要性,说明了宗经,引经是奏议典雅行文的重要方法.奏议虽非"王言",没有王者之气,典雅之风与饱满之情却是
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如此方能打动人君.例如贾谊《陈政事疏》开篇即展露焦灼之情: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
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夫抱火膺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
并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
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这段话言辞严整而语气
急切,表达典雅而激情洋溢,"痛哭","流涕","长太息"三个排比句
和下面三个感叹句,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领起所议之事,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说是《尚书》"言语不枝不蔓,内容凝重丰实,态度恺切挚真"行文风格的最好继承.
综而论之,经学至上的学术传统与"文本于经"的文体思想,使得
《尚书》中那些流传至今的诰誓命训,成为后代官方公文的典范与模仿的对象.《尚书》中的篇章虽不能涵盖全部的中国古代公文,但却为后代的公文奠定了典雅敦穆的行文风格,也使得诏令与奏议成为历
代文选类总集的必选类别,成为中国文学中独特又壮美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