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 悲秋作客
悲壮而不悲哀, 激动而不消沉,抒ຫໍສະໝຸດ 多病登台阔大而不狭小。

苦恨霜鬓
尾联
新停酒杯
高浑一气,独步古 今,当为杜集七言 律诗第一—清·杨
我心中的杜甫形象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 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 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 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 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 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 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 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 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 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 “病”“独”,刻
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 读出。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急高 哀 清 白 飞
风、天、猿、渚、沙、鸟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 飞鸟, 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 白”“猿啸” “鸟飞”,这些又都是具
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 诗,不但意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 而且起笔便有悲凉的气氛。画面的惨淡, 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 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 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 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心理写照。
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
么呢?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时代的苦难
家愁
家道艰辛,穷困潦倒
流落他乡,长期飘泊
年老多病,抱病登台
孤独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触景
悲凉萧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不能喝酒, 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诵读提示
★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 出“悲”的基调。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
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 二字可重
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 声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 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
2、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 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孤独痛 鹰击长空 苦的鸟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 朝气
悠闲 自在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的抒 重情 重。 愁直 苦接 。倾
诉 内 心
后如 两果 联说 是前 什两 么联 ?是
写 景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首联 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仰望 无边落叶
颔联
(扩大了视野)
俯视 不尽江水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此联无一字 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 两句有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试理解。
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秋’之情。一重秋天本是 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 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 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 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 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 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凡此种种,把‘登高’之 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倍感老病孤独,身世 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 忡忡。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 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 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 “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 “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 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 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