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被骗加入传销组织的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校大学生被骗加入传销组织的案例分析近几年,一度沉寂的传销向学校渗透发展。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是欠缺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和煽动,这就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
以下为我在工作中的遇到的学生参与传销工作案例。
一、案例介绍
张某某,男,21岁,为计算机控制技术06级的学生。
张某某性格外向,和同学关系处理的不错。
由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大爆发,给身为2009届应届毕业生的张某某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由于张某某家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在校3年学习期间有2年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因此该生急于寻找理想的工作,在2009年4月份即将毕业前被其高中同学以介绍高薪工作为名拉入传销组织,骗至三门峡一传销窝点洗脑,在被传销组织灌输一夜暴富的思想后,开始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二、解决方案
我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在学生请假离校找工作前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联系体制,通过定期的电话联系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工作动态。
而在与张某某的联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反常现象,其手机经常无法接通,好不容易联系上后询问该生当前的工作状况,该生支支吾吾,不能说明其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
随后我便与其家长联系,了解该生的情况发现该生已经长时间不与家长联系,而且在春节过后返校前谎称要偿还贷款,跟家长索要了8800元。
但是该生并未向我提出
还款申请,且之前的种种反常迹象让我觉得不对劲。
经过与张某某同班同学的联系,以及与该生家长的沟通,通过电话、QQ等方式最终确定该生被其高中同学骗至三门峡参与传销组织。
随后我陪同该生家长到三门峡市报案,与公安机关一起几经辗转找到张某某所在的传销窝点将其解救出来,并带回学校。
返校后,经过我与该生的多次沟通和耐心开导,张某某清楚的认识到传销的危害,以及自己所范的错误,并作出深刻的检讨,从而端正了心态,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工作,并与2011年考上家乡所在地的公务员。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案例分析
通过与张某某的深入谈话,该生也知道传销是骗人的,但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身为2009届毕业生的张某某深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急于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以实现所谓的人生抱负,并偿还在校期间申请的助学贷款。
该生之所以被骗,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在起作用:首先,该生接触社会面较狭窄,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容易轻信他人,缺乏社会经验、识别陷阱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传销组织的欺骗性、隐秘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这次受骗就是因为经不起同学的蛊惑而上当受骗;其次,由于该生家庭比较困难,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快速致富,尽快使家庭脱贫。
这种急功近利心理导致他对传销鼓吹的一夜暴富的神话具有浓厚的兴趣,把传销当成了实现理想的阶梯,难以抵御所谓的高薪引诱和一些不切实际的“糖衣炮弹”的诱惑。
非法传销分子正是利用张某某的这种心理,借助一些
新的营销理论来粉饰自己,如些新思维着作《财富第五波》、《告别贫穷》等,用花言巧语攻破心理防线,使其甘愿落入传销组织的圈套中无法自拔。
(二)案例启示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传销组织对于学校大学生的渗透和蛊惑是不遗余力的,经常会利用同学、同乡这种更隐蔽的手段去欺骗大学生。
他们除了采用常见的推销产品、一夜暴富等欺骗手段之外,还打着职业介绍、招聘兼职、网络营销等幌子,通过发传单、找中介或在招聘求职类网站发布信息,向在校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不择手段地进行诱惑欺骗,获取求职心切又缺少经验的大学生的信任。
因此,为了教育学生防范传销组织的渗透,清醒认识传销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性,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
有效预防大学生参与传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根本。
学校应从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专职思政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课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思想道德教育;而辅导员则要本着关心、爱护的原则,从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着手,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的迹象,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同时,学校还应重视责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改变盲目追求安逸生活,好逸恶劳的享乐主义。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
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线,从一些大学生参与传销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不懂得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不懂得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学校应通过多重途径来启迪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让学生有能力自觉抵制非法传销,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揭穿传销分子编造的各种谎言,抵制非法经济利益的诱惑;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结合典型案例制作教育片或宣传手册,让大学生认清传销的本质,建立正确的财富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迎接社会的挑战
三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教育。
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防止传销向校园和大学生渗透。
对于学校校园内的讲座、会议、报告以及广告等要严格监察,禁止任何非法组织或个人在校园内进行宣传、诱骗活动。
加强对贫困学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指导,尽最大可能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
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定期组织班级会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所作所为要有所了解,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同时完善学生请假制度,仔细分析学生请假缘由,并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查明真伪,不放过任何虚假理由。
发挥班级、社团在教育和联系学生方面的天然优势,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把远离传销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在当前就业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
首先,开展毕业生实习和离校教育。
大学生进入实习和就业阶段时,学校要及时开展实习和离校前思想教育,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要求学生选择正规实习单位,认真实践锻炼,努力练就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号召大学生认清形势,勇敢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艰苦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肩负起建设祖国,建设国防的重大历史责任。
其次,开展毕业生理性求职教育。
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理性地对待职业需求,要把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与国家就业形势结合起来,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对人才的统筹安排结合起来。
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
勉励学生勇于面对就业压力,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逆境,不气馁,不浮躁更不能自暴自弃,看不起自己,降低人格进入类似传销的黑色非法行业。
最后,开展毕业生预防职业陷阱教育。
教育毕业生求职时,尽量通过人才市场、大型招聘会等正规渠道。
接到应聘通知时,要通过网络、114电话查询台核实用工单位信息和真实性,并与家人和老师交换意见后才做决定。
在应聘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多借双慧眼看、多费些口舌问、多长个脑袋想,多设一根弦提防。
一旦碰到用人单位工资待遇奇高,对人员使用解答又支吾不清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不要被“高待遇,高回报”的谎言骗入陷阱。
四、个人体会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深的感受到传销对高校大学生的危害,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参与传销,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其顺利成才,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困难,是稳定校园的潜在隐患。
想要做好防范工作是任重道远的,需要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既要纠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功利行为,着力避免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知识教育、重知识传授轻道德信念培养的倾向,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采取丰富有效的宣传形式进行思想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远离传销,还校园应有的宁静和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