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地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铜仁地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

B.《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

C.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
....、朴素精巧。

D.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

【答案】B
【解析】
【详解】
B项中,奔放豪逸是奔放洒脱的意思。

但“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更多是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奔放豪逸”这个鉴赏便不符合。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错误
...的一项是
A.天气渐渐炎热,孩子们对于冰激凌的渴望与日俱增
....。

B.面对成绩,有的人忘乎所以
....,停滞不前。

C.城区的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已融会贯通
....,营造出“双水绕城”的景观。

D.此次见面本来是要进行贸易谈判的,可几个人空谈半天,无关宏旨
....。

【答案】C
【解析】
【详解】
C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不合语境。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②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

(白居易《______》
④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

((______)《渔家傲》)
⑤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⑥子曰:“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⑧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海日生残夜③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④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⑤无可奈何花落去⑥学而不思则罔⑦濯清涟而不妖⑧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萋萋、鹦鹉、洲、谩、罔、濯、涟、璧”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路来森的《绿豆的绿》,完成下列小题。

绿豆的绿
①绿豆的绿,是对色彩的一种坚守。

从小绿到老,由一枚绿色的嫩芽,老成到熟,直至成为一粒粒珍珠玛瑙般的绿色果实。

②一层深绿的外衣,包裹住一颗绿中带黄的心脏。

③入夏之后,绿豆棵,就长大成型了。

④多数绿豆,不爬蔓,株型是枝杈四散:四方伸展,层层向上生长;伸展得自如,舒畅,生长得活泼,茂盛。

所以,一株绿豆,就总给人一种枝叶婆娑的丰茂感。

叶片,尤美: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

大片的绿豆田,遥遥望去,让人觉得绿水泱泱、涟漪荡漾,仿佛是一场柔情饱满的抚慰。

⑤据说,绿豆并非是本土产物,原产地在印度、缅甸等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这就难怪绿豆的叶片会那么“软”了。

虽然移居中国,但它的身体里,依然刮着热带的风;它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热带的情。

风,是湿润润的风;情,是火辣辣的情:风情蕴集,就赋予了绿豆棵柔软的性情。

⑥那样火辣辣的情,该是凝聚而成为一颗“红豆”啊,可绿豆偏偏不,剑走偏锋,它把自己凝聚成了一颗“绿豆”,一“绿”惊人。

⑦绿豆花,真美。

⑧嫩黄色,明明净净的黄,清清脆脆的黄,仿佛手指一弹,就会被弹破;当然,这只是“仿佛”,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

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

禁不住,温情地看着,看着……
⑨看着,看着,那嫩黄色的绿豆花,就飞走了,像一只只翩然而去的黄蝴蝶。

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

⑩月上柳梢头,那弯“眉”,染绿了天上的月。

⑪豆荚越长越大,越长越长,一下子到了深秋,由少女变成了少妇,大腹便便的少妇,肚腹里是满满
的嫩碧的绿豆粒儿。

⑫这时候,采摘一些绿豆荚,放到箅梁上馏熟,是极好的时鲜小食。

食绿豆荚有一个技巧: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

故而,绿豆荚是特别适合于女孩吃的,玉指纤纤,白白净净,捏住那翠绿色的绿豆荚,白绿相映;朱唇轻轻咬下,简直是对绿豆荚的一个吻。

情味美,吃相亦美。

⑬慢慢咀嚼,口中新鲜的绿豆粒,滋味在舌尖缓缓绽开,是秋风的清爽,是秋空的蓝碧,是秋野的辽阔……
⑭青青的绿豆棵,是家畜的中草药。

若谁家的牲口误食了有毒草木,不要紧,拔几棵绿豆棵,放到牲口旁边,牲口吃上几棵,就好了。

⑮就是这么简单。

⑯绿豆成熟了,豆荚就变成了黄黑色,因为它把所有的绿,都给了藏在荚中的绿豆粒。

脱掉了豆荚的绿豆粒,粒粒饱满,色彩散溢着晶莹的光,以“珠圆玉润”来形容,实在是不为过。

⑰每一粒绿豆,最终要以“食品”的形式,把自己完全奉献出来。

“粉身碎骨”了,它还是会坚守着自己的绿。

⑱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

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

而且它的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

⑲如此,绿豆的绿就太迷人了。

1.根据文章提供信息,结合题干的内容和格式,补全下面的空格。

①______的叶片,散发光芒→嫩黄的豆花,②______→翠绿的豆荚,③______→嫩碧的豆粒,散溢莹光。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
...,像是谁家
...,弯弯的
....,好绿好绿
....,弯弯的
女儿的一弯柳眉。

(体会加点词语的妙处)
(2)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

(赏析这个句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绿豆的“迷人”表现在:叶片和豆花的外形美,绿豆粒的情味美以及绿豆的作用美、精神美。

B.第⑬段划线句运用了联想的写法,突出了绿豆粒的新鲜味和带来的美好感受。

C.文章的第⑤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

D.文章第①段在行文上总领全文,⑲段用“迷人”一词总结绿豆的特点。

4.本文第⑱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是写“绿”。

请比较它们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并比较分析表达内容上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朱自清《绿》)
本文第⑱段主要用______表达方式,链接材料主要用______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的相同点:__________;表达内容上的不同点:__________。

【答案】1.①浓绿②骚动人心③染绿月亮
2.(1)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和叠词,强调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突出程度之深,使作者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

读起来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

(2)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取”“放”“捏”“咬”“拉”等动词,具体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将食绿豆荚的技巧具体可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C
4.说明议论都表达出对所写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第⑱段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有一种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还介绍了绿豆的功能之多。

链接材料通过议论和衬托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本题作答可依据“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

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那弯“眉”,染绿了天上的月”来概括填写题目中的三个空。

2.试题分析:(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

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语句“绿豆花飞走了的
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
...,弯弯的
...,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中的
....,弯弯的
....,好绿好绿
加点词语“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加之叠词的运用,既突出程度之深,更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增加了语句的音韵美、节奏美。

(2)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

语句“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运用了动作描写,具体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文章的第5段插叙了绿豆的原产地介绍,起到了补充说明,充实文章内容的作用,还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

另外,若将第5段放到第一小节之后,就会使文章的叙写内容不连贯。

所以,C项的“文章的第⑤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的理解分析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记叙重在讲述一件事;描写重在写景物;说明意在解释说明;议论是作者的观点见解;抒情重点表达作者的情感。

文章第18段“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

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

而且它的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强调了绿豆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表达了作者对绿豆的赞美之情;【链接材料】的文字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讴歌和赞美。

据此理解分析从二者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角度来概括填写作答。

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无现金社会还有多远?
齐志明
①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文易额为5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

在某种程度上,随着移动支付的全速冲刺,中国已经一只脚踏上“无现金社会”的门槛。

②移动支付为什么风生水起?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天时,是金球向“无现金”迈进的大趋势。

韩国政府计划2020年让硬币从流通渠道消失,丹麦也在去年允许家售商拒绝现金支付,仅接受移动、银行卡支付。

④人和,是作为基础设施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中国快速普及。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3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550万人,手机超越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⑤最重要的当属“地利”。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放了267张支付牌照。

2010年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经过7年发展,中国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⑥相较于传统现金流通,无现金流通的优势也很明显。

节省金融业的劳动力、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疾病传播、减少抢劫现金犯罪、杜绝假币坑人等。

⑦无现金社会优势甚多,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⑧首先是用户教育问题。

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特别是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的老人等。

即便是基本可以“无现金”的丹麦,也存在很大问题。

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会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他们希望政府放慢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步伐。

⑨其次是新的安全问题。

电子支付确实能解决传统现金支付存在的现金遗失、被抢盗等问题,但又面临两大新挑战,包括技术漏洞和恶意诈骗。

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流通和支付遭受很多损失,并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

⑩最后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流通和支付。

在灾害发生时,光纤和终端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于瘫痪。

同样,黑客政击也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

从信息技术安全和灾难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支付领域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电子系统,很难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1.阅读全文,概括无现金支付的优点。

2.第①段画线句子除了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⑦段在文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无现金支付存在哪些缺点?
【答案】1.①节省金融业的劳动力、节约社会资源;②减少疾病传播;③减少抢劫现金犯罪、杜绝假币坑人。

2.还运用了列数字(据)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的数量之多,增长之快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段承接了上文无现金社会,优势甚多的介绍,引出下文无现金支付问题的介绍。

4.示例:①无法针对所有地区和所有人;②技术漏洞和恶意诈骗使商家和个人遭受损失;③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流通和支付。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对于无现金支付的优点在文章第⑥段中进行了说明“节省金融业的劳动力、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疾病传播、减少抢劫现金犯罪、杜绝假币坑人等。

”据此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

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具体准确,生动形象)+
说明的内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文易额为57.9
万亿元,同比增长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

”这里除了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的数量之多,增长之快的特点
3.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段落的作用。

“无现金社会优势甚多,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此句首先总结了上文对无现金支付的优势的说明,同时引出下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的说明,所以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⑧-⑩段可以搜集到“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特别是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的老人等”,“电子支付确实能解决传统现金支付存在的现金遗失、被抢盗等问题,但又面临两大新挑战,包括技术漏洞和恶意诈骗”,“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流
通和支付”。

据此概括作答。

6.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就脸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

谈话中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一所很偏僻的山村小学。

众人在感叹钦佩的同时,问她如何能坚守这么多年?她说,也曾动摇过。

当初选择去山里,是被电影《凤凰琴》中那位扎根山区的女教师感动了。

她觉得自己就是女教师的影子,而大山就是她最厚实的梦。

于是,那年枫叶泛红的时候,她来到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③所谓学校,无非就是三间简陋的屋子,三十多个学生,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

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

山里的风景很美,山里的人们可亲。

谁家有了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拉她去家里。

学生们很懂事,也喜欢黏在她身边。

乡亲们就像她的亲人,即便自己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仍很满足。

④直到第三年,她回城参加同学会,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

无论是服装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连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在别人讶异不解的眼神里都变得毫无底气。

同学问她,难道你要在山里呆一辈子?轻轻的一句话,却重重地落在她的心上,一直沉到心底。

⑤走,还是留?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

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

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

⑥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

她向一直关心自己的老校长说出了这个决定。

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是该回去了,都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不到一天,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⑦临走前一晚,屋外响起烈烈的风声。

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哩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

她一夜未眠,脑海里浮现的满是白天孩子们哭花的泪脸。

⑧天终于还是亮了。

屋外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女人都来了。

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涟涟,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泥泞的土路铺上了一层厚厚软软的黄沙,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锨铲……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⑨老校长走过来,说,妮啊,今天你走,我们也没能为你做太多,修修路,铺点沙,你能好走些。

⑩那天,大伙儿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

她的泪也一直流到山外。

⑾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亲们惊喜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震耳的欢呼声中,她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了。

她也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
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

⑿那次活动以后,我便时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

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1.简要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主动请缨,执教山村。

_______________。

村民铺路,真情送行。

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

3.分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4.认真阅读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写出女教师当时的心理活动。

(含标点60字以内。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答案】1.(2)听从劝告,决定回城(4)毅然返乡,用心铺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两种选择比作纠结在一起的麻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教师去留两难的矛盾心理。

3.句子中运用“围、仰、拉、拽、哭”等一系列动词,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挽留老师的场景,表现了孩子对老师的不舍之情。

4.示例:就这样走了吗?孩子们需要我,乡亲们待我不薄啊!叫我拿什么去回报他们?乡亲们,我对不起你们,舍不得你们啊!
5.既指乡亲们为女教师用黄沙铺的路,包含着乡亲们感恩、尊师之情,体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及对女教师的感激之情;也指女教师决定回乡,用爱心为孩子们铺就一条成长之路,蕴含着女教师立志扎根山区、教书育人,让学生走出大山的奉献之心,体现了她献身山村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

(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事物怎么样”进行概括。

“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

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锹产……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等句提示了故事脉络。

此题抓住“女教师”来概括,可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如:主动请缨,执教山村→听从劝告,决定回城→村民铺路,真情送行→深受感动,教师返校。

2.本题考查学生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先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可用以下格式: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种选择比作缠绕在一起的乱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教师面对抉择时矛盾纠结的心理。

3.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本题从动作描写的角度结合语句赏析即可。

这里是动作描写,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形象的写出了孩子们的不舍,不希望老师离开的情形。

4.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人物性格,分析把握人物心理活动。

文章讲述了乡村女教师因为父母哀求等众多压力而不得不离开学校,临走时,乡亲和孩子们修路相送,女教师在离去后第三天返回的故事。

乡亲们修路铺沙相送,女教师因感动和不舍而一路流泪。

“泪流到山外”既是感动之深,也是不舍和自责。

答题时应表达出女教师对乡亲们的感恩和不舍之情。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5.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

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结合文章分析,“路”既指村民雨后用黄沙为她铺的通往山外的路,又指她要为学生铺的通往外面世界的知识之路,因为这是用心铺就的充满深情的路,既包含村民对她的感恩之情,又包含着她对孩子们的爱和希望,所以这是“最柔软”的路。

蕴含着女教师立志扎根山区,教书育人,让学生走出大山的奉献之心的心灵之路,给人温暖与感动。

四、文言文阅读
7.课内文言文阅读
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