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食和月食》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日食和月食》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日食和月食》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制教育小学自然第11册第15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设计理念
从自主观察中发现自然现象,以独立思考、小组集中讨论来找出日食与月食的成因,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日食与月食”的教学挂图、“三球仪”、CAI课件等
教学程序
一、课件引入:
1987年9月23日上午,在天空中发生了一个特殊有趣的现象——明亮的
天空突然变得昏暗了,透过墨色玻璃看,发现太阳右上角的光被一星体遮住了,太阳出现了一个弧形的小缺口,渐渐地,缺口越来越大,太阳像一轮弦月挂在天空中…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现象就是日食。

你觉得有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成因,好吗?(板书:日食和月食)
二、自主探究:
1.关于“日食和月食”,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此时可能会问:
(1)什么叫日食,什么是月食?
(2)日食有几种?
(3)日食与月食各是怎么产生的?
… … …
2.出示日食图,结合书上的图,同桌研究、讨论:
(1)在日食发生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现象?
(2)太阳肖可能被哪个星球遮住了?为什么?
(3)太阳光为什么会被遮住?为什么一会儿又重新复原?
3.演示“三球仪”,学生小结:
(1)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介绍日食的种类。

4.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形成:
(1)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位置
是怎样的?
(2)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三、总结拓展: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2.运用“日食”、“月食”知识破除类似“天狗吃月”的迷信说法。

四、板书设计:
15.日食和月食
日全食
日食日偏食月食
(农历初一) 日环食(农历十五或十六)
太阳——月亮——地球太阳——地球——月亮
五、作业设计: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日食时,太阳光被地球遮住了。

( )
2.月食时,月亮的东边先出现阴影。

( )
3.日食的到来预示着人间灾难即将来临。

( )
[二]看右图填空:
1.日食时,月亮处于处。

2.月食时,月亮处于处。

3.我们看到的月相是圆的时
候,月亮处于处;是半圆的时
候,月亮处于和处。

[三]问答:
2.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日食和月食》优秀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

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20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20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设计中一反常态,把以往更多关注逻辑推理的验证性试验转化为建立在探索性发现实验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从运用以往光与影的学习基础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对光源、挡光物体、受光物体三者因位置关系变化而产生投影变化的认识,并依据此认识描绘出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或呈现的现象。

在学生自主建构出物体之间挡光、受光与投影之间的关系后,呈现了一组教师组织学生观测天文活动拍摄的图片。

这一活动既引出学生借课堂前半段活动认识成果解释或重新建构出对日食成因的认识,又引发学生对自然届神奇现象的好奇。

本课的设计思想可以用“自主”和“人文”两个词概括。

尽管早在2001年课程改革就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十几年来,一线教师出于对学科“术”的`追求,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格局充斥着“巷子里赶猪”的课堂文化。

“自主”被狭隘地定义为学生自己做老师提出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自主选择、主动发现成为课程改革以来的“奢求”。

缺少了自主和自立的课堂文化,更何谈培养真正自信的学生。

如果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呈现的是重“术”的文化,那么,这也必然是轻“人”的课堂文化的重要表现。

可怕的是,我们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轻“人”,同时也还轻“物”。

教学更多地被局限在教室这个空间里,学生除了和文字打交道以外,更多的是和冷冰冰的实验器材打交道。

如果教师教学设计得好,倒还能够让冰冷的器材发挥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果没有设计好,那这些器材只是成为学生理解“术”的手段而已。

长此以往,学生也许会对科学漠然,离我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初衷越来越远。

即使是对科学“术”掌握谙熟的学生,很难说他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官僚,甚至是科技杀手。

因为他们的科学学习中缺少了人文的滋
养,缺少了爱。

在我个人看来,本课尽管是天文内容,但基于我对科学教育中人文的理解,我把这节课更多地定位在了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层面,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影响学生学会敬畏自然、欣赏自然。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用电筒、纸片做探究挡光物体运动与受光物体表面影子变化的实验。

能用简单的图示和箭头表达上述实验的规律。

能根据上述实验和发现,推测或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与他人合作。

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有意愿和兴趣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宇宙天体带来的神奇与美丽。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正确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难点在于用图示的方法自行总结挡光物体运动与受光物体表面影子变化,同时,运用这一发现迁移认识日食成因也
属难点。

六、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6个圆片(三种不同颜色及大小各2个)、灯光、摄像头
学生:为每两位学生提供一个手电筒、大小圆形纸片一张、一份科学记录单、一支记号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