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
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1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

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

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

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

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__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

(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

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
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
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

有色:黑云,墨,白雨。

有动感:翻,跳,卷,吹。

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

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__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

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2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

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

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

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

简介诗人当时情况。

(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

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

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

(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3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

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
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教师相机补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 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

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

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

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

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

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

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

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
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

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文体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理解诗意并赏析诗歌。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传统文化魅力及诗的意境美。

重点
难点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法
选择诵读、比较与讨论课型新授课
课前
准备查找资料、准备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 1 课时教学
时数第 1课时备课
总数第 67 课时
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

(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遮”“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班也刮起了一股“诗词风”,今天,邵老师就把诗词大会的现场搬到我们教室【出示图】,首先请两大组派上一名代表,我们也来一段“飞花令”【出示图】,主题词便是——风(板书:风)。

准备好了吗?开始!
2、再来考一考大家,这四句诗,你会填吗?【出示四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真不错!读着这四句诗,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这是一组描写雨的诗句。

是啊,年年月月都下雨,但岁岁年年各不同,在诗人眼里,雨是一种心情的流淌,情感的抒发。

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天在欣
赏西湖美景时也遇到了一场大雨,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指题目)
二、理解诗题
1、从诗题中你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出示望湖楼】
2、(醉)不是酩酊大醉而是略有醉意,醉字仅仅是酒醉吗?(?)待会儿我们学了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自己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联系图画,想想诗句的大致意思。

遇到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指名读,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老师也来读一读,【出示】范读,请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却被苏轼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好好去品一品,在你最欣赏的字、词上做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

4、很多同学欣赏能力有了提高,感受也写得不错,下面我们在学诗的过程中,请大家一起交流。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
1、【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最欣赏这句诗中的哪一个字?为什么?【生答“翻”出示】
(2)透过“黑云翻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你们描述的画面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出示】(乌云翻滚、阴云密布、风起云涌、黑云压城)(3)把这种感觉送回到句子的朗读中去。

【出示】
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可是黑云还没来得及压住山,谁就来了?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1)这句诗中你又觉得哪些字用的很妙?
一个“跳”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雨大、雨急、雨猛)想一想,“乱”字,妙在何处?(雨点的密、雨多、雨的动态美)
可谓:一字千金!这一跳一乱,将这一场又急又大的雨,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2)【出示】齐读。

从“白雨跳珠”这个比喻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感受“跳珠”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补充资料:这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传神之笔。

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读前两句。

【出示】
3、“卷地风来忽吹散”
(1)如此大雨,难不成让诗人困于望湖楼不成?奇迹发生了!什么奇迹?(生: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出示】哪个字让你觉得特别妙?(忽)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这儿的“忽”字呢?【出示】(突出天气变化之快。


【出示】填空:卷地风突如其来,它吹散了________________,吹走了_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_,真让人目不暇接啊!
(3)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把天气变化的神速写活了。

读忽字时要轻巧些,速度稍快些!【出示】
4.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望湖楼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东坡先生,起身,踱步、临窗,远眺,展现在你的眼前是——【出示】(齐读最后一行)
(2)你能想象一下,“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预设:(出示画面引读)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明净清澈,雨过天晴,西湖水是那样的明亮清澈。

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天无边,水无边,水天相接。

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蔚蓝,天蓝蓝,水蓝蓝,水天一色。

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平静,天上再没了狂风大作,水上再没了大雨滂沱,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抬头看看天,天上的彩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倒过来看就是一艘小船,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3)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西湖骤雨图”,(板书:西湖骤雨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醉于酒,更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于是即兴吟诵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朗诵全诗。

六、补充背景,拓展延伸。

苏轼仅仅是沉醉在这骤雨的滂沱,初晴的美妙境界里吗?他写的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吗?其实,——
这个时候的苏轼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

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

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

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

看到眼前骤雨初晴后的美景,如果你是苏东波,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生活也会像天气一样,有风雨,有磨难,有挫折,但是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


【出示全诗】走进诗人的心境,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中蕴藏的画面,还读出了诗人的心声。

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地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写自然界的暴风雨的诗。

在书中读出自我,就是最有效的读书!
带着你独有的体会,读出属于你的味道。

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放音乐】
七、总结并留下阅读期待。

1、学习生字“遮”。

2、其实,苏轼在那天一共写下来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其它四首老师印在了发给你们的讲义上,课后也用我们今天读一读、
品一品、再背一背的方法去自己学一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021年望湖楼醉书教案7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

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

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