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十册国学《庄子将死》不编排教学说教课程设计.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册国学《庄子将死》不编排教学说教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读好文章。
2、明白庄子对死亡的看法,初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进程。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读好文章。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现象,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成语中,也有很多关于生和死,谁能来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
(1)出示:
出()入()
贪()怕()
起()回()
九()一()
醉()梦()
舍()忘()
爱()恶()
(2)指名回答。
(3)出示答案,齐读。
2、生命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生与死都是这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站点。
今天,咱们就一起跟随庄子来看一看他对于生死的观念。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通读熟
1、(出示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将书本翻开至87页,自由朗读16课《庄子将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1)指名读。
(2)齐读。
2、读古文不仅仅要读正确每一个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来。
对照黑板上出示的停顿符号来读一读吧。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男生读。
(4)女生读。
三、读懂读好
1、伟大的道家学派代表庄子即将要死了,他的弟子们都要厚葬他。
在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争霸,为了让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陪伴自己,厚葬之风兴起,社会上开始出现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将大量奇珍异宝葬如坟墓的做法。
在这其中最近有代表性的就是秦兵马俑,秦始皇苦心经营,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秦国的空前强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
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
虽然春秋时厚葬之风盛行,但是在当时,是不是人人都赞同对死人厚葬
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庄子临终的时候对于厚葬会是什么看法呢?
2、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用“Δ”标出文中人物。
用“—”画出庄子所说的话,用“=”画出弟子的想法和说法。
(2)运用注释搬家,文白对照的方法读懂课文,想一想庄子赞同厚葬吗?
3、交流
(1)文中的人物:庄子、弟子
(2)谁来说说庄子赞同厚葬吗?
庄子反对厚葬。
因为“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3)借助图片理解棺椁、连璧、珠玑、赍送。
(4)引读品情
课文讲的就是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但庄子却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5)是呀,天地万物、大自然的一切就是我最好的葬具呀,何必破财厚葬!真乃多此一举!来再读读这句,大家一起读!(那你觉得觉得庄子当时听了这句话他的心情怎样?他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请你读,你再读。
一起读)
(6)听了老师的反驳,弟子们说——(生)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呀!弟子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谦恭)一起读一下。
(7)庄子更生气了,他激动地再次反驳曰——(生)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对呀!与其这样偏心,何不顺其自然呢?再读(生)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8)在庄子看来,生命的一切自然而然,何须人为地进行修饰,他——反对厚葬顺其自然(课件)
(9)引读生敬
孩子们,在那个所有人都想把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到坟墓死后继续享受的古代,庄子却又这样的思想,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来,带着你此时的心情,再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
1、自由朗读背诵文章。
2、挖空背诵。
庄子将死,()。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以日月为(),星辰为(),万物为()。
吾葬具()?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在下为(),夺彼与此,()!”
五、拓展
1、在庄子看来,生死只是生命的不同形态而已,既不值得破财厚葬,也不值得过分悲伤痛苦,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庄子鼓盆而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几千年来,庄子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一代中国人,(引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
生是奋斗,死是休息。
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郭沫若六、总结全文
(出示)邓小平——
孩子们,思想的传承远远超越了一个生命,《在大海中永生》讲的就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死后将骨灰撒向向大海的故事。
时至今日,厚葬的陋习依然存在,就让我们齐诵《庄子将死》让先贤的智慧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