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反应停止后,只有物质C剩余。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g
B.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B的质量比是3:2
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 的质量为50g
D.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C的质量比是5:3
2.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
推测出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3.已知:2KClO3=2KCl + 3O2↑,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
...的是
A.A B.B C.C D.D
4.完全燃烧2. 8g某有机物,生成8. 8gCO2和3. 6gH2O。
下列对该有机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B.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4
D.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5.下列一些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A.A B.B C.C D.D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定
C.向碳酸钙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7.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是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3∶5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B.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镁粉、锌粉
C.水的电解
D.向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氧气
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 N Q 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x的值为13
C.反应中 N、P 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0.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D.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11.某合金6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和Fe B.Cu和Au C.Zn和Cu D.Mg和Al
12.含杂质的Fe2O3固体样品20g,高温下用足量的CO完全还原(杂质不与CO反应),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吸收后,产生30g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的CO质量为8.4g B.还原后的固体质量为11.2g
C.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D.样品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一定为24%
13.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铁和刚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
1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生石灰碳酸钙先加水,再过滤
B铁粉铝粉先加入稀HCl,再过滤
C 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D CO2CO点燃
A.A B.B C.C D.D
15.在光照条件下,AgNO3可分解为Ag、O2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取一定质量的AgNO3固体充分光照,测得反应后生成Ag、O2、X的质量分别为21.6g、mg、9.2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gNO3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
B.m=3.2
C.X的化学式为NO
D.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16.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x=2
B.该反应中有4种氧化物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
D.若反应中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时,则无物质戊生成
、CO和C2H5OH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对于这些反应下列说法正确17.相同质量的C、CH
4
的是
A.C2H5OH生成的CO2质量最少B.C消耗O2质量最多
C.CH4的生成物质量总和最多D.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18.如图所示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一段时间
B.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D.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19.某可燃物1.6g在O2中充分燃烧后,只生成1.8gH2O和2.2gCO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
20.两份质量相等的碳,一份与足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另一份与氧气反应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则前者与后者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A.2:1 B.1:2 C.3:4 D.3:8
21.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密闭装置内注人石灰浆(含有氢氧化钙的白色浑浊液体)并振荡装置,测得压强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由①到②,压强上升,是因为石灰浆挤压了瓶内气体
B.曲线由②到③,压强几乎不变,是因为未振荡装置
C.曲线由③到④,压强迅速下降,是因为振荡装置后,二者充分反应
D.曲线的变化可以解释检验二氧化碳为什么用氢氧化钙
22.数形结合能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描述,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等质量的碳酸钙与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C.加热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
化锰
2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投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不同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时刻
甲乙丙丁
起始80g5g100g5g
t1a55g60g5g
t2b c40g 5g
A.甲是反应物,乙是生成物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a = 70g,c = 80g D.该反应可能是N2+3H2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24.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
段时间
B.加热一定量的高
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相等质量
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
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
过量的等浓度的稀盐
酸
D.向一定量的二氧
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
溶液
A.A B.B C.C D.D
25.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的质量
(g)
7.6 2.00.20
反应后的质量
(g)
3.2X 5.80.4
A.X=0.4
B.丁一定是单质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26.从石油中得到的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丁烷(C4H10)、丙烯
(C3H6)、丁烯(C4H8)等。
某液化石油气可能由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4种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测其成分,取一定量该气体样品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将生成物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浓硫酸增重45g,氢氧化钠溶液增重88g,无剩余气体排出(每步完全吸收)。
下列对该液化石油气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液化石油气中一定含有丁烷B.该液化石油气可能只由丙烷和丙烯混合而成
C.该液化石油气一定是纯净物D.该液化石油气不可能同时含有4种气体2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D.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29.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
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
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是一种化合物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D.丙是二氧化碳
30.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5%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宏观现象:按图A所示装置,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a管与b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
微观分析;该反应中发生分解的微粒名称是_____,实验A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2)实验B中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具备的性质是_____。
(3)实验C通过_____现象,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
5
的结论。
(4)实验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瓶内水的作用是_____。
32.下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
(2)改正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
(3)实验前必须检验装置的________。
(4)试管加热时,用酒精灯的_______先给试管_______,然后对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停止加热时,先要把_______,然后再______,若上述操作顺序颠倒,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____。
(6)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3.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都可选用 B 装置的原因是______,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______。
(3)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所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连接 B、G、H 装置进行实验。
若实验时 G 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H 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 B 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4.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
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绕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35.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一: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
(1)所需的氢氧化钠质量: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于天平(填“左”或“右”)盘的烧杯内;量取的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应选择的量筒的规格是mL(选填“10”、“100”或“250”).
实验二:水的电解实验
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氢氧化钠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
(3)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极(填“正”或“负”).用验证b 管中的气体,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4)说明水是一种化合物的实验事实:.
(5)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填“<”、“=”或“>”).
36.小张对老师演示的“空瓶生烟”实验(如图1/2)很感兴趣,他査阅资料后对实验作了改进(如图3)。
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①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HC1)气体,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NH3),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氯化铵;②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1)图1实验中,抽去集气瓶间的玻璃片后,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此现象能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
(2)写出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选填:“分解”或“化合”)反应。
(3)图3实验中,你认为玻璃管中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_________(选填“d”“e”或“f”),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物的质量会增加,反应物的质量会减少;若增加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25克,B的质量为15克,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新物质D,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15克,B的质量为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C的质量为6克,则A、B、C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2,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10克,生成D的质量为50克.A、参加第一次反应的B的质量为9克,剩余6克,故A不正确;B、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5:3,故B不正确;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的质量为50克,故C正确;D、反应中A与C的质量比为5:2,故D不正确.故选C.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故A 错;
B 、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没说明电荷种类,因为反粒子与正常的质子和电子不同,故B 错;
C 、氢原子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且带的电荷与一般说的质子和电子电荷正好相反,故C 正确;
D 、质子没说带的电荷种类,故D 错。
故选C 。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的信息: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3.D
解析:D
【解析】2KClO 3 MnO 2 2KCl + 3O 2↑,所以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加热到一定程度后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所以开始氧气的量是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达到一定值,不再改变;由于氯酸钾中氧元素以氧气的形式逸出,所以反应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选D
4.A
解析: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8.8g+3.6g-2.8g=9.6g ,8.8gCO 2中氧元素的质量=8.8g ×
3244×100%=6.4g ,碳元素质量=8.8g-6.4g=2.4g ,3.6gH 2O 中氧元素质量=3.6×1618
×100%=3.2g ,氢元素质量=3.6g-3.2g=0.4g ,根据原子守恒,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某有机物。
2.4g+0.4g=2.8g 。
说明某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二者质量之比=2.4g :0.4g=6:1;某有机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
2.40.4:121
g g =1:2,故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 4,相对分子质量为46,错误。
故选A 。
5.B
解析:B
【解析】
A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正确;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错误;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D 、CO 和CO 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
故选B 。
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表现在图像上应是一横线,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高锰酸钾受热生成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锰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变大,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恒定,锰元素质量分素也就不变了,图像应该是从大于零的某位置开始逐渐变大,一段时间后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逐渐增多直至反应结束,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图像题是考查的难点。
图像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溶解度、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化学反应过程等。
图像题的解题技巧有两个:一是以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为突破口,二是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
关注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变化趋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B
解析:B
【解析】
由题意,若增加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25克,B的质量为15克,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新物质D,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15克,B的质量为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C的质量为6克,又生成D的质量是30g,则反应中A、B、C、D的质量比为5:3:2:10,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10克。
A、参加第一次反应的B的质量为9克,剩余6克,错误;B、第二次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25克,故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是50g,正确;C、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5:3,错误;D、反应中A与C的质量比为5:2。
错误。
故选B。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会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然后过量的盐酸会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反应一段时间之后会有氢气生成,当铁反应完之后不再产生氢气,正确;
B、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镁粉、锌粉,应该产生相同的氢
气,错误;C、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但是质量比是1:8,错误;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水的质量会逐渐增加,当反应停止之后不再增加,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水的质量不是零,错误。
故选A。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N、Q、P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M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N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N是生成物,生成的N 的质量为25g;同理Q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可以确定P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P的质量为32g﹣12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M应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M的质量为25g﹣20g=5g。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M和P,生成物是N,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反应的M的质量为5g,则X的值为18g﹣5g=13g,故B正确;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
25g:20g=5:4,故C正确;D、Q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0.C
解析:C
【解析】
A.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所以最终碳酸钙的质量为零,错误;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错误;C.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正确; D.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氢气的质量由零开始逐渐增加,反应结束,氢气达到最大量,且不再改变,错误。
故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1.A
解析:A
【解析】
A、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5,铁的中的原子质量是56,根据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可知,如果生成0.2g氢气时,单独消耗锌的质量是6.5g,单独消耗铁的质量是5.6g,如果铁和锌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6g时,生成的氢气可能是0.2g.故选项正确;
B、铜和金都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C、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假设合金6g中全部是锌,生成的氢气质量也小于0.2g.故选项错误;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由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可知,如果生成0.2g氢气时,单独消耗镁的质量是2.4g,单独消耗铝的质量是1.8g,镁和铝不管以怎样的比例混合,生成氢气的质量都是大于0.2g 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2.C
解析:C
【解析】Fe2O3+3CO 2Fe+3CO2,CO2+Ca(OH)2=CaCO3↓+H2O,所以
Fe2O3---3CO---2Fe----3CaCO3↓,
160 84 116 300
16g 8.4g 11.6g 30g
A、理论上需要通入一氧化碳的质量为8.4g,但是在反应前后都需要通入一氧化碳,所以实际通入的CO质量大于8.4g,故A错误;
B、还原后铁的质量为11.2g,固体质量包括杂质质量,大于11.2g,故B错误;
C、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0%=80%,故C正确;
D、杂质中是否含有氧元素,不能确定,所以样品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可能为
×100%=24%,故D错误。
13.C
解析:C
【解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A.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主要区别是碳的含量不同。
因此生铁和钢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B. 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C.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D.
金属钠和铝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由构成金属的原子保持,而原子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
选C
14.C
解析:C
【解析】
A、加水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碳酸钙不反应,错误;
B、铁和铝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错误;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灼热的铜网反应,而氧气可以,正确;
D、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着,错误。
故选C。
【点睛】
除杂时要求所选试剂不能与主体物质反应,也不能引入和生成新的杂质。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硝酸银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应存放于棕色试剂瓶中,错误;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硝酸银分解之后银元素全部转移到单质银中,根据单质银的质量可求出反应的硝酸银的质量21.634108100%170
g g =⨯,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4g 21.6g 9.2g 3.2g --=,所以m=3.2,正确;C 、生成的氮氧化物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434g 100% 2.8170g ⨯⨯=,氧元素的质量为4834g 100% 3.2 6.4170
g g ⨯⨯-=,则氮元素和氧元素的个数比为
2.8 6.4121416
g g =::,所以该氮氧化物为NO 2,错误;D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Ag 与O 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错误。
故选B 。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题。
16.B
解析:B
【解析】
A. 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反应前有3Cl 、12H 、10O ,反应后戊除外有Cl 、12H 、8O ,故还有2Cl 、2O ,而一个戊分子中有Cl 、O ,故x =2,正确;
B. 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该反应中丙、丁、戊3种物质是氧化物,错误;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正确;
D. 若反应中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时,化学方程式为:Cl H 4+2O 2==Cl O 2+2H 2O ,则无物质戊生成,正确。
故选B 。
点睛: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据此分析有关问题。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别写出C 、CH 4、CO 和C 2H 5OH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比:2
2
C +O CO 123244点燃 ,42
22CH +2O CO +2H O 166444
点燃 ,
2
22CO +O 2CO 5632
88点燃25222C H OH +3O 2CO +3H O 469688
点燃 【详解】 A 、设等质量的四种物质的质量为M ,则C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M 12 ,CH 4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M 16
,CO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M 56,C 2H 5OH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M 46。
变式子可得88M 24>88M 32>88M 46>88M 56
,由此可知,CO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最小,不符合题意;
B 、设等质量的四种物质的质量为M ,
C 消耗O 2质量为32M 12
,CH 4消耗O 2质量为64M 16,CO 消耗O 2质量为32M 56,C 2H 5OH 消耗O 2质量为96M 46。
由此可知,64M 16>32M 12>96M 46>32M 56
,CH 4消耗O 2质量最多,不符合题意; C 、根据C 选项的分析可知,CH 4消耗O 2质量最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越大,生成物的质量就越大,所以CH 4的生成物质量总和最多,符合题意; D 、CH 4和C 2H 5OH 的燃烧不是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1:8,故不符合题意;
B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不能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C 、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直至反应结束,故不符合题意;
D 、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于该反应生成物为H 2O 和CO 2,反应物为可燃物和O 2,因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C 、H 元素,1.6g 氧气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g ,1.8gH 2O 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8g ×1618
=1.6g ,2.2gCO 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