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8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8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
不解,而热结在里。

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

本因吐下后,邪气乘虚内陷为结热,
若无表热而纯为里
热,则邪热结而为实;此以表热未罢
,时时恶风。

若邪气纯在表,则恶风无时;若邪气纯在里,则更不恶风。

以时时恶风,知表里俱有热也。

邪热结而为实者,则无大渴;邪热散漫则渴。

今虽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未为结实,邪气散漫,熏蒸焦膈,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生津。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

时时恶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

论中谓发热无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

故曰表里俱热,宜白虎加人汤主之。

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

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亡气弱,借此以益气生津也。

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

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多表少,故大渴也。

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

而用白虎汤者,以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

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大青龙汤矣。

【 集注 】
喻昌 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己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 曰: 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

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为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

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虎急解之。

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顾其正气也。

汪琥 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

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七八日尚不解者,当汗不汗,反行吐下,是治之逆也。

吐则津液亡于上,下则津液亡于下。

表虽不解,热已入于里矣。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表里俱热,是两阳并病也。

恶风为太阳表证未罢,然时时恶风,则有时不恶,表将解矣,与背微恶寒同。

烦躁、舌干、大渴为阳明证,欲饮水数升,里热结而不散,急当救里以滋津液。

里和表亦解,故不须两解之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下之后,气夺津伤,七八日不解,燥热内盛, 而自里达表,表里俱热 ,热蒸窍泄,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心内焦烦,欲饮水数升之多,主以人参白虎,清金而泻热,化气而生津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吐下后,阴液伤耗,七八日不解,已踰一候,病气当传阳明。

太阳标热结在中脘,而表热依然不解,
此为太阳阳明合病。

时时恶风者,表热甚而皮毛开泄,外风乘之而不能受也,此为太阳未解之明证。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中脘之阳热,因津液少而益炽,
此为
病传阳明
之明证。

惟仲师主
以人参白虎汤,有似专治里热而不关
太阳者,不知 石膏之质中含硫养,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有实热者用之,近人张锡纯之言可信也。

但石膏性本微寒,欲彻表里之热者,最少亦需鸡子大一枚,否则无济,若煅而用之,则尤为谬妄(《伤寒》《金匮》用石膏方治并属生用,多至鸡子大小六枚,甚有用至二十四枚至半斤者,非以其微寒力薄乎!惟漆匠胶入殓后之棺盖则用煅石膏,取其凝固收涩也。

然则白虎汤所以彻表里之热者,取其清凉透肌乎!抑取其凝固收涩乎!此又不辨自明也。

更以豆腐验之,投煅石膏于煮沸之豆浆,则凝而成腐矣)。

去其清凉透肌之性,一变为凝固收涩之败质,致胸膈间热痰,结而成痞,吾不知其何以谢病家也。

盖白虎汤方治,要为偏于阳热而设,且以吐下伤津液之后,始用人参,故同为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表病重于里热者,则宜桂枝加葛根汤,阳明里热重于太阳者,则宜白虎加人参汤。

夫各有所当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是讲 阳明热证兼有气阴两伤 的证治。

病从伤寒而来,中间经过若吐,吐则津液亡于上,若下,下则津液亡于下。

吐、下伤亡阳明的、胃家的津液。

这个病未好,时间是七八日不解,延续到七八天这个病还没有好。

热结在里,这个结字不要当凝结讲,当作集结讲。

由于吐下,胃中的津液受损,在表的邪热就乘着这样的一个机会集结在里。

里是对于表而言,邪离开了太阳之表,而入阳
明之里了。

病变的部位不属于太阳而属于阳明了。

阳明的热,热结在里,集结在里。

这个热如果未炼结成实,还未达到燥屎凝结的程度,仍然是阳明胃气的燥热,所以它就要表里俱
热。

头一句话
叫热结在里,第二句语叫表
里俱热,这样体会就好理解了。

热邪在里,但是气达于外,就是邪热弥漫周身,充斥表里。

显而易见,这个热不是炼结在肠胃,不是承气汤证的燥结之结,而是太阳的表邪集结在阳明的一个问题,所以 这个就是阳明病的热证,而不是阳明病的实证 ,这个要分清了。

时时恶风,意在言外,当有汗出而多、腠理不固的这样的一个证候,因为表里俱热,热邪腾达,腠理开泄,津液外越,所以就有汗出。

因为阳明病多汗,腠理不能固密。

它是一个开泄的,所以时时而恶风。

恶风和恶寒是个互词,下边这一条就讲背部微恶寒。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它的热甚,热甚伤津,津液就外渗,就有汗出。

热也能伤气,所以气也伤了,津液也伤了,就出现气阴两伤的症状。

津液受伤,而热邪还不去,所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出现一些燥热伤津液的症状。

热要伤气,所以就有时时恶风这样的症状。

时时恶风有两个机理,一个是热伤气,一个是腠理不能够固密,两个因素都有。

恶风是伤了气,渴是伤了津液,两个对比之下是哪个重哪个轻?伤津液伤得厉害。

我们说白虎汤证有四大症状,其中有个大渴。

大渴的话从哪里来?就是《伤寒论》这一条有个大渴,大渴就不是小渴。

怎么如道他大渴?是欲饮水数升者,患者不喝水则已,一喝水就得喝那么好几升,这个渴就是大渴了。

渴,就有一个干燥的症状,他有一个津液干涸的症状,所以他才饮水自救,他才要喝水。

舌上干燥而烦,这个人舌上干燥,舌头上干燥,这句话说得科学性相当的强。

人口里干燥,以哪儿为突出?主要在舌上干燥了,这才真叫干燥。

怎么知道舌头干燥?这里有自觉症状,有他觉症状。

自觉症状就是说是患者感觉舌头上干,他觉症状是当医生的要看舌苔,一看舌苔,舌面上头没有津液,是干的。

这样行不行啊?不行。

医生得把手洗干净,用手指头摸一摸,一摸,干的。

看是视觉,用手指头摸一摸,这叫触诊。

这样干才说得上干燥。

烦有两个意思,烦者甚也,就是舌上的干燥和渴不是一般的,而很严重,所以骨头节疼痛叫烦疼,疼得很厉害,所以这个烦不当作心烦来体会,当作病情很重。

有的注家就不解释为心烦,舌上干燥而烦,干燥得很严董,很厉害。

但是白虎汤证确有心烦,下边我们就讲了口燥渴,心烦。

因为四大症状大烦、大热、大渴、脉洪大,所以白虎汤证它有心烦,难道说那样的燥渴,他就不心烦吗?就把心烦排除出去了?那也不可能的。

所以这一个烦既有燥渴严重的意义,也有心烦的意义。

因为内有热,胃有热,所以他心就发烦。

由此看来,这个病是阳明热邪弥漫周身,周身大热。

伤了津液,伤了气,气阴两伤,津液的干燥到了严重的地步,怎么治疗?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 白虎汤清热生津,加人参,既能助气,又能够生津。

单纯的白虎汤就不行
了,因为有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得加人参,人参既能够补气,又能够滋生津液,这是张仲景用药的—个规律。

比如小柴胡汤有口渴的,去半夏,加栝蒌根,另外人参的剂量得要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
人参的剂量?因为人参这个药
又能够补气,又能够助阴,
《神农本草经》说人参,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它为什么说补五脏?因为五脏为阴,五脏属于阴的,所以人参这个药有补阴的作用,当然它也能补气,能补肺脾之气。

如果热甚津枯而气分衰了,气为阳,津液为阴,阳生阴长,阳杀阴长,不把肺胃之气扶起来,津液是不好滋生的。

光用知母行不行?那是不行的,
所以要加上人参。

茯苓四逆汤证是阴阳两虚,四逆汤补阳,茯苓、人参补阴, 这是张仲景那个时候用药的一些思想、一些规律。

有的时候和近代的一些药书、本草有一些不同。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阳伤寒若吐,若下,是皆属误治啊,寻其理,邪热内入而结于里,病七八天不解,热结在里
嘛,热实于里它必
定要反应到外头来,所以方才我们讲
的身无大热, 那么如果这个热里实的厉害,它一定蒸于外,所以说表里俱热
,身大热,这个白虎汤就是治身大热的,但是它没有到蒸蒸汗出这个地步。

时时恶风,就是人体热感觉外边的风寒来袭,也是时时怕风。

大渴,渴的厉害,“舌上干燥而烦”,这是石膏证。

舌上干
燥,同时感觉发烦, 咱们讲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那就是里热的石膏证的反应。

欲饮水数升。

那么热伤了津液,热就想喝水,再伤了津液他就更想喝水,所以欲饮水数升,就是现在喝几碗才痛快,这个要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那么后人也认为时时恶风,它是有表证,石膏解表是错的,后头它要解释。

这个就是白虎汤加人参,他这个人参这个药我们头前讲过,心下痞硬,它是胃虚,胃虚它就不能行津液,我们人身上的津液啊化生于胃,胃虚它的津液就不能行了,它不能纳食了,吃了他也不消化,这个津液当然就不能补溢上来,那么热伤了津液,胃再虚,所以白虎汤加人参,非亢进胃气,才能恢复津液,古人方子就这样,后人方子就加麦冬、生地了, 滋阴,光滋阴胃要是不好是白搭, 所以在白虎汤的基础上,有石膏、知母,这个药很寒啦,足以去热。

那么这个津液不生不行啊,所以它加人参,我们看看《伤寒》《金匮》这两个合起来看白虎汤,白虎汤都不渴,可是全是舌干,口舌咽干,那么
大渴的时候它都加人参,以致于在用药上它有一个很好的诠释,不是说遇到渴就得滋阴
大渴的你在寒药里面加人参鼓舞胃气就行了, 这个方子也是这样的,知母、石膏。

这个知母啊,也是寒性的药物,它解烦,那么这个白虎汤这个烦的相当厉害了,它祛热的作用也挺强,与石膏并用更能祛寒,可是你用寒药,也顾全胃呀,所以它用甘草、粳米,这个地方都相当好,咱们治病就当大医,用苦寒就是苦寒,用辛温就是辛温,这个石膏这个药最伤胃了,要是大量吃石膏,不想养胃的法了,那食欲很快就减下来了,但它又用甘草、粳米,粳米,熟了就成米汤,它起粘化作用,它使胃不受伤,光能祛热,所以古人它这个方剂啊妙不可言,它不伤胃,那么要是这个大渴饮饮呢,它就要加人参了,它底下解释,所以这个它不是表证。

子恒试注
患太阳伤寒,恶寒发热无汗,或是误用吐法,或是误用下法,治疗七八天身热不解,而误治后阴液受损,阴虚则生内热,外邪也有入里化热之势,热邪聚集在里,表热不除,表热兼有里热,更加灼伤气阴。

热邪蒸腾,必然汗出,腠理不密,所以时常恶风。

津液大伤,所以口渴严重,舌上干燥的厉害,心烦,频繁大量的饮水,是阳明热盛兼有气阴两虚,主方选择白虎加人参汤。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第 148 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第 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第 150
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第 151 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第 152 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第 153 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

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第 154 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第 155 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第 156 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 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第 158 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第 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第 160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第 161
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第 162
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第 163 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第 164 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 165 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第 166 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第 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自我测验
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 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复制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