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学生都爱听你讲》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让学生都爱听你讲》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让学生都爱听你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问自己:我快乐吗?为什么有时候我会不开心呢?
细细想来,我大多数时间是快乐的。

与学生在一起的日子也是喜多于忧。

但为什么有时候我会不开心呢?我想这主要源于课堂带给我的不安全感:1.老师来了,学生好像没看见一样,还在大声嚷嚷,有的同学甚至书还没有掏出来。

2.提问时,总是那么几个人举手。

而我好像一直叫的都是那几个好学生。

课堂有时候有些吵吵,而我必须提高嗓门,再提高嗓门,以求盖过学生的声音。

3.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我听到的总是no。

你们都听懂了吗?我听到的总是yes.但事实上到做题时很多学生都是错的。

这些都让我不安。

玛丽莲在《让学生都爱听你讲》中说:1.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在打断课堂及其他的不当行为,或是虽然看到了却由于种种原因不知道如何应付,或是因害怕引发更糟糕的混乱而忽略它的存在,那么学生就会无法学习。

如果教师不是在用心倾听课堂的心跳,那么,学生和教师的成绩就都会受到影响。

(导言p4)2.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教师的表现直接相关,教师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

(推荐序pviii)而且她还给出了六个改善课堂管理的建议:1.了解和使用学生的名字。

2.避免匿名的和悬空的问题。

3.明智地选择和使用课堂用语。

4.避免给出让学生迷惑不解的指导语。

5.用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

6.增进课堂的互动。

这六个简单可行的步骤让我眼前一亮。

对,就从改变我的课堂小细节开始。

改变一:改变开始上课前的提醒。

把以前上课前我经常说的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改为分三步进行。

1.提前2分钟进入教室,看着学生,和个人学生进行眼神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安静下来。

don't teach until everyone is listening.每个学生都在听的时候才讲课。


2.个别交谈,##,你找到英语书和学案了吗?【避免了匿名的问
题,让问题更有指向性。

给后面的同学以善意的提醒。


3.###,你准备好上课了吗?【给那些后进生以善意的提醒,促使他们做好课前准备。

】收集整理
改变二:改变提问的方式。

第二篇: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读书笔记
2014寒假读书笔记
《让学生都爱听你讲》
——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
【美】Marilyn L.Page著
简介:
在课堂管理中如何使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何管理看上去比较混乱的班级,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益。

作品以实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6个工具:避免悬空的问题,避免匿名的问题,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课堂用语,给学生明确的指导语,用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文明言行习惯的养成,如何让互动、合作充溢课堂,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悬空的提问
【美】Marilyn L.Page著《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第2步《避免匿名和悬空的问题》读书摘要(整理、改编)
【定义】
什么是悬空问题?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指向在场的任何具体的人,所提的问题就像悬浮在空中,等待着不特定的某人来做出回答。

【案例】
某教师上课的一个环节:
教师指着挂在黑板上的一幅雨量图,问道:“哪个地区的降雨量最大?”
有几个反应比较快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立即大声说出了答案。

“太棒了!”
老师又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特定位置:“这个地区的降雨量是多少
呢?”
还是那几个学生大声说出了答案。

老师再次表扬了他们。

接着很快抛出后面一连串的问题,每次都从大概同一批学生那里得到相同的答案,然后他又同样敷衍性地给予他们一些表面上的赞扬。

在上面的案例中,“哪个地区的降雨量最大?”就属于悬空的问题。

【分析】
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教师那样的分辨能力,加之座位的原因。

在少数学生大声喊出答案的时候,他们还没来得及搞明白在所有喊出的答案中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甚至根本没有听清楚任何答案。

他们也就不会,也不能被吸引,在教师与少数一部分学生的一问一答的表演进程中逐步被边缘化,逐渐游离于课堂之外了,成为了教师和少数学生表演过程的看客,到后来连看也提不起兴趣了。

于是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那些学生开始走神,有两三个学生把脑袋枕在桌子上,另有两个学生开始互相戳逗,还有三四个学生像玩碰碰车一样滑动他们的课桌,还有的学生故意让笔掉到地上。

即使那些没有动作的学生,注意力也根本不在课堂上。

【后果】
1、那些比较安静的和不够自信的学生不能迅速找出答案,于是退却,产生了被抛弃感,要么不再尝试回答问题,要么干脆在课堂上什么也不做。

2、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不但依然听不清答案是什么,而且由于胆子小或是根本没兴趣,他们也不会去询问答案究竟是什么。

3、教师其实只是给这四五个学生上课,其课堂效益可想而知。

4、进入恶性循环的漩涡中,课堂情形每况愈下。

【改进策略】
第一步:告诉所有学生,你将叫起一个以上的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二步:用简洁、清楚的语言提出问题。

第三步:这时,别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在纸上或白板上写下自己对问题的答案。

第四步:叫着学生的名字提问:“扎克,海洋的颜色为什么是蓝色的?”
第五步:叫起第二个学生回答:“米歇尔,对于这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或者:“奥巴马,你对于这个答案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可以听到两个或许不同的答案,从而引发讨论和更深层次的学习。

这里和传统提问方式不同的是,我们传统的提问往往是在提问之后而不是问之前叫出学生的名字。

我们认为如果一开始就叫了某个学生的名字,其它学生就会处于观望状态,或是走神。

但这样做的最大弊端在于,你一旦提出问题,还没等你叫出学生的名字,那些争强好胜、反应敏捷的学生就已经喊出的答案,从而控制了你的课堂。

【好处】
1、能阻止课堂混乱。

2、能让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其中。

3、能增强那些需要一些时间思考的学生的自信心,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你的问题,并加工处理怎么回答。

他们不再感到自己反应慢或是能力不足,不及他人。

4、能迫使反应快的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思考。

【本读者观点】讲的确实有道理。

提问对象要有具体指向性,而不能悬浮着,否则就会因少部分学生的抢答造成课堂的混乱,而且这样久了,还会使得其它学生不再参与到课堂中来,被忽视,被边缘,因无所事事而制造“课堂事端”。

尤其是改进策略中提出的“提问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将点名回答中的“点名”环节调整到提出问题的前面。

但仍令人疑虑的是这样做到底会不会导致其他学生处于观望的状态呢?作者没有明确讲,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去观察验证。

其次,是不是所有提问都要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呢?还是复杂的写,简单的不写呢?另外,在写答案的过程中,反应快的学生会不会很快写好答案而无所事事,“惹是生非”,造成新的混乱局面呢?所有这些都有
待通过实验进行检验。

课堂上匿名的提问
【美】Marilyn L.Page著《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第2步《避免匿名和悬空的问题》读书摘要(整理、改编)
【定义】
什么是匿名问题?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指向在场的具体由谁来回答,而采用“任何人”、“有人”、“每个人”、“全部”、“谁”等匿名代词。

所以学生都被匿名了,没有人知道你在跟谁说话。

他们也不知道该不该做出回答。

比如:谁能告诉我弗吉尼亚州的首府在哪里?每个人都准备好了吗?有人知道为什么叶子会变色吗?有人可以解释一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吗?你们都明白要求了吗?
【分析】
在班上,没有谁的名字叫“谁”、“每个人”、“有人”或“你们”。

他们不知道你在跟谁说话,也不知道该不该做出回答。

和使用悬空的问题导致的后果一样:极少数学生喊出问题的答案,并控制课堂。

其它学生则被课堂抛弃,他们毫无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不再集中注意力,有些学生觉得自己被忽略了,索性开始捣乱,课堂越来越混乱。

【改进策略】
先向学生说明你至少会叫两名同学来回答问题,然后叫出一个同学的名字并提问。

再叫出第二个学生的名字并要求他对前一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说明。

如:雪莉,你能告诉我弗吉尼亚州的首府在哪里?约翰,请解释一下为什么叶子会变色吗?克林顿,可以解释一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吗?
明智地选择和使用课堂用语
【美】Marilyn L.Page著《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第3步《明智地选择和使用课堂用语》读书摘要(整理、改编)
在这一步里,作者针对教师在课堂上下意识地使用口头禅以及非专业化的语言给课堂带来的麻烦,提出了改进措施。

另外,还针对“教师不得不靠大声喊叫才能使学生安静下来的,甚至还是不能安静下来”这一较为常见的现象提出了改进方法。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无意识地使用口头禅和非专业用语,作者认为其危害主要在于:它不仅会打断教师的讲话和思路,注意力缺失。

更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路被打断,还会使学生感到无聊,给学生的不良行为创造绝佳的环境,从而滋生混乱和破坏性。

作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是:
1、彻底避免使用诸如“奥”、“好的”、“对吧”、“嗯”等等口头禅。

2、彻底避免使用“伙计”等非专业化的课堂用语,取而代之以“各位”、“同学们”、“女士们”、“先生们”这样的专业语言进行表达。

3、要尽量使用“合作”、“感激”、“恰当的”这样的文明用语,对学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4、尽量使用“请”和“谢谢”,对于培养学生的礼貌行为大有帮助。

5、说话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语调要根据语言的内容富有变化,从头到尾的同一语速或同一语调会让人感到疲倦。

(我想到的)
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三个管理课堂的小工具:
1、怎样让吵吵嚷嚷的教室很快安静下来:
我们经常见到,也曾自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你站到教室门口或已经走进教室,发现学生对你的到来熟视无睹,他们仍旧大声吵嚷着,下位子的依旧没有坐上位子,大声谈论的仍旧大声谈论,在他们眼里你就像隐身人一样。

这时,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喊。

希望通过比他们的声音更大的叫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控制住混乱局面。

作者认为,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课堂管理出了问题。

作者认为,向
学生大喊不仅不能有效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不能减少学生干扰性和多余的行为。

它只能使这些情况暂时发生变化或干扰行为暂时停止,但不能持续起作用,或是阻止其它情形、行为或事情的发生。

所以,这样做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给学生做出不良示范,让他们感到沮丧,使课堂进展不顺利,甚至招致学生的反抗、敌对、消极合作和更为糟糕的表现。

作者告诉我们:抓住学生注意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默不作声地站在教室前面,然后和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眼神交流。

学生会很快、很平静地把信息传播开去——我们需要保持安静和集中注意力。

通常在20秒之内,全班就会安静下来,转而把注意力投向你。

如果不奏效,你只要叫出正在讲话的一两个学生的名字,并且说:“莎拉,请你…….我在等着你呢。

(稍停顿一下)谢谢。


2、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抓住他们注意力的方法:
当学生在小组活动时非常专注,当然这也是我们想要的。

可是,为了让他们把注意力转到教师的讲解或者转回统一的课堂模式上来,有些教师要一声高过一声地大喊才行。

【确实如此】如果此时学生正高度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向他们喊叫只会让他们恼火,还会把你累的口干舌燥、疲惫不堪。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给我们提供一种简单的方法:
教师先走到一组学生身边并悄声说:“现在我需要你们保持安静,我们即将恢复集体上课,谢谢。

”然后走到另一组学生跟前重复刚才的话。

这样,只要走过一组或者两组之后,其他各组一旦听到别的小组安静下来,他们也会停止讲话,并把注意力转向教师。

3、“安静”并不能使课堂安静
当我们希望教室里安静下来的时候,往往会说“请安静。

”我们会发现,效果并不好。

其实,不是学生不听你的,而是学生对“安静”的理解和教师对“安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我们教师将“安静”理解为没有一点声音。

但学生却不是这样理解的。

有些学生认为可以低声耳语,有些学生认为可以轻声说话,有些学生甚至毫不在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很安静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此时学生沉默不语,
就要使用“不出声”一词。

因为,任何人都不会对这个词产生误解。

给学生明确的指导语
【美】Marilyn L.Page著《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第4步《避免给出让学生迷惑不解的指导语》读书笔记(摘记、整理、改编)。

问题现象:
在开展比赛、辩论等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学生并不能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规则去进行,一而再地跺脚、叫喊、大声说出答案或做出其它违规行为,课堂一片混乱;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时候,尽管教师似乎已经非常明确地讲清楚了要求,但还是不断有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教师不得不一遍遍地解释、讲解,并且一再打断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些学生则懒得向教师提问,他们会戳戳某个同学向他提问,干扰了其他学生;有些学生虽然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可一旦迷惑不解就会心情急躁并以某种干扰课堂的方式发泄出来;有些学生由于并没有完全领会老师的要求,操作中遇到问题又懒于设法解决和提问,心不在焉地做起其它事情。

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原因分析:
1、在老师讲述的时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听。

2、那些听了的,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是口头所述指导语(说明、步骤、要求、规则等,并没有写下来,致使很多学生在活动时就忘记了大部分的要求
3、有些学生虽然认真听了,也记住了,但由于教师讲得并不是十分明确、全面,学生所理解的和教师的本意也有很大区别。

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学习活动。

改进措施:
第1步:向学生说明:在给出指导语(活动要求、步骤、规则等)后会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再次说明(复述),然后让他们在执行任务之前提出问题。

任务开始后,教师将不再回答任何问题。

第2步:让两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过程。

第3步:口头讲述(具体、明确、简洁的)指导语(活动要求、步骤、规则等)。

第4步:用幻灯片直观地演示或用分发下去的纸张
清晰地展示任务的指导语。

第5步:叫一个学生名字,并要求他用自己的话重新说明任务指导语。

第6步:再叫另一个学生的名字,要求他再次说明指导语的内容,或者对前一个学生所述的内容进行说明、扩展。

第7步:如果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完整和深入,干脆从头再来。

第8步:确信学生已经理解了任务要求后,再次向他们宣布:都要在活动之前提出来,任务开始后任何人不得再次提出问题。

向学生解释一下:因为那样会干扰他人,而且他们自身完全有能力在不提问的情况下完成该任务。

第9步:如果学生仍有问题,要求他们在执行任务之前举手提问。

第10步:提问结束后,安排学生开始进行活动,但要再次提醒他们:活动过程中老师将不再回答任何问题,如若有问题必须自行解决。

第11步: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需要安排特殊的活动场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大家都明白了吗?”、“还有问题吗?”因为这是悬空的问题和匿名的问题,除了增加干扰外,教师并不能从中得到任何有效信息。

用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
【美】Marilyn L.Page著《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第5步《用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读书笔记(摘记、整理、改编)。

或许是翻译的问题,也许是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读了好几遍也没有能够整理出非常有价值的内容。

为了读书笔记的完整性,在这里讲这部分内容摘要如下:
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课堂学生纪律性不强,不够尊重别人,语言不够文明,课堂混乱而提出的改进措施。

1、每次开始活动和活动更替之前都要就做期望学生实现的文明行为做出迅速而快捷的提醒。

2、认真选择词语。

如果想要课堂上没有声音,必须使用“不出声”一词。

3、让学生再次说明你对文明行为的期望。

总而言之,就是要经常性地给学生做出提醒和暗示,使学生不仅能学会礼貌用语,还能学会文明地行事。

比如:当教师叫卡洛斯上台演示之前,给全班学生一些必要的暗示:“在卡洛斯演示期间,每位同学都要保持不出声并全神贯注。

谢谢!”
让互动、合作充溢课堂
【美】Marilyn L.Page著《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第6步《增进课堂的互动,感受课堂的心跳》读书笔记(摘记、整理、改编)。

作者认为,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互动不足。

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因为我们每个班都会有一些胆怯的学生、害羞的学生、表现漠然、注意力缺失的学生,他们总是处在班级的边缘,总是在设法逃避参与课堂活动。

他们也是造成课堂混乱的主体。

作者认为,课堂管理不是对学生进行彻底的约束,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管理使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纪律约束越来越少,使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活动。

课堂管理重在预防,而不是后发制人。

它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通过管理使学生学会互动与合作,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一步。

要通过特定的课程和事件增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很值得一步一步去做。

具体措施:
1、在每50到60分钟内通过姓名和眼神与每个学生至少做2次互动,以此形成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更好互动。

2、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之间的初始互动:
(1)让第二个学生就第一个学生所做出的回答进行详细说明或提问(或者回答第一个学生的提问)。

(2)让第二个学生直接与第一个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与你交流。

3、把互动过程融入到班级性的活动中去,以此延伸互动的范围。

4、增进互动的时候,要注意害羞的和表现漠然的学生,给其格外的关注。

5、记住行为暗示。

6、感受和拥抱你班级的“心跳”。

书的最后,作者提供了另外一个管理乱班的小工具:给学生写信。

1、给每个学生写一封信,在信中指出,曾经出现在课堂上的不文明行为,包括噪音和干扰都是老师所不能接受的,是不利于创设文明和有效的学习环境的。

要在信中告诉学生,老师很关心他们的学业和社会处境,所以请求他们帮助老师寻求课堂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希望一起携手解决这些问题。

并让学生回信,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解决本班所面临的问题,给学生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如果年级较低的就让学生画出来。

2、也可以采用填空式,让学生为班级管理提供最丰富的信息。

如:这堂课上让我喜欢的是;如果我是老师,我想改变的是这堂课的。

第三篇:老师,凭什么让学生听你的话
老师,凭什么让学生听你的话
老师,凭什么让学生听你的话。

在同老师交流时,常常会听到老师抱怨:学生如何不听话,不服管,甚至动手体罚了他也不见效。

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一个班级里,不听话、不服管的学生多了,课堂自然就会陷入涣散、冷漠和不断处理“意外事故”的泥潭,效率自然就会低下。

凭什么让学生听你的话?这该成为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一种濡染,一种传递。

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我们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我们自己是否做到了按时候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我们是否做到了上课不接打手机?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我们是否做到了在教室,在办公室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我们是否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信手涂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勤奋,把每节课都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自然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有益的影响,并转化为学生对我们的尊重。

这种情况下,学生还会不停我们的话么?
其次,要问问自己,是否在坚持学习,苦练内功?一个教学水平低劣,知识底蕴苍白的老师,最容易被学生鄙视。

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者必须以自己努力学习为前提,否则何来教诲别人的资格?我曾看过一位教师的文章,很为他的坚守感动,他写道:为了爱着这份事业,我不甘落伍,从不懈怠,读书——汲取高营养,学习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让自己的根基尽量扎实深厚些;看报——每日必修课,关注社会新闻,了解教育动态,让自己的思维给上社会发展的节拍;剪报——为我所用,对于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质量大有裨益;汲取——这是除书本资料以外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即向现实中的专家直接取经,汲取他们的营养充实自己。

这样的老师怎么会不让人信服呢?
第三要问问自己,是否真正关心学生?对这一点,也许有许多老师说,我怎么不关心他们了?我对他们要求严格着呢,可是,他们就是不买账。

真正的关心是老师心中有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要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理解学生。

老师的心学生是看得见的:你对学生真心,学生迟早会接受并汇报;你对学生有耐心,学生迟早会被感化;你在学生面前虚心,学生会更加敬重你。

反之,你对学生不关心,学生就会疏远你;你对学生不真心,学生会鄙视你。

在学校,不乏这样的情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教师不问缘由,轰出教室,再也不理不睬,没有了后续的工作;学生在课堂上违纪,教师大发雷霆,直接交给班主任或学校处理,而自己不闻不问,还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不过一个科任老师,犯不上处理这些问题……凡此种种,能说是关心学生么?
老师真正用在学生身上的赤诚之心,学生是懂得理解并珍惜的,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就是老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一言堂”,要学会倾听。

要鼓励并接纳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

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教师不是“一棒子打死”,或者置之不理,而是耐心倾听,认真修正。

只要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有了生存的空间,学生在一个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学生的心才会真正被老师所“收复”。

所谓“听话”、“服管”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