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目标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成性目标名词解释
生成性目标又叫“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行为性目标关注结果,生成性目标关注过程。
优点是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变化等内隐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完善。
缺点是过于理想,教师和学生难以把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很难落实。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也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
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
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性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尝试”,尝试进行制作、绘画、演奏等,对这些尝试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而不是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生成性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
生成性目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生成性,它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产物。
如果说行为性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预设的,同时又是生成的。
生成性目标的最大优点在于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
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的取向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与普遍性目标相比,行为性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化和可操作的特点,能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能用普通话朗读、不读错字,能比较流畅朗读,能在朗读时读出感情”等都是具体的行为性目标。
行为目标也有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为目标的预设性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变化忽视。
二是更多地关注行为结果的变化,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倾向与能力的变化的忽视。
三是过分强调可测性,容易淡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