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话古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十景”话古今
对西湖来说南宋“西湖十景”的出现是一次划时代的重要的人文化的过程,自然景观的西湖,被赋予了文人的美学和生活的追求,形成了西湖文化。
上世纪80年代“西湖新十景”的评选成了“西湖文化”的次大普及,大众化的过程。
目前“三评西湖十景”的活动为西湖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内容,他标志着在新的形势下,西湖文化与国际接轨了。
一个湖,一座文化宝库
西湖是大自然的杰作。
竺可桢认为西湖是一个��湖,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随着海水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
加上钱塘江带来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便成了今天的西湖。
尽管西湖的成因专家们还在探讨,但对这大自然的手笔人们无不赞叹不已。
你看“乱峰围绕水平铺”,你看“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在大自然的笔下随着阴晴雨雪,昼夜昏晓,春夏秋冬的变化,西湖景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有人说晴
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月雪湖;有人感叹“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
西湖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早在东汉时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筑“防海大塘”了。
唐代白居易在这里治水灌田,宋朝苏东坡浚湖筑堤。
到了南宋,把临安作为首都,清朝康熙、乾隆前后十一次南巡,每次都游西湖,客观上又为西湖增色不少。
尤其是内心呐喊着“还我河山”,屈死在风波亭的岳飞,“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辛亥革命烈士秋瑾……连同百姓们津津乐道的“梁祝”、“白蛇传”,加上历代文人的诗词楹联、歌曲绘画,把西湖变成一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积淀着深厚文化的名湖,在国内家喻户晓,人人向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发展到今天,西湖已经成为一座文化宝库,“西湖文化”几乎涵盖了与它相关的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文学艺术、园林建筑、气候生物、民俗风情、特产美食……延伸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山水生态城市的建设等等。
在“西湖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那就是南宋“西湖十景”的诞生!
南宋“西湖十景”:标志西湖文化形成
在南宋之前,赞美咏颂西湖的诗文已经很多了,白居易、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南宋迁都临安,随之南来的画院中不少画家,为西湖山水作画,并为所画景物题名。
如以画西湖全景著名的陈清波,他画的西湖山水中就题有“断桥残雪”、“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南屏晚钟”等。
画家马远也画过“柳浪闻莺”、“两峰插云”、“平湖秋月”。
题名的山水画中最称奇的有十个,除以上提到的八个外,还有“曲院风荷”、“花港观鱼”,这便成了“西湖十景”的由来。
尽管后来又有过元代、清代的钱塘十景、八景、十八景,影响都远远不及这“西湖十景”。
康熙皇帝南巡时五次来杭亲笔题写“西湖十景”,并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又改“雷峰夕照”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为“南屏晓钟”。
但后两处人们仍然沿用旧称直到今天。
乾隆皇帝六次来杭,为十景御诗题咏,更使“西湖十景”名声远播。
南宋“西湖十景”的出现是一次划时代的重要的人文化的过程,自然景观的西湖,被赋予了文人的美学和生活的追求,形成了西湖文化。
在我看来南宋“西湖十景”的诞生,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
首先,这是对西湖资源的一次梳理,提取了它的精华。
引导人们不仅深入地观赏某一个景点,而且要从整体上来欣赏西湖之美。
这对宣传西湖,提高它的知名度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次,“西湖十景”的题名不只是简单的文化陈设,它还体现了景色的意境和神韵,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变化人的气质。
表现出热爱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品质的“西湖文化”精神。
这“十景”既照顾到四季变化,春天的苏堤、夏荷、秋月、冬雪;又考虑到晨昏的差异,“春晓”、“夕照”。
不仅让人们用视觉去赏月、观鱼;还提醒人们用听觉来感受钟声和莺啼。
在“十景”景名中还讲究两两对应:如“三潭映月”和“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
不仅具有对称美,还极富音韵美……
此外,“西湖十景”的产生和延续,对西湖资源精华的保护也起着很大作用。
西湖美景数不胜数,从南宋到今天经历八百多年历史的风雨,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尘封湮没、了无踪影的难以计数。
但这十景能够保留至今和被冠以“西湖十景”的经典名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最典型的莫过于“雷峰夕照”,雷峰塔早在1924年倒塌了,古代建筑的倒塌消失不计其数,要想把它们――留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
可是不仅是杭州人,全国百姓都念念不忘“西湖十景”,对“十景”的残缺遗憾万分。
重建雷峰塔、重圆十景梦的呼声没有断过。
终于在2001年10月25日,一座五面八层的新塔落成,重新耸立在雷峰塔的原址上,依山临湖,蔚然大观!新雷峰塔成了古代文物保护中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自然与文化完
美结合的典范,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西湖新十景”:西湖文化走向大众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第一拨旅游高潮,西湖风景区和全国一样欣欣向荣,万木逢春,全国涌现股评景热潮。
新时代的西湖比起唐宋元明清历代有了明显的变化,老”西湖十景”早已不能概括当今的西湖之美了。
评新“西湖十景”的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很快成立了评新景委员会,全国知名人士王朝闻、刘开渠、吴冷西、夏衍、常书鸿欣然应邀担任顾问。
这次“西湖新十景”评选的最大特点是群众广泛参与。
参加评选的票数竟达5万多张,推荐景名有7千多个。
经过8个多月紧张工作,最终产生了“新十景”。
当时有的票是“代表全家的心意”,有的是“车间小组认真讨论的景名”,有的是来自遥远的“一名海岛的战士”……这意味着评选活动成了“西湖文化”的一次大普及,大众化的过程。
这新十景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虽说新十景取名也有不够规范之处,不如老十景那样平仄相连,动名相谐。
可是从整体来看还是清新脱俗、意深韵谐的。
尤其是其中的“飞云”、“天风”、“流霞”等都给人以新
时代意气奋发、前程似锦的感觉,与“老十景”中偏安的南宋时的低沉调子形成了反差。
“三评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国际化
转瞬间,离评“新西湖十景”的日子又过了22年。
在这22年中西湖的变化令人感叹。
尤其是自200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连续推出“新西湖”,杭州人几乎是眼看着西湖一天一个样子:
2002年建成开放西湖南线、雷峰塔、万松书院“一带两点”景区,首次推出“新西湖”。
2003年建成开放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