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现状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现状
与思考
农村公共事业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根本,是衡量党在农村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标准。
一个地方农村公共事业做的好坏,也决定了一个地方社会综合水平的高低。
我县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突出问题有:
近年来,尽管我县公共事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公共事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仍在低谷中徘徊,其积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一、投入不足、阵地萎缩
农村费改税,取消了“三统筹”“一提留”后,县级财政不足,乡镇财力有限,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就更少,有的几乎投入为零,造成公共事业设备陈旧,破烂不堪,无法正常使用,农村广播文化宣传阵地严重萎缩。
全县大部分乡镇文化出现了“三无”:无站址、无活动场地、无经费投入,甚至在“三权”下放后,文化站址、场所被挤占、变卖。
目前,除炉桥、藕塘、池河三个较大镇还有部分站址外,其它乡镇全无一点站址。
大部分乡镇广播线路瘫痪,出现了通播率的严重下滑,99年为96%,20XX年为44.3%、20XX年为36.2%、20XX年为23.5%。
特别是教育,由于“两基”建设,学校举债超前投入,原本计划在来年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中得以还债,随税改的进行,没有了着落,债务全部落到了学校的头上。
据统计,20XX年12月全县农村中小学欠债达6577万元,其中“两基”和改善办学条件欠债4952.38万元,到目前化解了1242.16万元,这都是由学校从牙缝中挤出偿还的,无法进行软硬件的再投入,以适应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有甚者还出现施工者索债动辄锁门的现象,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僻远的农村中学,大部分农村村小学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
笔”的办学模式上,“化解债务”成为农村中小学一项高于教育教学任务的任务。
困扰着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二、人才匮乏、队伍断层。
人才队伍是做好农村公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
在去年文化系统的定岗分流工作中,我县农村文化队伍只许留44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是“四子站”:一块牌子,一条汉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设备严重不足,力量偏弱。
在这44人中,只有近20人是文化业务骨干或艺术学校毕业的,其中半数以上多为近年来的退伍军人分配或其他学校分配,他们对文化业务多为门外汉,有部分文化干部乡镇随意抽调包村,加之部分人员工资只有450元(财政150元,乡镇补贴300元),人心浮动,队伍不稳,很难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缺教问题更为严重,按照省教育厅5月24日—25日对我县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专项检查通报的结果,省核定我县教职工编制数为7962人,现有6439人相对缺数1522人,许多乡镇学校在教师自然减员后得不到及时充,初步统计,全县中小学自聘教师在1000人以上。
调查中仅能仁乡中小学,自聘代课教师就达到62人。
更有甚者,一些僻远的农村村小学,只有1—2名国家公办教师在职,其余是自聘或退休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