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侧重必修第一、二册+选择性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黄河中游大部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貌环境复杂,其北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2000年以来,黄河中游城镇建设用地呈扩张趋势,其中风沙区及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显著。
黄河中游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镇向坡度5°以上区域垂直扩张的趋势,城镇“爬坡”现象明显。
城镇“爬坡”可有效缓解当地城镇扩张中所出现的问题。
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中游风沙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显著,主要得益于
A.矿产资源开发
B.旅游产业发展
C.地势平坦开阔
D.生态环境改善
2.推测黄河中游城镇“爬坡”现象最明显的地貌区是
A.风沙区
B.土石山区
C.黄土塬区
D.平原区
3.城镇“爬坡”有利于当地
A.治理水土流失
B.增加植被覆盖
C.保护优质耕地
D.减少污染排放
目前,主粮作物饲用成为缓解我国养殖业饲料供应压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会对我国口粮安全产生影响。
青饲料(如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饲用燕麦和黑麦草等)的种植和使用对于缓解当前草饲料短缺、维持可持续的草地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生态工程和农业政策等因素对青饲料播种面积的变化及分布有重要影响。
据此完成4~5题。
4.主粮作物饲用会对我国口粮安全产生影响,主要是主粮作物饲用会导致
A.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B.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C.居民粮食供应减少
D.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5.未来我国青饲料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的区域主要有
①西北地区②云贵高原③珠江三角洲地区④东北平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都市区内部或外围郊区一般会布局快速公路,将具有长途运输功能的高速公路与地区路网中的干线连接起来。
下图示意都市区一般路网结构。
据此完成6~7题。
6.在都市区内部布局快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高速公路拥挤状况
B.加快各都市间要素流动
C.便于城区车流快速移动
D.减少过路车辆入城数量
7.为避免快速公路与都市干线等道路的路网纠结,快速公路的布局应该
A.设置交通信号灯
B.平行于高速公路
C.扩展道路的宽度
D.采用高架或隧道
伊拉克中部某区域位于波斯湾盆地不稳定陆架区,地下沉积有深厚的白垩纪时期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埋深普遍在2000~3000m,各生物碎屑组成不同,形成了多层灰岩地层。
下图示意伊拉克中部部分区域灰岩地层埋深。
据此完成8~10题。
8.图示灰岩地层形成时期,该地
A.哺乳动物盛行
B.为浅海环境
C.蕨类植物繁盛
D.气候较冷干
9.该伊拉克中部区域
A.地势整体北高南低
B.发育有东西向向斜
C.地层中间新两翼老
D.中部地层向上拱起
10.图中“井位”符号图例名称应为
A.石油井
B.地下水井
C.地热井
D.金属矿藏井
山地地区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水热条件变化,土壤类型会随植被分异发生明显变化。
表1示意我国某山地不同坡向土壤随海拔(单位:米)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11~13题。
表1
坡向
土壤类型
甲坡乙坡
红壤<400<500
黄红壤400〜750500〜800
黄壤750〜1 100800〜1 200
黄摇壤 1 100〜1 220 1 200〜1 400山地灌丛草甸土 1 220〜1 608 1 400〜1 608
11.该山地地带性(基带)植被为
A.荒漠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12.与黄壤相比,该山地红壤区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是红壤区
A.土质疏松透水性好
B.地表腐殖质分解慢
C.多为成熟耕作土壤
D.土层淋溶作用较弱
13.根据土壤随海拔分布状况,可判断
A.甲坡为迎风坡,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B.甲坡为阴坡,山地垂直自然带较少
C.乙坡为阳坡,植被分布海拔上限高
D.乙坡起伏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切变线是两股不同方向水平气流的分界线,云贵切变线常出现在冬半年的云贵地区。
下图示意云贵地区冬季某日近地面气压分布,该日云贵地区有切变线生成。
据此完成14~16题。
14.云贵切变线大致走向为
A.自南向北
B.自东向西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北向东南
15.云贵切变线常出现在冬半年的云贵地区,是由于
A.副热带高压势力强
B.冷空气受山地阻挡
C.西南季风势力强盛
D.地表水汽蒸发剧烈
16.关于甲城市与切变线的位置关系及气流性质,下列描述符合的是
A.位于切变线西部,受暖气流影响
B.位于切变线西部,受冷气流影响
C.位于切变线东部,受湿气流影响
D.位于切变线东部,受干气流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智利纺织服装业曾是该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但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20
世纪70年代以来,智利从亚洲等地进口服装制成品来深化其国际参与度,服装产品逐渐从“国内制造”转变为“国际制造”,并通过培养大型服装进口商零售公司,对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生产分散化和商业强化,在商业环节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经历了数十年的生产分散化,目前智利仍存在规模较小的纺织服装制造业。
下图示意1996~2022年智利纺织服装业就业人数占比及本国经济总量变化。
(1)结合材料和图,概括1996年以来智利纺织服装业变化特点。
(6分)
(2)说明智利服装产品从“国内制造”转变为“国际制造”的原因。
(6分)
(3)简述智利对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生产分散化和商业强化的好处。
(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关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显著,历史上古人类活动频繁,位于盆地西部的水沟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该区域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在水沟遗址中发现了陶窑遗址。
灰坑是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最普遍的遗迹现象,灰坑的数量可以反映区域古人类活动的性质、强度与规模。
新石器后期气候变化及社会变革,水沟遗址中古人类开始向高海拔地区扩张迁移。
图示意关中盆地西部水沟遗址位置及发掘的灰坑遗迹分布。
(1)指出水沟遗址中灰坑分布特征,并说明其灰坑密集区形成的有利条件。
(8分)
(2)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变革等方面,推测该地古人类向高海拔地区扩张迁移的原因。
(8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江平海岸带地处北部湾沿岸,常年盛行东北风,受地壳运动影响,长期处于缓慢上升的地质环境。
南部的充填潟湖平原是由发育于砂质、粉砂质基岩侵蚀面上的海退型古沙坝—潟湖(被沙坝或堤坝分割与外海分离的水域)体系演化而成,其地势平坦开阔,是风沙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台风登陆期间,江平海岸带众多港湾的湾顶极易形成高出正常水位1m以上的风暴潮增水。
下图示意江平海岸带地形地貌分布。
(1)简述充填潟湖平原形成过程。
(6分)
(2)分析江平海岸带充填潟湖平原成为风沙活动重要场所的成因。
(6分)
(3)在台风影响下,说明江平海岸带众多港湾的湾顶极易形成高水位的原因。
(6分)
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中游风沙区大多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矿产资源开发使得其城镇建设扩张显著;当地旅游产业形成的经济规模较小,对城镇扩张起到的作用有限;地势条件不是风沙区城镇扩张的主要原因;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可能会导致风沙区生态环境破坏。
2.B土石山区地势起伏大,平地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建设过程中平地不足,只能向区域垂直方向扩张,城镇“爬坡”现象最明显;相对于土石山区,风沙区地势起伏小,城镇建设不必“爬坡”;黄土塬区与平原区平地较多。
3.C黄河中游所在的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少且多质量低下的坡耕地,城镇建设向垂直方向扩张,可以减少对平缓土地的占用,保护有限的优质耕地;垂直方向建设会对坡面造成一定的破坏,减少坡地植被覆盖,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城镇“爬坡”使得城镇面积扩张,污染排放增加。
4.C主粮作物饲用是将所产出的粮食用作牲畜饲料,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粮食减少,可能会造成供需失衡,影响我国居民口粮安全;主粮作物饲用是将所产出的粮食用作牲畜饲料,粮食播种面积并没有减少,单位面积产量没有下降;农作物生长期变化与技术和气候条件有关,主粮作物饲用不会导致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5.A由材料可知,生态工程和农业政策等对青饲料播种面积变化及分布影响大,结合我国畜牧业布局推测,西北地区和云贵高原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条件难以满足粮食作物生长,耕地面积较小,适合青饲料等草类生长,且这2个地区土地退化较严重,国家大力支持当地种植青饲料以防治土地退化。
6.C由图可知,快速公路将高速公路与地区路网中的干线连接起来后,在城区内部流动的车辆受进出干线及高速公路的干扰减少,使得车流可以在内部快速移动,减少城区交通拥挤;都市区内部快速公路位于市区内部,对缓解高速公路拥挤作用小;内部快速公路并没有直接连接其他都市,不会加快各都市间要素流动;快速公路位于内部,不会减少过路车辆入城数量。
7.D快速公路以高架或隧道方式构筑,与其他地面道路互不干扰,可以避免快速公路与都市干线等道路的路网纠结;设置交通信号灯不利于发挥快速公路交通优势,且更易造成交通拥堵;快速公路连接高速公路和城市干线,一般不平行于高速公路;扩展道路的宽度会过多占用城市土地,且对避免快速公路与都市干线等道路的路网纠结作用小。
8.B该地灰岩地层形成于白垩纪,由生物碎屑沉积组成;结合该地层位于波斯湾陆架区及白垩纪时期环境特点可知,灰岩形成期间,海平面下降退却,该地形成温暖浅海环境,利于生物碎屑沉积;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新生代哺乳动物盛行;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
9.D由图可知,该地等深线数值整体由南北两侧向中部变小,说明中部地层埋深较浅,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层中间老、两翼新;该地为地下一定深度范围,不能获取地面地势起伏状况。
10.A由上题可知,该地层地质构造为背斜,图示井位多分布于背斜区域,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故其图例名称应为石油井;地下水井应主要分布在向斜构造区;地热井多分布在岩浆岩及变质岩地层,该地为沉积岩;该地层形成于白垩纪,没有金属矿藏分布,且金属矿藏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
11.D由表可知,该山地低海拔地区土壤类型为红壤,红壤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故该山地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12.C红壤分布在该山地500m(或400m)以下的山麓地带,黄壤分布在海拔750m以上的山腰地区,山麓地带通常地势较低平,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通过施肥耕作等改良,使得红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红壤土质黏重,透气性差,淋溶作用强;红壤分布海拔低,地表腐殖质分解快。
13.C甲坡相同土壤类型分布海拔较乙坡低,根据土壤与植被关系可知,甲坡相同植被类型分布海拔低于乙坡,该山地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可知乙坡光照条件好、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为阳坡和迎风坡,植被分布海拔上限高;甲坡为阴坡,但由于该山地海拔总体较低,甲、乙两坡垂直自然带数量相同;无法判断乙坡地势起伏状况。
14.D切变线是两股不同方向水平气流的分界线。
根据等压线数值变化可知,该日云贵地区东部以东北风为主,西部以西南风为主,等压线数值由中部向两侧增加,中部低值等压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说明中部为两股不同方向水平气流交界处,则切变线大致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15.B由材料及图可知,该切变线形成于冬季,停滞时间长,表示的是昆明(云贵)准静止锋天气系统,该准静止锋是南下冷空气遇高原山地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冷空气准静止下来形成。
16.A由上题可知,该切变线是冷空气遇高原山地阻挡形成,常形成准静止锋,甲城市位于切变线西侧(暖
气团一侧),切变线西侧受西南暖气团影响,天气晴朗。
17.(1)生产规模下降(1分)且分散化(1分);从业人员减少(就业岗位减少)(1分);创造的产值占本国经济总量降低(1分);进口量增加(1分),重视产业链中非制造业环节(1分)等。
(每条2分,答对3条得6分,共6分,答出关键词可给1分)
(2)国内生产成本高,转而从生产成本较低的亚洲等地区进口服装制成品;参与国际贸易,利用国际分工,获取更高利润;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商业等服务业发展水平等。
(每条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3)利于精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分散化布局灵活性强,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国内服装产业零售市场的发展,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根据市场精准定位产品品牌及类型,满足市场需求偏好,提高销售水平;参与产业链中非制造业环节活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每条2分,答对3条得6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8.(1)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水沟两侧(山脊处);水沟东部临近干河一侧分布较为密集;西部分布数量较少;总体上呈随海拔升高分布数量下降趋势。
(每条1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有利条件:海拔较低,且位于大陆性季风背风坡,热量条件好;地势起伏相对较小,适宜古人类生产生活建设;土层深厚,烧制陶器原料丰富;取水便利等。
(每条1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气候变暖,高海拔地区热量条件改善;干河水位升高,易发洪水灾害,向高海拔处迁移可减少洪灾威胁;人口数量增多,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向高海拔地区扩张迁移;长期烧制陶器,土层破坏严重,原居住地环境承载力下降,向高海拔地区扩张迁移;随着生产力提升,使用工具及应对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可以克服恶劣的高海拔地区环境等。
(每条2分,答对4条得8分,共8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9.(1)河流携带泥沙至海岸附近,在海浪的作用下堆积在海岸浅滩附近形成沙坝;沙坝不断接受陆上物源沉积,高度升高、长度变长,合围海岸浅滩形成潟湖;随着地壳抬升,潟湖不断接受泥沙沉积,潟湖水(海水)外流,湖盆变浅、填平,形成充填潟湖平原。
(每条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地表沙粒众多且松散,为风沙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地势低平开阔,风力受阻较小;位于东北风下风向,东北风携带大量河口沙源,易形成风沙天气;周边多草灌丛沙丘分布,阻碍充填潟湖平原内部沙粒扩散,使之成为重要的风沙活动场所等。
(每条2分,答对3条得6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3)海岸线曲折,强风推动海水向海岸运动,海水受周边海岸阻挡不易分流,在湾顶汇集形成高水位;港湾口内窄外宽,在台风影响下水体向港湾顶部涌积,水位暴涨;湾顶泥沙淤积严重,水深较浅,在台风影响下水位涨幅快;台风常形成暴雨,湾顶在暴雨及地表径流大量汇入的情况下,形成高水位等。
(每条2分,答对3条得6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