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观察如图,他们对各自国家做出的贡献虽然不同,但是,却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
你认为相同的意义是什么?()
A. 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B. 消除了外国势力
C.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和日本的明
治天皇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其共同意义是促进了各自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
美国没有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和俄国也没有完全废除,排除A。
B不符合俄国和美国,D只符合美国,排除B、D。
2.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
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
A. 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
B. if gte mso 9>
C. if gte mso 9>
D. 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四个方面干预经济,但材料中
日本的做法没有“全面仿行”,排除A;
经济“滞胀”局面发生在197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1960年日本政府“所得倍增计划”的实质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C项符合题意,正确;
仅从“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能够得出日本“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的结论,排除D。
故选C。
3.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故D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的相关内容,故A错误;
从材料中“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仍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故B错误;
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非干涉外交决策,故C错误。
故选D。
4.鲁迅曾评论说:“广东举人多的很,为什么他独独那么有名呢?因为他是公车上书的头儿,戊戌变法的主角”。
文中的“他”是:()
A. 孙中山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谭嗣同
【答案】B
【解析】
5.列宁说:“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
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
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
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C. 西方殖民统治的加强
D. 农奴的反抗斗争
【答案】C
【解析】A与材料“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相符,故正确;
B与材料“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相符,故正确;C“西方殖民统治的加强”材料未体现,故错误;
D与材料“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相符,故正确。
本题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C。
6.李鸿章重金聘请英国人督修的唐胥铁路,时人戏称为“马车铁路”。
缘由是朝廷认为“(蒸汽)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运输工人遂只能用驴马拉着车厢在铁道上行走。
“马车铁路”的出现说明()
A. 近代交通的发展遭到落后势力的羁绊
B. 民营经济的运营遭到封建政府的阻碍
C. 外国企业的侵略遭到民族主义的痛击
D. 官僚资本的扩张遭到工人阶级的反对
【答案】A
【解析】先进的交通工具受到落后观念的阻碍,体现封建势力的抵制,故选A项;
唐胥铁路是清政府修建的,排除B项;
唐胥铁路不是外国企业,排除C项;
反对的是守旧势力,不是工人阶级,排除D项。
故选A。
7.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吏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较应该从背景,领导者,参加者,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入手分析,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③④正确。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不断恶化,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这是当时中国()
A. 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
B. 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C.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
D. 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故选D。
9.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清末()
A. 设置总理衙门,开展外交活动
B. 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
C. 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
D. 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答案】C
【解析】1901年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
化的重大事件之一,学习西方民主制度,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体现出国家体
制的近代化,故C正确;
清末新政撤销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A错误;
“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倡导商业”与“国家体制近代化”联系不大,排除BD 。
故选C。
10.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的诸因素中,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A.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B. 美国的大力援助
C. 积极发展计划经济
D. 进行民主改革
【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因素中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容,故正确;
B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开始是遏制,后来大力扶持,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
充足的动力,故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济发展没有实行计划经济,故错误;
D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建立了现代日本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法
西斯军国主义的障碍,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故正确。
故选D。
11.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
论指()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C
【解析】材料“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西装”实际是指西方文化。
董仲舒是古代的儒家思想家,把孔子进一步神圣化,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故A错误;
李贽是批判孔子,没主张向西方学习,故排除B;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孔子宣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C正确;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猛烈批判儒学,显然不是借助、利用孔子宣传主张,故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历史人物,最早领导本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是()
A. 甘地
B. 穆罕默德•阿里
C. 凯末尔
D. 孙中山
【答案】B
【解析】甘地:1947年印度独立;
穆罕默德•阿里:1805年开始改革;
凯末尔: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综上所述,B最早.
故选B.
13.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导致国内市场狭小
②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
③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
④暴力斗争不断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农奴制的剥削激起了强烈的反抗;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缺乏工业投资;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交通运输落后极大的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故①②③④正确。
14.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1856年,俄国外交大臣说:“俄国不生气,它在积聚力量。
”俄国“积聚力量”的焦点是()
A. 废除农奴制度
B. 引进机器生产
C. 镇压农民起义
D. 发展军事工业
【答案】A
【解析】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故俄国“积聚力量”的焦点是废除农奴制度,故A正确;
引进机器生产并不是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故B错误;
镇压农民起义与农奴制改革无关,故C错误;
发展军事工业,与农奴制改革无关,故D错误。
15.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后,埃及面临的主要形势是()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危机依然存在
②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不断高涨
③奥斯曼素丹不愿意放弃对埃及的统治
④马木路克仍然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危机依然存在,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不断高涨,奥斯曼素丹不愿意放弃对埃及的统治,马木路克仍然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
所以,①②③④均为当时埃及面临的主要形势,故此题应选D项。
故选D。
16.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暗杀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
但日本的“尊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
其主要
原因是()
A. 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B. 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
C. 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
D. 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治维新时期,幕府的反动本质日益暴露,倒幕思想
渐趋流行,而中国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并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故A
项正确;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经历了剿、抚、剿的过程,故B项错误;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也十分弱小,中下级武士是倒幕运动的领导,
故C项错误;
义和团是农民运动,与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没有关联,故D项错误。
故选A。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7.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
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
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
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
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
……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
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
爱国主义的内涵可以表现为:近代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近代
爱国主义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当中华民族遇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
关天培、邓世昌及抗战时期
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将士,就是爱国英雄。
其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
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而义和团运动却盲目排外,仇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守护
已经陈腐的旧观念、旧制度,其“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所以,近代爱国主义
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综上,只有将反抗侵路,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
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才是中国近代
爱国主义的内涵。
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观点来之后,进行论证即可,注意史料结合,言之有理。
例如近代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近代爱国主义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