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生物高一(下)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生物高一(下)期末调研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酶、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ATP中的“A”表示腺嘌呤
C.酶催化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D.ATP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详解】
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正确;
B、ATP中的“A”表示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B错误;
C、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C正确;
D、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二个高能磷酸键,D正确。

故选B。

2.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观察蝗虫精巢细胞分裂固定装片时,发现其中既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时期的细胞,每个细胞
A.分裂前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B.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都进行联会
C.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都会分离
D.分裂后的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
【答案】D
【解析】蝗虫精巢中的细胞有的进行减数分裂,有的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但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不进行DNA复制,A错误;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B错误;初级精母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错误;分裂后的子细胞中都含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正确。

3.科学家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C (实验组)以研究其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比,得到如图曲线。

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癌细胞的出现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实验组细胞在15h时对培养液中含氮、磷的物质吸收速率最快
C.10h时对照组中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体细胞的2倍
D.维生素C对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明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癌细胞的出现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含氮、磷的物质是合成DNA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间期,而实验组细胞在10-11h时分裂期细胞百分比迅速升高,所以此时对培养液中含氮、磷的物质吸收速率最慢,B错误;10h时对照组中细胞均处于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前期、中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均和体细胞相同,且末期细胞中的DNA数也和体细胞相同,C错误;由图可知,使用维生素C后分裂间期的时间明显延长,而分裂期的时间基本不变,说明维生素C对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明显,D正确。

4.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母亲为携带者,父亲色盲,生下4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常,2
个为携带者,一个色盲,他们的性别是()
A.三女一男或全是男孩B.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
C.三女一男或两女两男D.三男一女或两男两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已知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又因为母亲为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父亲色盲,则母亲的基因型为X B X b,父亲的基因型是X b Y,他们生的子女的情况有:X B X b、X b X b、X B Y、X b Y,表现型分别是女孩携带、女孩色盲、男孩正常、男孩色盲。

所以2个为携带者为女孩,正常的是男孩,而色盲的可能是女孩或男孩,即可能是三女一男或两女两男,故选C。

考点: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先根据母亲为携带者,父亲色盲,判断出父母的基因型,再写出子女可能的基因型,做出正确的判断。

5.以下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Ⅲ4的基因型是BbX D X d,II1和II3基因型不同
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父亲
D.若Ⅲ1与一正常男人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女性,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概率为1/6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II3和II4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但III5患此病,可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为隐性病,又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可判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II1和II2不患苯丙酮尿症,但他们的女儿III2患此病,可知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II1自身表现正常,但其女儿一个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个患苯丙酮尿症,所以II1基因型是BbX D X d;II3自身表现正常,但其儿子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女儿患苯丙酮尿症,所以II3基因型是BbX D X d,II1和II3的基因型相同;II3基因型是BbX D X d,II4基因型是bbX D Y,所以Ⅲ4的基因型是BbX D X d或BbX D X D,B错误;若III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则其基因型为X d X d Y,其父亲II4基因型是bbX D Y,所以其两条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只能都来自母亲,即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X d的一对姐妹染色体没有分开,产生了含X d X d的卵细胞参与受精作用导致的,C错误;II1基因型是BbX D X d,II2基因型是BbX d Y,所以III1的基因型为1/3BBX d X d、2/3BbX d X d,若丈夫正常,基因型为BbX D Y时,后代可能患苯丙酮尿症(bb),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女性情况下孩子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2/3×1/4=1/6,D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断遗传方式通常的判定方法:
(1)首先确定显隐性:①“无中生有为隐性”;②“有中生无为显性”;③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常为显性遗传。

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常为隐性遗传。

(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①“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②“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③“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④“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显”(男病女必病)⑤“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最可能为“伴Y”(男性全为患者)。

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A、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A错误;
B、抗原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一般是外来的异物,但是自身的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B错误;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具有识别能力,但不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D。

7.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解】
A、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A错误;
B、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的个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分析应用能力。

8.豌豆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A、a基因控制),现有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红花豌豆,两者的数量之比是3:1,自然状态下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A.13:2:1 B.49:14:1 C.1:2:1 D.9:6:1
【答案】A
【解析】
【分析】
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为自交。

【详解】
红花豌豆中:3/4AA,1/4Aa,让其自交,后代中AA占3/4+1/4×1/4=13/16,Aa占1/4×1/2=2/16,aa占1/4×1/4=1/16,即AA:Aa:aa=13:2:1。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9.若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的A∶T∶C∶G=1∶2∶3∶4,则此DNA分子另一条链上A∶T∶C∶G的比值是()
A.1∶2∶3∶4 B.4∶3∶2∶1 C.2∶1∶4∶3 D.1∶1∶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反向平行,两个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

【详解】
根据DNA两个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若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的A∶T∶C∶G=
1∶2∶3∶4,因为A与T配对,C与G配对,因此另一条链上A∶T∶C∶G的比值是2∶1∶4∶3,故选C。

10.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①蓝藻②酵母菌③草履虫④伞藻⑤水绵⑥青霉菌⑦大肠杆菌
A.①⑦B.①②⑥C.①③④⑦D.①②⑥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
①蓝藻属于原核生物,①正确;
②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②错误;
③草履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③错误;
④伞藻属于真核生物,④错误;
⑤水绵是低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⑤错误;
⑥青霉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⑥错误;
⑦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⑦正确。

故选A。

1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突变
B.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物种中广泛存在
C.自然状态下的突变与人工诱发的突变都是不定向的
D.虽然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但其基因突变率不会很高
【答案】A
【解析】生物的突变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物种中广泛存在,B项正确;自然状态下的突变与人工诱发的突变都是不定向的,C项正确;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虽然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但其基因突变率不会很高,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人工诱变可以提高突变率,但不能决定突变的方向,突变仍然是不定向的。

12.某DNA分子复制三次后,所得到的第四代DNA分子中,含有第一代DNA中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是
()
A.1条B.2条C.4条D.8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DNA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最初的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始终保留在复制多代后的两个DNA 分子中,即某DNA分子复制三次后,所得到的第四代DNA分子中,含有第一代DNA中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还是2条,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基础上的
B.孟德尔的假说合理地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
C.“演绎推理”的过程是指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的过程
D.“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假说演绎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
孟德尔进行杂交实验时,选用的是纯合亲本,且F1只有一种性状,而F1自交后代又出现了两种性状,而后提出假说,合理的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
A、B正确;演绎推理是指若用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亲本进行杂交,预测其后代应出现高矮为1:1的分离比,C错误;“测交实验”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预测,看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证明假说是否正确,所以“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D正确。

【点睛】
假说演绎推理,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归纳推理,即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假说,这个假说的合理性有多大,即归纳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大,需要接受事实的检验。

如果假说能够合理地解释已知的或可预测的经验事实,则假说的确证度就增大。

1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
B.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
C.④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D.①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
【答案】D
【解析】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但不会导致实验失败,A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B错误;标记的元素不同,放射性部位不同,C错误;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细菌;又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所以要分别利用含有35S和32P的细菌,D正确。

15.以下有关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配
B.原核细胞不能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
C.人的红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D.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有限的,导致细胞体积不能无限长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

2、细胞的无丝分裂:
【详解】
A、无丝分裂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仍然要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配,A错误;
B、原核细胞可通过二分裂方式增加细胞数目,B错误;
C、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再分裂,C错误;
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D 正确。

【点睛】
注意:人的红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来,不是分化成的红细胞直接分裂来,但蛙的红细胞可以进行无丝分裂。

16.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欲验证一匹显性雄性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最好方法是
A.自交B.杂交
C.测交D.反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
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详解】
A、马是动物,不能用自交法,A错误;
B、杂交一般不用于鉴定某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B错误;
C、判定一匹显性雄性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最好方法是测交,C正确;
D、反交一般不用于鉴定某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D错误。

故选C。

17.人体的下列细胞中,不可能出现含有44+XX染色体组成的是()
A.次级精母细胞B.次级卵母细胞C.初级卵母细胞D.卵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后期为44+XX或44+YY)精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精子(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染色体组成为22+X,后期为44+XX)卵细胞和3个极体(染色体组成为22+X)。

【详解】
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成为44+XX或44+YY,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可能为44+XX,A不符合题意;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22+X,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成为44+XX,B不符合题意;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C不符合题意;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22+X,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题中各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18.下列与人体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因而具有细胞周期
B.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能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C.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两种精子
D.人的正常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因此在分裂形成精原细胞的过程中能形成23个四分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以及理解细胞周期的内含。

【详解】
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减数分裂虽然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了一次,只有一个间期,实质是一次完整的分裂,因而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

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能连续进行恶性增殖细胞,B准确。

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因此也只能是一种卵细胞;如果发生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可能产生四种精子,C错误。

精原细胞的增殖过程是有丝分裂,没有形成四分体,D错误。

【点睛】
易错点: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精原细胞,减一前期若发生交叉互换,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精子;睾丸中就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精原细胞增殖的过程是有丝分裂。

19.下列遗传病中只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是
A.白化病B.猫叫综合征
C.原发性高血压D.青少年型糖尿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只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A项正确;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病遗传病,B项错误;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遵循孟德尔定律,C项错误;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遵循孟德尔定律,D项错误。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
20.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a)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J/(cm2•a)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J/(cm2•a)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为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能量,B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E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详解】
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由于题目所问为“至少”,因此,选用20%进行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传递效率=(100-20)/20%=400,A正确;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J/(cm2• a),B错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为15 J/(cm2• a),同化能量并未在图中给出,因此传递效率无法计算,C错误;从图中只能看出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而不知道其粪便量,因此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无法知道,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再根据题意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0分)
21.如图所示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序号的名称[1]______[2]______
(2)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3)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_____(写中文名)。

两者之间通过_____相连。

(4)图中DNA的两条链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

(5)由于______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因此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6)已知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有40个。

若复制4次,在复制过程中将需要__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

【答案】磷酸脱氧核糖5脱氧核苷酸鸟嘌呤氢键反向平行碱基对90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1为磷酸,2为脱氧核糖,3、4为含氮碱基,5为脱氧核糖核苷酸,6为碱基对,7为氢键,8为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详解】
(1)由分析可知,1是磷酸,2是脱氧核糖。

(2)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脱氧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脱氧核苷酸分为四种。

(3)若3为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应是鸟嘌呤;双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键相连。

(4)在双链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双螺旋结构。

(5)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有4种(A、C、G、T),但由于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因此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6)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为4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因此一个DNA分子中有60个C,DNA分子复制4次,形成24=16个DNA分子中,因此在复制过程中将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60×(16-1)=900个。

【点睛】
本题结合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2.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

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的良好材料,其优点是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2)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雌雄果蝇全为红眼。

①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1代雄果蝇能产生__________种基因型配子。

②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代雄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F2代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答案】易饲养、繁殖快、子代数量多、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AX b Y 4 红眼:粉红眼:白眼=3:1:4 5/6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