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某人生教育地百句名言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近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
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
言行录》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清.张履祥《愿学记》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宋.宋祁《杂说》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
●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
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
●恨铁不成钢。
清.曹雪芹《红楼梦》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内传》
●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宋.王应麟《三字经》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氏家语》
●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益,劝无功。
宋.王应麟《三字经》●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
《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
善教.利导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论语.为政》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
《礼记.学记》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礼记.学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
●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
●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宋.吕祖谦《东莱博义》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
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
●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
●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
汉.徐干《中论.贵言》
●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宋.张载《语录》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
●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明.王守仁《传习录》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
逐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
●夫子循循善诱人。
《论语.子罕》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明.洪自诚《菜根谭》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
明.洪自诚《菜根谭》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
明.薛瑄《读书录》
●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
汉.徐干《中论.贵言》
●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隋.王通《中论.周公》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明.王守仁《传习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宋.普济《五灯会元》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
●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尽心上》
●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明.王守仁《传习录》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宋.张载《学大原下》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
宋.朱熹《小学辑说》
●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清.佚名《杜诗言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
●学不厌而教不倦。
《孟子.公孙丑上》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大雅.抑》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孙丑上》
●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
●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
●教亦多术矣。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者》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礼记.学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孟子.万章上》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
●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吕氏春秋.诬徒》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了。
●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明.王守仁《传习录》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修德.育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阳货》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论语.阳货》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论语.阳货》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汉.王充《论衡.别论》●百行以德为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仁义其教之本乎. 隋.王通《中说.礼乐》
●德行之于人大矣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 宋.王安石《洪范传》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清.张履祥《备忘二》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 清.李塨《大学辨业》
●以德育为先。
清.康有为《大同书》
●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
清.康有为《大同书》
●学必以德性为本。
元.吴澄《草庐学案》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乐记》之。
●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
元.郑玉《送唐仲实赴乡试序》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
德益进而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进。
清.张履祥《备忘三》
●学生以勤学为务,尤以立品为先。
清.张之洞《札知县蒋楷等充武备学堂稽察委员》
●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
势力之效用,较金钱为大。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
●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
清.康有为《大同书》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
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能其事,充乎其极,不过使学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书,或一具有灵性之鹦鹉耳,曷足贵哉。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
●重精神,贵德育。
清.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
●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国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
清.梁启超《新民说》●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清.严复《原
强》
●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
清.康有为《大同书》
●外国教育,必有体操,所以强其体魄,壮其胆色,养成不畏强敌,不慑雷霆之志,然后内可以清国难,外之以拒强敌。
清.梁启超《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_——王国维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韩愈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韩愈
●教人者,成为之长,去人之短歌德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魏源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对同时代的人的批评不叫批评,叫交谈——勒梅特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学者,贵能博闻也——崔敦礼
●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首先是学生集体表现在一切生活领域——生产、日常生活、学校、文化等领域中努力的结果——马卡连柯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黄宗羲
●普及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英国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苏霍姆林斯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孙中山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王守仁
●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事实何俾之有?——恽代英
●教义应该使人们爱上训诫,而不是爱上教师——培根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
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
旅行对青年,是教育的一部分;对于老年人是部分经验。
——培根●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蔡元培
●应该强调,不严肃认真的教育,有许多隐患。
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聪明的——雨果
●古之教人,无一物不使之诚心——程颢、程颐
●家庭做一番调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证实了家庭确实影响
到我们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一般人的是非观念混淆不清。
而建立生活的是非观念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以身作则。
因此,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小心检视自己的行为——里根
●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奥斯特洛夫斯基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行知决不要把他们教育成闷闷不乐,过早就想变为成年的人——加里宁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
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
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
——甘地夫人
1、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比贱师轻傅.——荀子
2、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俄)乌申斯基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4、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爱因斯坦
5、在自由意志的运用与对必要管束的服从之间进行调节是教育的最难课题.——康德
6、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7、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
8、用音乐陶冶人的灵魂,用体育锻炼人的体魄.——柏拉图
9、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最适当,最有效,最有趣的方法.——马约翰
10、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
11、读书需用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
1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3、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4、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
15、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行知
16、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陶行知
17、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
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苏霍姆林斯基
18、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苏霍姆林斯基
19、教师的话是感化受教育者心灵的工具,它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对待人的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20、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教育,自我尊重,自我监督,自我完善,那么用任何方法,任何手段,即令是残酷手段,也无法根除抄袭,夹带和偷看.——苏霍姆林斯基
21、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
22、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
23、在学校中求学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如何制造新知识以应需求的方法.——杜威
2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25、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吸引他为集体出力,为集体流汗,为集体贡献出一些个人的东西,吸引他为集体倾注心血.倾注得越多,感情自然就会深起来.——魏书生
26、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到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的话,那就要比十多个各随己意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马卡连柯
27、传统教育有此弊端:它让一种僵化、习惯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世代流传;我们只能通过人们一本正经地架在我们鼻梁上的眼镜去观察世界,而我们本应作出巨大的努力,通过我们智慧本身的目光,用肉眼去看待事物。
于是,我们大家都人云亦云地谈论上帝,战争引不起我们的讨厌,人们极热心地习惯于恺撒;由此也造成了社会由一个盲目的将军所支撑的局面。
对于一切不同于精密科学的东西,老师应该能够只用一种非常抽象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智性,以便使学生能够把强大然而自由的才能应用于道德秩序的考试。
但我们承认这样教育是不可能的。
28、在中学里,他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观望。
(怀特海)
29、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
●今欲自强,非讲兵不可;讲兵非理财不可,理财非学校以开民智不可(清·康有为)
●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清·康有为)
●民智者,富强之源也(清·严复)
●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清·梁启超)
●日本之骤强,由学校之极盛(清·康有为)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存乎学校(时务学堂招考示)
●学者,国之本也(孙中山)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宋·傅亮)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唐·权德舆)
●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宋·范仲淹)
●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也(宋·李觏)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明·朱之瑜)
●教育为立国之本(清·郑观应)
●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唐·孔颖达)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唐·白居易)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礼记)
●风俗弊坏,由于无教(清·康有为)
●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孙中山)
●与其为成人造班房,不如为孩子建学堂(伊·库克)
●教义应该使人们爱上训诫,而不是爱上教师(培根)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
●人只是一无所知的动物,没有教诲则一无所知,他既不能讲话、行走、吃饭,也不能作本能的激励的任何事情,只能睡觉(大普林尼)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巴尔扎克)
●教育之于人有如雕刻之于大理石(艾迪生)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邓小平)
●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让天生的笨蛋变成思想家,决不可能的(叔本华)
●允许孩子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获得快乐,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塞·约翰逊)
●有些你以为坏的东西或许会引发你孩子的才能;有些你以为好的东西或许使这些才能窒息(夏多布里昂)
●普及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霍勒斯·曼)
●最贤明的古人把含蓄的事物看作是最恰当的教育内容,因为它能使各种能力得到运用(布莱克)
●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
第三种教育与前两种完全背道而驰(孟德斯鸠)
●投入海中鱼子,并不都长成鱼(阿·巴巴耶娃)
●潇洒的风度和幽雅的谈吐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从摇篮时期起就开始教育增养出来的(巴尔扎克)
●凡人之性成于习(明·王廷相)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汉·董仲舒)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善,教训之所能也(詹·考索思)
●诚实与善良均来自良好的教育(普卢塔克)
●教育能增加人固有的价值。
有素的训练能坚定人的信心(贺拉斯)
●受过教育的人好引导但难以驱使,好管理但难以差遣(布鲁厄姆)
●学必以德为本(元·吴澄)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记)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汉·五充)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清··张履祥)
●以德育为先(清·康有为)
●重精神,贵德育(清·梁启超)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清·王国维)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蔡元培)
●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蔡元培)
●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力的重压(铁托)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
●技术教育是手工劳动的升华,它能把手工劳动的效率提高到最高程度(威·格拉德斯通)
●如果不教给孩子一门手艺,或教他去从事一件职业,那就是把孩子养大去做贼(爱献生)
●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马克思)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论语.述而〉〉
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美,富兰克林
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朱舜水集.
劝学》
5 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
黄
炎培
6.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
郭秉文
7.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
知,教育家
8.知识不是某种完备无缺、纯净无瑕、僵化不变的东西。
它永远
在创新,永远在前进。
普良尼施尼
柯夫,前苏联农业化学家
9.读史使人明智,读私诗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
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