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 模板九 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模板九 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
目录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学习单元二 人生礼俗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学习目标
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风俗,提升民族认同感。 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内涵,感受不同风俗中所蕴含 的民族文化精神。 考察思索节日风俗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传承和发展。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一) 春节风俗 1. 办年货 备年货、送年礼几乎是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 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如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 品等。 2. 扫尘 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有扫尘(亦称扫屋)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 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快气氛。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2.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 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艾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 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5.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 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 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谓之可去邪祟、禳灾异。
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反映的是上古社会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 的祭祀活动,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传统节日随着历史发展,承载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内涵。 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在节日风俗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这些传承至今的节日风俗,清 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涉及信仰、祭祀、天文、地理、物候、术 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诸多方面。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四)中秋节风俗 1. 中秋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风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 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风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 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7. 压岁钱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 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8. 拜年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 的美好祝福。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5. 扫墓 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 “三月清明日,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 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 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 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 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3.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 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 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插柳/戴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 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 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风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2.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 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 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 中秋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 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 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 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 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 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风俗的主要形态。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二)端午节风俗 1. 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与《九歌·湘君》 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文中记载的“飞龙”即 是龙舟。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 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 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 雨顺、去邪祟、禳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俗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美好的愿望。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4.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 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成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3. 贴春联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 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4. 贴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 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 未来的祝愿。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4. 端午浴(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沐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 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在广东,儿童用苦草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浴,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 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 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端午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6.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药料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 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 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沫在 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 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 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三)清明节风俗 1.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 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 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 植树 清明前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 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一、 中国传统节日概况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多种 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 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节日 风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国极其多样的风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 思想精华。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一、 中国传统节日概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 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 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北方农历七月十五,华南地 区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冬至(阳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 最后一天)等。二十四节气当中,有个别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如: 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 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5.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 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 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6. 守岁 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 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 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3. 观潮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 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 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浪潮掀起三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 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 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3.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 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 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 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 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 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自古以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 本及东南亚诸国。
学习单元一 节日风俗
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9.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 旧迎新的象征符号。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 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春节风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