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务处理]韩氏英豪知多少(转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务处理]韩氏英豪知多少(转载)
大辽王朝玉田韩氏家族是辽代最为显赫的汉人望族,其辉煌程度仅次于皇族、后族。
“起家于燕壤,仕禄于辽庭。
”(1)“代生贤相,世出名王。
”(2)玉田韩氏家族与大辽王朝同兴衰、共荣辱,为华夏大地北部疆土的拓展与巩固,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和、统一与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但由于很复杂的原因,历来史学界对玉田韩氏家族的记载非常简陋,评价也不够公正。
《辽史》中仅记载玉田韩氏人物六代、18人;《金史》中仅涉及十代、4人;《契丹国志》中仅涉及五代、43人,且绝大多数没有名字。
而《玉田县志》中关于玉田韩氏人物的记载明显系摘抄于上述三部史书。
笔者通过对已出土的玉田韩氏家族16方汉字、契丹小字墓志铭及其他史料、文献的对比研究,参考一些专家及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为大辽玉田韩氏家族考证、梳理出一份涉及十二代、130人的《玉田韩氏家族世系图》(只限男性子嗣,女性未列入),并就各代人物分别逐人考释史料来源,以求有助于读者对玉田韩氏家族成员的了解。
一、《玉田韩氏家族世系图》(以下简称世系图)。
【图略】
二、玉田韩氏家族世系图人物史源考证
1、韩氏自唐代始生活于玉田县小韩庄
1984年编写的《玉田县地名志》记载:“1981年玉田县进行地名普查时查证,城东南10.7公里处的小韩庄,建村于唐代,为韩氏先祖所建,称韩家庄。
明嘉靖年间,附近万泉庄因迁民韩姓势大而改称大韩庄后,该村遂改称小韩庄。
据该村老人回忆,小韩庄韩姓有两支:一支是明初由山东迁入的;一支是韩昌的后裔,过去有族谱为证。
”
根据《辽史.韩知古传》、《韩匡嗣墓志铭》、《韩德威墓志铭》、《耶律遂正(韩昌)墓志铭》的记载,可以推出“韩懿——韩融——韩知古——韩匡嗣——韩德威——韩昌”六代直系血亲传承关系。
据此,足以认定大辽“玉田韩氏家族”的祖籍在今河北省玉田县小韩庄村。
2、玉田富绅韩懿、蓟州司马韩融
《辽史·韩知古传》记载:“韩知古,蓟州玉田人。
”《韩匡嗣墓志铭》载:“曾祖讳懿,不仕。
王(祖)父讳融,任蓟州司马。
或林泉常住,或簪黻暂维。
不辱其身,其得伯夷之道;必有余庆,竟符尼父之言."
韩懿为世系图上的第一代,生活于唐朝末期的蓟州玉田县韩家庄。
韩家属耕读富室、积善之家。
韩懿本人,则是个知书达礼、淡泊明志的绅士。
韩懿之子韩融为世系图上的第二代,于唐末步入封建官场,任蓟州司马。
《韩瑜墓志铭》上称韩融:“英气拔伦,风襟特秀。
讨恶助中卿之典,若畴遵祈父之诗。
”据《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州司马最高不过从五品下。
《中国历代官制浅释》一书解:“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
隋唐兼为郡官。
”
3、“佐命功臣”——韩知古(世系图第三代)
韩知古,韩融之子。
《辽史》上有《韩知古传》,约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可能卒于辽天显二年(约927年)。
(5)唐光化初年以前,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蓟州时,身为蓟州司马公子的韩知古被随军大将述律欲稳俘获,成为述律家族的家奴。
述律平嫁给阿保机时,韩知古作为陪嫁媵臣归附了阿保机,后受到阿保机重用。
《韩匡嗣墓志铭》中称韩知古:“会九五飞龙之主,当经纶草昧之时。
征伐四方,邓禹赞开基之略,参谋万务,葛亮成佐命之功。
”辽太祖称帝之前,就授韩知古为彰武军节度使,后又总知汉儿司事,兼管各国礼仪。
太祖三年(909年),韩知古已官至左仆射,并封为太师。
天赞年间,韩知古同康默记统率汉军从征渤海国得胜建功,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之职。
韩知古极可能是在天显二年秋述律太后称制后的大清洗中被戮。
重熙六年《韩橁墓志铭》记载:“推忠契运宣力功臣、彰武军节度、东南路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讳知古,曾祖父也。
”《辽史》称韩知古“善谋,有识量”,是辽太祖二十一名开国“佐命功臣”之一。
他为大辽“因俗而治”两元体制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知古的契丹名:“迪里姑鲁”,契丹字为“延你”。
娶妻欧妮·迈扎,出身于欧古妮萧氏(属契丹境内奚王族),生子11人。
(6)
4、虎将林立——韩知古的儿子们(世系图第四代)
据《韩匡嗣墓志铭》载:韩匡嗣有兄二人,有弟八人,均去世于匡嗣(982年去世)之前。
(1)韩匡图,韩知古长子,曾任彰武军衙内都将,生平、子嗣情况不详。
(2)韩匡业,韩知古次子,曾任天成军节度使、司徒,子嗣情况不详。
(3)韩匡嗣,韩知古三子(下文另表)。
(4)韩匡佑,韩知古四子,曾任临海军节度使、太傅,子嗣情况不详。
(5)韩匡美,韩知古五子,曾任燕京统军使、天雄军节度使、赠守太师、兼政事令、行魏州大都督长史、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加“协谋守正翊卫忠勇功臣”。
《辽史》载:“保宁三年(971年),封南京统军使、魏国公韩匡美为邺王。
”《韩瑜墓志铭》赞匡美曰:“石驎禀异,风虎腾祥。
文武敌万人之英,将相备累朝之杰。
三分上爵,一字真封。
”《韩槆墓志铭》称匡美:“抱船骥之宏用,膺带励之宗盟。
高揭将坛,始縻王爵。
”
匡美娶三妻,皆契丹族萧氏。
其一为耶律李胡嫔,存二子、二女。
(7)长女嫁予刘宋州侍中之子;次女嫁张侍中孙、左监门大将军、知檀州刺史事张崇一。
(6)韩匡胤,韩知古六子。
曾任户部使、镇安军节度使、太保。
《韩相墓志铭》中关于匡胤的官职记载为:“镇安军节度使、判户部院事、赠太傅。
”并称匡胤:“才兼文武,气贯风云。
入则为王爪牙,出则为民父母。
”存一子。
(7)韩匡赞,韩知古七子,曾任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子嗣情况不详。
(8)韩匡文,韩知古八子,曾任殿中侍御史,子嗣情况不详。
(9)韩匡道,韩知古九子,曾任东头供奉官,子嗣情况不详。
(10)韩图育氏,韩知古十子,曾任彰武军中军使,子嗣情况不详。
(11)韩唐兀都,韩知古第十一子,曾任熊军将军,子嗣情况不详。
5、尚父秦王——韩匡嗣
有关韩匡嗣的史料、文献在韩氏家族成员中是比较丰富的。
除了在《辽史》中有传,《辽史》中多处涉及外,《韩匡嗣墓志铭》、《韩匡嗣妻秦国夫人萧氏墓志铭》及后代儿孙多方墓志的出土,大大丰富了韩匡嗣生平事迹资料,也纠正了《辽史》中的某些错误记载。
韩匡嗣,字昌世,生于神册二年(917年),卒于乾亨四年(982年)十二月十四日。
(8)他是韩知古的第三子,契丹名:殿宁·尧治,契丹字:天你。
据墓志铭载:他“善骑射而敦诗书,尊德义而重然诺。
”因擅长医术,曾在淳钦皇后述律平的长宁宫当值。
太宗时,授右骁卫将军,任太祖庙祥稳。
因参与拥戴景宗取得皇位,景宗即位后,授匡嗣始平军节度使,加特进、太尉,封昌黎郡开国公。
后拜上京留守、开府仪同三司、政事令,封燕王。
因其守卫南面边疆有功,加封“匡运协赞功臣”。
乾亨元年(979年)九月,因兵败满城被免职。
同年十二月,遥授晋昌军节度使,加尚父、京兆尹,降封秦王。
次年,又委以专征之柄,授西南面招讨使。
乾亨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病逝于神山之行帐,终年65岁。
统和三年,追赠为尚书令。
韩匡嗣娶妻欧妮·拏思,属契丹欧古妮萧氏,封秦国夫人。
生九男八女。
八女只有三个长大成人。
一女嫁予昭义军节度使、太傅耿绍纪;一女嫁予辽兴军节度使、太尉、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萧猥恩,生齐天皇后萧菩萨哥;一女嫁与大国舅之弟萧罕,生五子,均为或文或武之俊杰。
6、大辽栋梁——韩德让兄弟(世系图第五代)
韩德让的兄弟辈目前已知十二人,有韩匡嗣子九人,韩匡美子二人,韩匡胤子一人。
这十二人(除早亡的韩德晟外)可谓大辽精英、国之干城,个个声名显赫,人人功勋卓著,在《辽史》中留下了异常辉煌的篇章。
特别是韩德让,三次封王,身兼北南两院枢密使,拜大丞相,总理辽国军政大权,尽心辅佐萧太后、辽圣宗推行封建制改革,促进辽、宋和平共处,使大辽王朝进入“中兴盛世”,成为名标青史的“一代名相”。
(1)韩德源,韩匡嗣长子,契丹名“延宁·苏得里赫。
”大约生于天显十一年(936年),大约卒于开泰元年(1012年)。
(9)《韩匡嗣墓志铭》记其任始平军节度使、太尉。
《辽史》中的附传载:“(德源)统和间,官崇义、兴国二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
以贿名,德让贻书谏之。
”“后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遥摄保宁军节度使。
”德源娶过三妻,均为契丹族。
大妻曹桂·楚哥;二妻欧妮·□,属欧古妮萧氏;三妻兰□夫人,属国舅帐。
子嗣情况不详。
(2)韩德庆,韩匡嗣次子,契丹名“崇翁”。
约生于天显十二年(937年)至会同二年(939年)之间,卒年不详。
《韩匡嗣墓志铭》记其为“左监门卫将军、司徒,早亡。
”娶妻欧妮·地安,属契丹族欧古妮萧氏,子嗣情况不详。
(3)韩德彰,韩匡嗣三子,契丹名“范”。
约生于会同元年(938年)至会同三年(940年)之间,卒年不详。
《韩匡嗣墓志铭》记其为“毡毯使,左散骑常侍,早亡。
”娶妻石□,子嗣情况不详。
(4)韩德让,韩匡嗣四子。
(下文另表)
(5)韩德威,韩匡嗣五子。
(下文另表)
(6)韩德冲,韩匡嗣六子。
《辽史》上称之“韩德崇”。
契丹名“汉阿·哈。
”生于会同六年(943年)至会同九年(945年)之间,卒于统和十二年(994年)之后。
《韩匡嗣墓志铭》、《韩瑞墓志铭》记载他“任户部使、威胜军节度使、太尉。
”《辽史·韩制心传》记载:“父德崇,善医,视人形色,辄决其病,累官至武定军节度使。
”《辽史》载:“统和十二年五月庚辰,武定军节度使韩德冲秩满,其民请留,从之。
”韩德冲之女《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铭》称:“烈考讳德冲,武定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赠侍中。
”可见,德冲是因军功民望而拜使相。
韩德冲娶妻欧妮·执琨,属契丹族
欧古妮萧氏,生一子一女。
女儿嫁予永兴宫渤海都部署耿延毅。
(7)韩德顒,韩匡嗣七子。
(下文另表)
(8)韩德晟,韩匡嗣八子,未仕而终。
(9)韩德昌,韩匡嗣九子,字克柔,契丹名“富哥”。
(10)生于应历四年(954年),卒于乾亨五年(983年)。
有墓志铭出土。
据《韩德昌墓志铭》载,德昌曾任“卢龙军节院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耶律遂忠(郭三)墓志铭》称烈考德昌“莫不威风千里,位列百城。
”“良辅资忠履信,见人郜之机;硕量雄才,效当年之用。
”“学富而宗文祖武,”“踏德詠仁,含奇佩美,咸有昆□乎。
”娶妻契丹族欧古妮萧氏,名欧妮·偶宁娘子,生二男三女。
(10)韩瑜,韩匡美长子。
(下文另表)
(11)韩瑀,韩匡美次子。
《韩槆墓志铭》称韩瑀曾任“左监门卫将军,早亡。
”
(12)韩椀,韩匡胤之子,字象先。
《韩相墓志铭》称韩椀曾任“辽兴军节度使、检校太师。
”“擎天巨岳,架海灵鼇。
分茅擁熊轼隼旟,续胤诞凤雏虎子。
”娶妻兰陵夫人,属契丹族萧氏,生二子。
7、“贤王名相”——韩德让
韩德让,即耶律隆运,韩匡嗣四子,契丹名“兴宁·姚哥。
”生于
会同四年(941年),逝于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
《辽史》、《契丹国志》中均有《耶律隆运传》,韩氏家族已出土的十几方墓志中均有涉及。
他是玉田韩氏家族的骄傲,是大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辽王朝二百多年间声名最著、权位最高的汉臣,是辅成大辽中兴的一代名相。
初仕景宗朝,为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转任上京皇城使,执掌皇都大内保卫事务,遥授彰武军节度使。
乾亨元年(979年)七月,韩德让代其父为上京留守,在“高梁河之役”中临危不惧,坚守南京,使战局转危为安。
又里应外合,大败宋军,一战名扬天下。
因战功授辽兴军节度使。
不久,升任南院枢密使。
乾亨四年(982年),景宗驾崩,韩德让与耶律斜轸同领顾命大臣,辅佐年仅12岁的梁王耶律隆绪即位,避免了皇室纷争与内战危险。
因策立之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成为朝廷决策人物。
统和四年(986年),宋太宗发动“雍熙北伐”战争,韩德让随萧太后、辽圣宗带兵抗宋。
由于他谋划得当,指挥若定,大败30万宋军,使宋朝再也无力北犯,巩固了辽国南面边防。
因功加守司徒,封楚国公,并与北府宰相室昉其执国政。
统和十二年(994年),任北府宰相。
统和十六年(998年),拜大丞相,总管南北二枢密院事,总揽辽国军政大权。
他充分发挥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辅佐承天太后萧绰和辽圣宗推进辽王朝封建化改革。
对内整顿吏治,立法修典,减轻税赋,科考选能。
对外采取南和宋朝,西联西夏,东服女真的外交战略方针。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在韩德让的积极推动下,辽、宋之间达成“澶渊之盟”,实现了辽宋之间长达120余年的和平局面。
使大辽王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中兴盛世”。
韩德让一生先后被封为楚王、齐王、晋王。
统和二十二年,赐姓耶律,赐名“隆运”。
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进身皇族、置宫卫,位在诸王之上。
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三月初六逝世,享年70岁。
逝后赠尚书令、建文忠王府。
此后,韩匡嗣一支玉田韩氏子弟皆改姓耶律。
韩德让先娶妻李氏,后与太后萧绰成事实夫妻。
无子,逝后先以某弟之子律来郎君承祧(11),后辽圣宗相继以齐王隆裕之子宗业、
宗范为隆运嗣子。
8、英勇无畏——韩德威
韩德威,字可畏,韩匡嗣五子,契丹名“富乐宁·德韩。
”生于会同五年(942年),卒于统和十四年(996年)。
有《韩德威墓志铭》出土,《辽史》中有《韩德威传》,并有多处关于韩德威功绩的记载。
德威于景宗保宁初年自燕台出仕,先任西头供奉官、骁骑尉,因其武功高强,谋略过人,授右羽林军将军、检校司徒。
保宁九年(977年),提升为皇城使、彰武军节度使。
保宁十一年(978年),由于“莅事有能声,检身由直道”,被“擢居亲近之用”,“赐功臣四字”。
未几,“封开国候,增食邑,赐功臣两字。
”加赐为“推诚忠亮竭节功臣。
”乾亨元年(979年)加封检校太师,进封开国公。
乾亨四年(982年)授云麾将军,任西南面五押招讨大将军。
任职期间,征党项,袭河东,讨河湟,战长城,使西夏,败杨业,战无不胜,声威赫赫,被辽圣宗称为“为将为相之材”。
特别是在“雍熙北伐”战争中,韩德威先是及时促成辽与西夏缔结外交关系,关键时刻免去了辽国两面受敌之忧(见《西夏书事》)。
后在山西战场,韩德威率军击败号称“杨无敌”的北宋名将杨业,大灭宋军威风,从此声震大辽朝野。
统和十一年(993年)授起复冠军大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
统和十四年(996年),病逝于天德部署内,终年55岁。
韩德威娶二妻,均为契丹族萧氏,一妻名阿娜野·涅睦,一妻失名。
生四子二女。
9、谦逊廉谨——韩德顒
韩德顒,即耶律隆祐,《辽史》上称“韩德凝。
”字道宁,契丹
名“三宁·定哥。
”生于会同十年(946年),卒于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
有《耶律隆祐墓志铭》出土,《辽史》上有韩德凝附传,称他“谦逊廉谨”,历任护军司徒、都宫使、彰武军节度使、崇义军节度使、燕京山河都指挥使、行右神武大将军、太尉,西南面五押大将军、上京留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临潢尹、广德军节度使。
《辽史》载:“统和十五年夏四月丙午,广德军节度使韩德凝有善政,秩满,其民请留,从之”。
后转任大同军节度使,加“推诚守义功臣”,使持节云州诸军事、行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漆水郡开国公,死后续赠益州大都督。
德顒娶二妻,先妻渤海娘子大氏生二子、一女,均先父而亡。
后娶契丹族萧氏丽荔夫人,封陈国夫人。
女儿嫁图宁大王之子古之宁大王,生子女四人,次子为忠臣萧图古辞,官至黄龙府府尹(见刘凤翥破译契丹小字《萧图古辞墓志铭》)。
韩德顒去世后,辽圣宗感其功德,怜其无后,特诏自己的养子耶律宗福承祧韩德顒族系。
10、浴血奋战——韩瑜
韩瑜,韩匡美长子,生于会同九年(945年),卒于统和五年(987年)。
有《韩瑜墓志铭》出土。
韩瑜身材魁伟,品行端正,聪慧多谋,好学广问,修成一身文才武艺。
应历年间出仕为官,初任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不久奉诏入朝,授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右金吾卫将
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景宗继位之初,授为控鹤都指挥使、绛州防御使、检校司空。
不久,又授金紫崇禄大夫、左羽林军大将军,后迁守儒州刺史。
因施行仁政,惩治恶霸,政绩赞誉朝中,复诏充任内客省使、崇禄大夫、检校太傅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昌黎郡开国侯。
圣宗统和年初,宋军犯境,连占涿、易等州。
辽军收复涿州后,
圣宗任命韩瑜为涿州刺史,次年,圣宗率师伐宋,韩瑜随军为将。
兵至长城口,韩瑜身先士卒,率军袭击宋营,激战中被流矢击中头部,但他毫不退缩,仍带伤浴血指挥攻战,直到战斗结束。
后因金疮迸发,生命垂危。
承天皇太后和圣宗多次派医救治,并亲自探视。
但因伤势过重,韩瑜于统和五年十一月十日逝于行营,年仅42岁。
逝后,追赠为太尉。
统和九年十月初四,归葬于霸州西青山之阳。
韩瑜娶二妻,均为契丹族萧氏。
前妻生九子,仅存一子;生三女:长女杨佛喜,早亡。
二女罗汉女,三女堰弥吉,生平不详。
11、继往开来——韩德让的子侄辈(世系图第六代)
关于韩德让侄辈的人数,《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记载:“(隆运)诸侄三十余人,封王者五人,余皆任节度使、部署等官。
”本世系图仅收录二十二人,其中还有九人早亡,可见还有十七人左右缺失。
加上韩德让子辈三人,这一代实际人数应为四十二人左右。
这代人在韩德让去世后,继续受到辽圣宗的信任与重用。
他们坚定不移地继承和捍卫了韩德让的政治、军事、外交战略思想,辅佐辽圣宗继续将大辽国势引向中兴。
(1)耶律律来,韩德让某弟之子,郎君。
契丹小字《耶律高十墓志》记载:“第四个兴宁·姚哥大丞相大王无子,大王之弟之子律来郎君族系承祧。
”(12)律来可能早亡无子。
(2)耶律宗业,《契丹国志》中有附传。
本齐国王隆裕之子,辽圣宗皇侄。
经圣宗指定为隆运嗣子。
始封广王,未几徙封周王,历任中京留守、平州、锦州节度使。
宗业去世后,葬乾陵侧。
宗业无子。
(3)耶律宗范,《契丹国志》中有附传。
系周王宗业同母弟,因
宗业逝后无子,圣宗又定宗范为隆运嗣子,历任龙化州节度使、燕京留守,封韩王。
可能无子。
(4)耶律遂忠,韩德威长子,《韩德威墓志铭》称其:“甚有武力,绰有父风,赋命靡长,不幸即世。
”早亡。
(5)耶律遂正,韩德威次子,即韩昌。
(下文另表)
(6)耶律遂宁,韩德威三子,生平不详。
(7)耶律遂恭,韩德威四子,生平不详。
(8)耶律遂贞,韩德冲长子,即韩制心。
(下文另表)
(9)耶律□□,韩德冲次子,据《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铭》记载,曾任“宣徽、太尉。
”名字及子嗣情况不详。
(10)韩□□,韩德冲三子,韩瑞之祖父。
据《韩瑞墓志铭》载,曾任“东头供奉官、□速成兵马都部署,”名字因墓志石碑缺损不能辨认,有二子。
(11)耶律遂贇,韩德顒长子,据其父《耶律隆祐墓志铭》记载,曾任“右千牛卫将军,”“先公而亡。
”
(12)耶律遂成,韩德顒次子,据《耶律隆祐墓志铭》记载,曾任“衙内都指挥使,”“先公而亡。
”
(13)耶律遂忠,韩德昌长子,,契丹名“留宁·郭三。
”生于乾亨四年(982年),卒于重熙六年(1037年)。
有《耶律遂忠墓志铭》出土。
《辽史》卷十六载:“太平二年(1022年)七月,以耶律遂忠
为长宁军节度使。
”墓志载:“俾授忠顺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史、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蔚州诸军事、行蔚州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侯。
”蔚州地处辽宋前沿重镇,节度使可谓责任重大。
墓志载,遂忠任职期间“历试诸难,无烦上听。
为唇为齿,控压万里;为股为肱,羽翼干龄。
入作相焉,智夺子房之节;出为将也,功争祖逖之鞭。
“
留宁·郭三娶二妻,均属契丹族萧氏国舅帐。
大妻解里夫人,生四男。
次妻贵哥别胥夫人,生四男二女。
长女嫁双州节度使、检校太师萧□□,小女生平不详。
(14)耶律□□,韩德昌次子,契丹名“解里·阿钵。
”生平不详。
(15)韩越孙,韩瑜长子,早亡。
(16)韩阿骨儿,韩瑜次子,早亡。
(17)韩骇里钵,韩瑜三子,早亡。
(18)韩宝神奴,韩瑜四子,早亡。
(19)韩福孙,韩瑜五子,早亡。
(20)韩栲栳,韩瑜六子,早亡。
(21)韩三哥,即韩槆,韩瑜七子(下文另表)。
(22)韩四哥,韩瑜八子,早亡。
(23)韩高神奴,韩瑜九子,早亡。
(24)韩□,韩椀长子,情况不详。
(25)韩相,韩椀次子,生于保宁四年(972年),卒于开泰二年(1013年)。
有《韩相墓志铭》出土。
墓志称他:“累有战功于国,方遂为裘。
”“多才多艺,有勇有仁。
”官至辽兴军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
开泰二年病逝于永安军之私第,开泰六年(1017年)八月二十九日归葬于辽城西安喜县砂溝乡福昌里近太师玄堂(今迁安市沙河驿镇上芦村)。
韩相娶二妻,先妻彭城刘氏,无子。
后娶兰陵萧氏,有子、女各二人。
我知道韩延徽,阿保机的萧何~
还有萧燕燕的好朋友,叫韩德让~
这两位都是贤臣,让南边的中原人民吃了不少苦啊。
12、清正爱民——韩制心
韩制心,即耶律遂贞,韩德冲长子,曾被皇帝赐名“直心”,《辽史》上称:“韩制心”。
生于保宁四年(972年),卒于太平四年(1024年)。
自幼喜欢驯养鹰鹘,统和年间任归化州刺史。
开泰元年(1012年),大丞相、晋王韩德让逝世之后,韩制心先担任辽兴军节度使,后出任南院枢密使,接管了韩德让留下的南面重权。
开泰八年(1019年),又兼任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权知诸行宫都部署事。
太平三年(1023年),历任中京留守、惕隐、南京留守,改封燕王。
最后升任南院大王、四十万兵马都总管兼侍中。
他一生高风亮节、清正爱民,不因自己是皇亲而放纵,也不因官高爵显而自傲。
太平四年
(1024年)六月初三病逝,享年53岁。
《辽史》载:“制心不苟合,”“卒之日,部民哀若父母。
”《韩槆墓志铭》称他:“真柱石之雄,享钧轴之重。
为周方邵,作舜皋夔。
”制心逝后,圣宗感其辅佐敬业爱民之功,下诏追封为陈王,赠政事令。
据耿延毅之子《耿知新墓志铭》记载,制心有三子。
13、能臣干将——韩昌
韩昌,又名“耶律遂正”,契丹名“何你”,契丹字“韩宁”,即《辽史》上的“韩雱金”、“遂正”。
韩德威次子。
生于保宁七年(975年),卒于太平七年(1027年)。
有《耶律遂正墓志铭》出土。
韩昌在统和年间入朝为官,初授卫将军,次硬寨将军。
因精诚能事,受圣宗赏识,升任契丹户部使兼飞龙院事,转任知上京副留守,寻授北院宣徽使,转南面都部署。
权东京留守、上京留守、中京留守。
墓志载,韩昌为官,“事简民安,政清吏肃。
水一盃而□一本,悉去强豪;钱如粟而马如羊,从来富盛。
”“所行教化,随处民咏。
”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大丞相、晋王韩德让病逝前,韩昌被调回朝廷重用,授北院枢密副使。
与韩德让举荐的接班人耶律世良共掌北枢密院(兵部)。
同南院枢密使韩制心一起,集体接掌了韩德让留下的大辽军政大权,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辽史》载:“开泰元年(1012年)秋七月丙子(初十),以(耶律)遂正为北院宣徽使。
”后出任武定军节度使、移镇辽兴军节度使、彰武军节度使、兼五州制置史、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升任大内惕隐。
之后,出任忠顺军节度使、移镇彰国军节度使。
太平四年(1024年),辽圣宗复授韩昌为辽兴军节度使,封“忠勤守节功臣”,授平、滦、营等州观察、处置、巡检、屯田、劝农等使,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侯。
墓志载:韩昌领兵,“一斗胆万人无敌,三尺剑四海知名。
临危而竭力输忠,率下而忧民恤物。
”因公务烦剧,积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