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课标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6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增分突破1 走好四步,正确解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设计】(课标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6章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分突破1 走好四步,正确解答信息筛选整合题演练
反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到八年抗日等惊天动地的事件。

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其日益加深忧患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如果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

但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决意避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

《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触犯军阀,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

他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

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使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最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是《历朝通俗演义》。

他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

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课题,流传于社会。

蔡东藩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

辛亥革命爆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

《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

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

撰者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对“洪宪帝制”作历史鞭挞。

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历数民国以来的动乱不宁,明确表达正直的史德:“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

语皆有本,不敢虚诬。

”司马迁“善善恶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法是后世正史的典范。

蔡东藩所著虽是通俗演义,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亦使他直追司马遗风,颇有良史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虽以“演义”为名,并不相沿所谓“演义体”。

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说:“若罗氏所著作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价值益增。

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

……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

”蔡氏著“新演义”,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于通俗历史别开新途。

蔡氏著书博览群书,广搜史料,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

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
教化之助。

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通俗史类,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

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否则《历朝通俗演义》无法具有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被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感到惭愧。

解析 A项“否则《历朝通俗演义》无法具有真实性”,说法不妥,《历朝通俗演义》涉及不同朝代,其真实性来自于史书,并非全是蔡东藩的目见耳闻。

C项“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的说法不当,原文说“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

D项“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的说法欠妥,在原文中蔡东藩批评罗贯中的话主要是就《三国演义》一书的历史的真实性来说的,没有说它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答案 BE
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这些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答题区域。

“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一语为领起句,领起三、四段内容,第五段“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说的是蔡东藩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显然不在答题区域之内。

把三、四两段反映蔡东藩品格的语句进行分条归纳,简要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①淡泊名利。

虽贫寒却不为博取富贵而降志辱身混迹官场。

②不畏权贵。

虽为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

③秉笔直书。

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铸就了秉笔直书的史家风骨。

3.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分条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答题区域较为明确,就在第五段。

要正确作答本题,在明确答题区域之后,要在答题区域内找出关键语句,例如“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等,然后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并分条陈述。

答案①开辟了通俗历史文笔力求通俗,叙事追求真实的新道路;②不脱离历史正轨,间入稗史遗闻,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③为后来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的历史小说者提供了法式。

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文本内容,提炼出影响蔡东藩写作的因素,然后再就其中一点进行具体阐述,阐发自己的看法。

用观点统帅分析,用分析支撑观点。

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答案 (1)是受到“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①当时各类救国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受其影响而走“演义救国”之路;②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笔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

(2)是受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承担匹夫之责;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东藩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著书立说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黄楼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而且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而今日,徐州仍位于京沪、陇海两条铁路的交会之处。

徐州位于黄河故道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年,苏东坡被派往徐州任职。

苏东坡到任没多久,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很多银钱,工程竟归失败,而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这次,黄河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决口,淹没了方圆几百里。

洪水到徐州城边时,为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水势继续往上涨,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人们加固外圈的城墙。

有钱的人纷纷逃难,而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苏东坡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凶猛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固城基和增加城高。

整个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而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东坡扑哧扑哧在泥里跋涉,他亲自到军营去见指挥官。

因为驻守徐
州的禁卫军直接受皇帝指挥,所以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说:“大人都亲自监工了,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苏东坡在徐州北方派人挖开渠道,试图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水道。

这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最终,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开始撤退。

百姓们欢天喜地,庆幸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意,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实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

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

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人,在城东南建造了一条木坝。

在外围城墙上,由于喜爱建筑,苏东坡兴工建造了一座楼,命名为黄楼。

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

神宗元丰元年九月初九,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

落成典礼举行时,全城百姓全部前来参加。

黄楼耸立于东门之上,高一百尺,楼的形状犹如一个宽广的佛塔。

大家一齐登楼,一览四周的景物。

那天早晨,偏偏浓雾笼罩。

他们往窗外瞭望时,只听见下面过往船只桨橹摇动的声音,大家觉得犹如置身于海船之上。

不久,雾散日出,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见远处错落的渔村。

往近处看,在南方有一个高台,以往用为赛马之地,今已建成一座寺庙。

由那座寺庙起,一道一里长的新堤防,顺着东城墙向北伸展。

站在黄楼上,可以听到远处波涛澎湃之声,与下面的鹅鸭之声相错杂。

最后,苏东坡摆设盛大的筵席,款待来宾。

苏东坡写了一篇文章记此盛事,刻之于石,以垂久远。

苏东坡名气甚大,受人欢迎,不仅因为治河成功,也因为他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这是当时为太守者所绝无仅有的。

苏东坡亲自视察监狱,并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因此犯人的家属对苏东坡非常感激。

有些小事,人们只要想到去做,就很容易做,关键是很少有人想去做,而苏东坡就肯去做。

比如说,他看见很多官兵沦落为盗匪,因为有一条荒谬的法令,凡是低级军士因公出差,官家不发旅费,而低级军士为了凑够旅费,想各种办法,有的便沦为盗匪。

他自己改革了这项陋规。

他认为每年节省下一些钱,就可以够低级军士因公出差所用。

苏东坡以中土鸿儒之冠为远近所知,而文人儒生皆以“夫子”呼之。

后来成为宋代有名的诗人、词人,江西诗派的鼻祖的黄庭坚,沉默寡言,有学者风。

他没去拜访苏东坡,但是写了两首诗,以万分谦逊的语气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

他将苏东坡比为高崖的青松,将自己比为深谷里的小草,希望将来能和青松比高。

那时,苏东坡为整个学术界所景仰。

那年九月底,在黄楼有一个盛大的集会,苏东坡坦然谈笑,轻松愉快,极为众人所喜爱。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徐州“一向为军事要冲”的地理形势,自然引出了下文对苏东坡的介绍。

B.王安石花了很多银钱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致使徐州段的黄河决口,给百姓带来了
灾难。

C.《黄楼集》是苏东坡的诗歌作品集,如此命名,和苏东坡修建的楼台名称有关。

D.苏东坡在徐州卓有政绩,为了记下自己的这些政绩,苏东坡在黄楼落成之时写下了一篇文章。

E.林语堂一贯崇尚“闲淡”的创作风格,语言素朴,但他的这篇传记却一反这种风格,语言比较华丽。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徐州段的黄河决口和王安石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没有直接关系;D项“为了记下自己的这些政绩”错,苏东坡写文章的目的是记黄楼落成典礼的盛况;E项“但他的……语言比较华丽”错,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依然是素朴。

答案 AC
6.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苏东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按照要求组织答案。

文章第二段写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第三、四段写苏东坡修建木坝和黄楼,第五段写苏东坡关心民间疾苦,最后两段写苏东坡的文学成就。

明确了这些,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1)成功治理黄河决口。

(2)修建木坝和黄楼。

(3)关心底层人们的疾苦。

(4)文学成就大,为人们所景仰。

7.文章第二段写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时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在第二段中,作者写了王安石花了很多银钱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这和下文写苏东坡成功治理黄河决口形成了对比。

同时,文中写了禁卫军指挥官对苏东坡的恳求欣然应允,这从侧面写出了苏东坡的行为感人。

答案(1)对比。

王安石治理黄河水道和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形成对比,有钱的人纷纷逃难和苏东坡坚决留在徐州形成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突出了苏东坡的才华和决心。

(2)侧面描写。

驻守徐州的禁卫军本来是直接受皇帝指挥的,但指挥官欣然应允苏东坡的恳求,协助他治理黄河决口。

这从侧面写出了苏东坡治理黄河行为的感人。

8.文中写黄庭坚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本可知,黄
庭坚成就卓著,但他却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并且自比“小草”,这起到了衬托苏东坡的作用。

答案衬托苏东坡在学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黄庭坚在学术方面也成就卓著,但他却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这就更加突出了苏东坡的成就之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