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一起来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来分类》课时教学设计
【主要内容】
1. 图形分类:动手操作,同桌交流,根据“形状”、“颜色”等分类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2. 人物分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人物进行分类
3. 算式分类:先算出得数,再对算式进行分类,同桌之间讨论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评价反馈】
1.学生自主探究、同桌讨论后并上台展示交流
【测评内容】
1. 绘本阅读:阅读绘本《一起一起分类病》。

2. 实践任务:回家观察家里的东西都是怎么分类摆放的,把你找到的分类的标准说给爸爸妈妈听。

【评价反馈】
1.通过生动有趣的绘本阅读,增加情感体验,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2.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教师设置学生熟悉的逛超市的生活情境的聊天话题,调动学生引发其联想超市分类的生活体验,并提出问题“超市为什么要分区域摆放物品“,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分类带来的好处。

2.引出情境:学生从超市分类摆放物品的生活体验中深刻感知分类所带来的好处,生活需要分类。

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本节课的大情境“神秘的古堡却被女巫施了可怕的魔法,整个古堡患上了不会分类病,一团乱糟糟的”,并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你能帮助古堡解决不会分类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分类带来的好处。

3.设置大情境“神秘古堡患上了不会分类病”和核心问题“你能帮助古堡解决不会分类的问题吗?”,一方面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使整节课围绕大情境和核心问题展开,课堂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

【探究新知:图形分类】
1.引出问题:教师通过“只有将图形进行分类,才能打开古堡的大门”引出分类活动。

2.同桌合作:学生借助图形学具动手操作给图形分一分类,分好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我是按什么分类的,分成了几类”,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3.学生展示: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将图形摆一摆进行分类,并说一说“我是按什么分的,分成了几类”,在学生上台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同的分类标准的展示,让孩子们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

4.教师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分类结果,引发学生思考“分类的结果为什么会不同”,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板书“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获得分类的活动经验,更直观地感受分类的标准。

2.在同桌之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生生交流,激励主动学习和课堂参与,初步发现和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

【深化巩固:人物分类、算是分类】
1.提出问题①:通过故事情境“人类古堡的人类中了魔法,得了不会分类病,不知道该如何给自己分类“,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帮一群人分一分类?”
2.学生展示:教师邀请个别学生上台指着人物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在对人物进行分类的活动过程中,感受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师组织学生注意倾听,鼓励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过学生不同想法的碰撞,感受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提出问题②:设置“算式古堡”的练习情境,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算式并发现算式缺少得数,提出问题“你能帮助算式宝宝算出自己的得数,并将他们分一分类吗?”
4.自主探究:教师组织学生独立计算算式结果,并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给算式分一分类。

5.同桌交流:教师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和对算式分类的方法,在同桌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的分类方法。

6.互动交流: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将算式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提问“谁看懂了他是怎么分类的,谁能来说一说”。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分类标准的阐述是否清晰,分类标准是否合理有据、分类是否完整,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展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
1.在上台展示交流、同桌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通过课堂交流全班互动、同桌交流生成学习资源,感受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应用举例】
1.引发思考:教师总结“神秘古堡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重新学会了分类,你们猜猜看古堡都会把分类用在什么地方呢?”
2.互动交流: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中的分类的感知和分类的生活经验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图片展示:教师展示生活中应用到分类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分类带来的好处。

【设计意图】
1.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去感知分类,使数学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

具备丰富的生活
素材,学生对分类的含义和标准有更明确的概念,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体会分类在生活中带来的好处,形成分类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收获了什么呢,谁能来说一说?”
2.互动交流: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体会,总结自身本节课的收获,如“我学会了分类”、“我学会了怎么分类”等等,教师给予评价并适当补充总结“分类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优点与特色】
1.创设了“神秘古堡”的大情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2.在大情境下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贯穿了整节课知识,整节课围绕问题展开分类活动。

【问题与建议】
1.本节课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较少,导致课堂的后期教学节奏过慢内容过少。

【自我反思】
【优点与特色】
1.从教学环节上来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在小情境中展开,增加课堂趣味性。

2.从课堂组织上来看,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了动手操作、同桌合作交流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堂的参与度。

.
【问题与建议】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
【自我反思】
在课堂中我多次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在具体实施起来却不是很理想,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如何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优点与特色】
1.从知识技能的达成上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分类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在“整理房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分类的标准,对分类的标准有更清晰的认识。

2.从能力的培养上来看,本节课设置了较多同桌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环节,让学生有更多表达参与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鼓励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同想法给予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与建议】
1.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2.充分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自我反思】
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是“分类思想”的启蒙阶段,学好分类对学生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统计图都有重要的迁移作用。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宜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也不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分类的含义,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基
础吗,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且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引导其形成分类的意识,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优点与特色】
1.生活化数学,直观体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生活化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情境教学,核心问题指引:在教学设计上,本单元的设计紧紧围绕“一个大情境下的核心问题”,本单元在“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中都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在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围绕大情境,设置了核心问题,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课堂教学紧凑。

3.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对分类的经验积累,主动建构起对分类的初步的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4.合作交流,以生为本:分类不宜作为知识点讲授,更注重学生在分类活动中自主的体验和合作交流中的思想碰撞,以生为本,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生成课堂学习资源,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要问题反思】
1.语言不够简洁,让学生多说,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交流主要以同桌为主,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合作的意识。

【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1.注意教师用语,多用启示的话,少重复学生的话。

2.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数学是较为抽象的,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来源,体会分类的必要性,形成分类的意识。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积累活动经验,主动建构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明确对分类标准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