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急诊护士急救能力的方法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急诊护士急救能力的方法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急诊护士急救能力及急诊急救水平的方法。
方法根据卫生
部及广西“二甲”医院急诊科建设管理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科实际情况从科学配置
急诊护理人员,有计划地培养具有急救特色急诊护理人才,健全急救制度,实行
急救科学管理四方面进行改革,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并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与回
顾调查的情况比较,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提高10.4%,护理工作质量提高
9.31%,护士急救技能考核达标率为100%,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7.6%,医生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8%。
结论务实地结合我院实际,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的培
训是提高急诊护士急救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护理急救在职培训管理
急诊护士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急诊护士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急救
工作的质量[1]。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急救护理学的范畴的日益扩大,要求急诊
护士具有综合性的医学知识、较全面的应急能力,高水平的急救技能才能胜任急
诊护理工作。
为了提高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2010
年1月起,我们按照卫生部及广西“二甲”医院急诊科建设管理标准,在回顾调查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护理工作情况基础上,针对现状和影响因素,
从科学配置急诊护理人员,有计划地培训具有急救特色急诊护理人才,健全急救
制度,实行急救科学管理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并进行效果评价。
使我科急诊护理管理达到持续改进和完善,提高了急诊护士的
急救能力,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起,我院急诊科进行护理工作改革探讨。
首先,为
了解我科急诊护士急救能力的现状,我们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护理
情况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由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然后,为了解我科急诊
护士急救能力在改革后的效果,我们在2012年1月对护理工作情况进行了现状
调查。
1.2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
首先,为了解我科急诊护士急救能力的现状,我们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护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
由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然后,我们根据按照卫生部及广西“二甲”医院急诊
科建设管理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科实际情况从科学配置急诊护理人员,有计划地
培养具有急救特色急诊护理人才,健全急救制度,实行急救科学管理四个方面进
行改革。
我们在2012年1月进行了现状调查,将结果与回顾性调查结果相比较,进行效果评价。
1.3 调查分析我院急诊科改革前存在问题是急诊护士整体素质和急救能力较低,护理质量达标率低,护理管理力度不够,病人及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不高。
因此,急诊护理改革势在必行。
2 结果
改革前的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急诊护理工作调查情况,见表1。
表1 急诊科护理工作情况
改革后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调查情况与改革前的比较情况,见表2。
表2 改革前、后急诊科护理情况比较
项目改革前改革后提高率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83.8% 94.2% 10.4%
护士急救技能达标率 77% 100% 23%
护理工作质量 85.9% 95.21% 9.31%
病人满意度 88% 97.6% 9.6%
医生对护士满意度 85.15% 98% 12.85% 由表2显示改革后急诊急救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比改革前显著提高,急诊护理
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3 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科学配置护士。
如何配备护理人员,并进行合理
分工,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
我
院急诊护理管理岗位通过竞聘上岗原则选拔技术熟练、知识面广、年轻有干劲的
主管护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正、副护士长;另外,筛选素质好,具有2年以上临
床护理经验的较优秀护士担任急诊科工作,对不合适急诊工作的护理人员调离急
诊工作岗位。
3.2 有计划培养具有急救特色的护理人员
3.2.1 抓好护士长及骨干护士的培训,实行以点带面,从而提高急诊护士的整
体素质。
护士长积极参加全区护士长管理培训班及全区急诊护理新进展等学习班,使护士长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急救技术及护理管理能力;另外,有计划地按梯队
式选派护理骨干到省级医院急诊科进修学习或参加全区急救提高班学习;鼓励并
支持学习或进修回来护士把学到急救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方法在科内推广应用,
大胆实践与创新,不断充实和提高急诊护理的急救技术力量和水平。
3.2.2 采用集体授课和个别指导形式,开展对全科护理人员急救知识及技术培训。
由护士长或骨干护士对全科护士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及急救技能如:徒手心肺
复苏术、气管插管术、“五机”、“八包”操作等进行培训;针对个别理解能力稍差
或新调入急诊科护士进行个别指导强化培训,培训结束逐一抽查考核,合格者发
放急救技能合格证,全体急诊护士持证上岗。
使我科护士人人能熟练掌握急救技术,遇到危重病人的抢救时能做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提高急救成功率。
3.2.3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演练,提高急诊护士应急反应能力。
急诊
科除了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处理外,常常有不可预见的事件发生,如大型车祸伤、群体突发中毒事件、洪灾等。
为了针对突发事件有序有效的急救及应急措施,快
速完成急救任务,我们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急救情景演示,训
练护士应急随机的能力。
3.3 建立健全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保证抢救工作及时开展。
按照医院评审
和医院质量万里行活动要求,我们在原有“急诊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继补
充和修订了一系列急诊护理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规范、护理风险管理及应
急预案等;并组织急诊护理人员学习,每月考核一次,使人人熟悉并按制度执行,确保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3.4 加强急救管理
3.4.1 加强抢救室的规范管理。
我们按照“二甲”标准及医院质量年要求配备必
要的急救设备,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每日充电及保养。
抢救药品、物品、器材实
行“五定”管理,做到班班交接。
护士长每日上午检查1次,每周五全面检查1次,保证急救物品处于备用状态,完好率为100%。
3.4.2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院前急救所用的设备和药品实行三级管理体系。
一级管理体系为出诊护士每天检查1次,本班次用后物品、药品本班次负责补充
备用;二级管理体系由护士长指定责任护士每周全面检查2次;三级管理体系为
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抽查1次。
保证院前急救的物资装备齐全。
医生、护士24小
时值班制,做到随时能出诊救护病人。
4 讨论
4.1 有计划地培养急诊急救护士,加速专科护理人才的成长通过几年来对急
诊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形成一支急救技术过硬、护理操作熟练、服务态度良好
的护理队伍,全科护士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技术、心电
监护技术等急救技术,在2011年 11月份梧州市卫生局组织的医院“质量万里行”
检查中成绩突出,抽考急诊护士徒手心肺复苏术及气管插管医护配合技术获全院
第一,得到专家好评。
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在98%以上。
4.2 健全急诊护理制度,规范急诊护士行为,保证急诊急救质量医院评审标
准中要求:“医院各部门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相关制度”[2]。
在质量安全
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急诊护士在从事日常各
项急救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使急救护理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有利于急救
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实行急诊急救科学管理,有利于增强护士的急救意识及应急反应能力近
几年来,急救物品完好率为100%,保持应急备用状态;急诊护士除8小时值班外,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遇重大抢救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护均能做到呼之即来,来之即战的良好作风。
近年来,市、县卫生局突击检查(演习)院前急救及历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护中成绩显著,受市、县卫生局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2010-2011年被评为我院先进科室之一。
4.4 高素质的急诊护士是急诊急救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急诊护士是急救
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检查和抢救危重病员的主要成员之一[3]。
因此,科学配置急
诊护理人员,有计划地培养具有急救特色急诊护理人才,创建具有“急”“救”特色
的急诊护士体系,使急诊护士时刻保持良好应急状态,不断提高急诊护士的应急
应变能力,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出色的完成院前及院内急救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顺秋,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745.
[2] 李明凤,黄浩,魏毅.急诊护理质量与临床实践[J].国际合理性杂志,2006;25(2):92.
[3] 王雪.现代急诊护理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13.
[4]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4.
[5]巩越丽,刘春艳,赵淑玲.质量控制在急诊护理质量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
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