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第十五辑
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华林甫
中国地名学发展的历程,可以划分为清代及其以前的传统地名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陥现代地名学两个阶段。

而民国年间(1912—1949年)则处于地名学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过渡时期中,古代的地名学传统继续得到发扬光大,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名学也宣告诞生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传统地名学的传承
中国传统地名学,主要包括地名的释义、定位、用字、读音、辨类等内容。

传统地名学在・两汉时期业已奠定了基础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深入的发展②,唐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③,两宋元明时期的继往开来促使清代地名学获得了•高度的发展④,从而使传统地名学的成就达到了顶峰。

民国时期,传统地名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更改逅复地名规模最大
历史上每个朝代均有地名的重名现象。

例如,西汉有五十四组同名县,东汉有十一对'同名县,唐代有六十六组同名县,宋代有三十组同名县,元代有二十五组同名县,明代有三十八组同名县,清朝最多时有六十五组同名县⑤,艮国初年则有一百组以上的同名县,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代。

西汉区分同名县的办法是县名前附加“上”、“下”、“内”、“外”、“东”、“西”、“南”、“北”、“新”等字⑥,宋朝“州名或同,则增一字以别之,……若县邑则不问挤⑦,即县名重名属“不问”之列。

明弘治元年(1488年),一外国人问道:“我所经处,浙江(引者按:应为南直隶)有通州,北京亦有通州,徐州府(引者按:应为淮安府)有清河县,广平府亦有清河县,一海内州县同名者何耶?”中国官员回答:“名虽偶同,所管布政司有异,实无害也。

”⑧然而,同名县所带来的麻烦并非“无害也”。

明江西布政司文内便有两个永丰县,每年科举,只得“分吉(安)永丰、广(信)永丰以别之"。


看来,处理重复地名的最佳办法是把它们改名。

这一点唐朝做得非常成功,天宝元年(742年)“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
①参见华林甫:《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载
《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②参见华林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载
《历史地理》第14辑。

③参见华林甫:《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载《自然科
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④参见孙冬虎:《清代地名研究的成就与历史借鉴》,
《地名学研究文集沢
®.历代正史地理志、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一及赵泉澄《清代地理沿革表》等。

•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七及践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一等。


⑦洪迈:《容斋五笔》卷三“州县'名同”条。

⑧[朝]崔溥乙漂海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148页。

⑨郭子章:《郡县释名・江西》,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珍藏。

—348—
处”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而被誉为“唐代地名的标准化”。


与唐代相似,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三十日也对同名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名。

改名最主要的原则是保留设置较为古远、政区较为稳定的地名,而改掉重名的其他地名。

例如,当时有两个石门县,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写道:
:湖南塔应存[理由]湖南石门县
系梁绍泰元年西魏所置,隋唐以来迄今
未改,虽与浙江塔重复,而定名在先,拟
存。

浙江塔拟改名崇德县[理由]浙江石门县系前清康熙元年因明崇德县改
名,与湖南塔董复。

查该县原名崇德,自
吴越析嘉兴之崇德七乡等处置县以来迄
•-
明未改,相沿较久,应规复旧称,定名崇
德县。

当时,相重县名最多的可达五六个。

五县重名的有永宁、宁远、太平三名,其中河南永宁“相沿较古,应存”;湖南宁远“相沿较古,应存”;安徽太平“设置较古,拟存”。

新城县有六县重名,而直隶新城“设置已古,拟存”③。

其他也大抵如此。

计本次更改重复县名,直隶8处,奉天9处,吉林2处,黑龙江2处,江苏6处,浙江4处,安徽2处,福建1处,江西10处,湖南4处,湖北3处,河南1处,山东4处,山西7处,广东13处,广西6处,四川9处,云南13处,贵州10处,陕西4处,甘肃7处,新疆2处,总计共改掉同名县127处,详见下表:
表1民国三年置复县名的更改
续表原名改名隶属更改理由
万县万宁广东四川有万县
山阳淮安江苏陕西有山阳县
广宁北镇奉天广东有广宁县
广昌滦源直隶江西有广昌县
太平(1)汾城山西
太平(2)温岭浙江
太平(3)万源四川
}安徽有太平县太平(4)扬中江苏J
义宁修水江西广西有义宁县
开化文山云南浙江有开化县
开县(D濮阳直隶\
开县(2〉紫江贵州
[四川有开县
凤台晋城山西安徽有凤台县
凤凰凤城奉天湖南有凤凰县
长宁(1)寻騎江西\
长宁(2)新丰广东
j四川有长宁县长乐(1)五峰湖北
长乐(2)五华广东
j福建有长乐县石门崇德浙江湖南有石门县
石泉北川四川陕西有石泉县
石城廉江广东江西有石城县
平远(1)镇戎甘肃
平远(2)织金贵州
)广东有平远县东乡宣汉四川江西有东乡县
东平东丰奉天山东有东平县
东安(1)安次直隶
东安(2)潼南四川>湖南有东安县东安(3)云浮广东
J
龙门龙关直隶广东有龙门县
龙泉(1)遂川江西r一
龙泉(2)凤泉贵州
)浙江有龙泉县归化(1)归绥山西
归化(2)紫云贵州
j福建有归化县乐平昔阳山西江西有乐平县
乐安广饶山东江西有乐安县•宁乡中阳山西湖南有宁乡县
原名改名隶属更改理由三水枸邑陕西广东有三水县大宁巫溪四川山西有大宁县大通通河黑龙江甘肃有大通县①《旧唐书・玄宗纪下九.
②望新(周振鹤):《唐代地名“标准化”的概念》,载
《历史地理》第2辑。

③均见《政府公报》民国三年2月5日、6曰、7日、8
日号。

—349
续表续表
原名改名塞属更改理由
宁远(1)凉城k山西
宁远(2)兴城奉天
宁远(3)武山甘肃
'湖南有宁远县
宁远(4〉伊宁新疆
宁县黎县云南甘肃有宁县
宁海牟平山东浙江有宁海县
永宁(1)离石山西、
永宁(2)古化广西
永宁(3)宁冈江西
»河南有永宁县
永宁(4)并岭贵州
永安(D紫金广东
福建有永安县
永安(2)蒙山广西J
永昌保山云南甘肃有永昌县
永定大庸湖南福建有永定县
永福'永泰福建广西有永福县*永康(1〉同正广西;)
永康(2)'镇康云南
j浙江有永康县
西宁(1)阳原直隶j甘肃有西宁县
西宁(2〉郁南广东
会同琼东广东湖南有会同县
华亭松江江苏甘肃有华亭县
兴宁资兴湖南广东有兴宁县
兴安横峰江西广西有兴安县
兴国阳新湖北江西有兴国县
安仁余江江西湖南有安仁县
安化(1)庆阳甘肃'|'
安化(2)宜北广西>湖南有安化县
安花(3)德江贵州J
安平(1)马关云南
安平(2)平坝贵州
)直隶有安平县
安东-涟水江苏奉天有安东县
安定定西甘肃陕西有安定县
安福临澧湖南江西有安福县.
寿昌鄂城湖北.浙江有寿昌县
孝义柞水陕西山西有孝义县
余庆庆城黑龙江贵州有余庆县•”
祁县安国直隶山西有祁县
沙县洗沙甘肃福建有沙县
怀仁桓仁奉天山西有怀仁县
怀远(1〉横山陕西
怀远⑵三江广西
}安徹有怀远县奉化梨树奉天浙江有奉化县
原名改名隶属更改理由
昌化昌江广东浙江有昌化县定远(1)•武胜四川
定远(2)镇巴陕西汝徽有定远县定远(3)牟定云南
J
泾县泾川甘肃安徽有泾县
建平郎溪安徽直隶有建平县
建昌塔沟直隶江西有建昌县
建德秋浦安徽浙江有建德县
赵县凤仪云南直隶有赵县
威远景谷云南四川有威远县
南安摩刍云南福建有南安县
临安建水云南'浙江有临安县临江同江吉林奉天有临江县
保安涿鹿直隶陕西有保安县
泸溪资溪江西湖南有泸溪县
桃源泗阳江苏湖南有桃源县
唐县浪源河南直隶有唐县
海丰,无棣山东广东有海丰县
海阳潮安广东山东有海阳县
海城海原甘肃奉天有海城县:乾县乾城湖南陕西有乾县
清平炉山贵州山东有清平县
清江剑河贵州江西有清江县
清河淮阴江苏直隶有清河县
清溪汉源四川贵州有清溪县
靖江绥江云南江苏有蜻江县.靖安澡安奉天江西有靖安县新宁(1)开江四川
新宁(2)台山广东湖南有新宁县新宁(3)扶南广西
新平.尉犁虹as
Mis云南有新平县新安宝安广东河南有新安县•新兴‘休纳云南广东有新兴县
新昌宜丰江西浙江有新昌县新城(1)扶余吉林
新城(2)膨水山东
新城(3)黎川江西
>直隶有新城县新城(4)新登浙江
新城(5)兴仁贵州丿
嘉禾嘉兴•浙江湖南有嘉禾县
镇平蕉岭广东■河南有镇平县
镇安黑山奉天陕西有镇安县
—.350—
续表
原名改名隶属更改理由
镇边澜沧云南广西有镇边县
德化(1)九江江西}福建有德化县
德化(2)德格四川
醴泉突泉奉天陕西有醴泉县资料来源:民国三年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
及存废理由清单》,连载于《政府公
报》民国三年2月5日(628号)、2月
6日(629号)、2月7日(630号)及2
月8日(631号)。

这次更改重复县名,结果较为显著。

其后,又陆续更改了一些残留的和新产生的同名县名(包括与省、道、市同名的县名),如下所列:
表2民国三年二月后陆续更改的重名县
原名改名隶属改名年、月备注
兰山临沂山东1914.2.与甘肃兰山道重名承德沈阳奉天1914.5.与直隶承德县重名长寿同宾吉林1914.6.与四川长寿县重名永宁洛宁河南1914.6.与四川永宁道重名安肃徐水直隶1914.6.与甘肃安肃道重名庐陵吉安江西1914.6.与本省庐陵道重名岳阳安泽山西1914.6.与湖南岳阳县重名建昌永修江西1914.6.与四川建昌道重名保定新镇直隶1914.6.与本省保定道重名南宁邕宁广西1914.6.与本省南宁道重名普洱宁洱云南1914.6.与本省普洱道重名怀柔瞻化四川1916.4-与京兆怀柔县重名金县榆中甘肃,1919.10.与奉天金县重名
唐山尧山河北192&10.与本省滦县唐山镇重名永康康县甘肃1929.4.与浙江永康县重名绥远抚远合江1929.9.与绥远省省名重名,吉林永吉吉林1929.9.与吉林省省名重名广西泸西云南1929.11.与广西省省名重名云南祥云云南1929.11・与云南省省名重名贵阳贵筑贵州1930,10.与贵阳市重名
宁夏贺兰宁夏1942.3.与宁夏省省名重名昆明i谷昌云南1945.1.与昆明市重名
同官铜川陕西1946.7.与本省潼关县同音资料来源:1)《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2)张在普编著:《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民国初年大刀阔斧地整顿重名县名,使得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地名相对稳定,时人评价说严从那时起,中国就不再有重复的县名”;“自从吉林县改名永吉县、宁夏县改名贺兰县以后,省名县名也不再有相同的情形,在名义上,我们的省县名称,总算已经做到,一
351—
地一名'的地步。

”①由此可见,民国年间,尤其是民国初年,更改重复县名之举,规模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大,涉及的面比以往要广,程度也比以往重深,因而在中国地名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历史上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同名地名问题,从此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二)地名渊源解释内容丰富
地名渊源解释是传统地名学的主流②,民国年间仍有人极力主张“凡建一名,要必审一义”③。

但历史上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著作却非常罕见。

最早的地名渊源解释实例可上溯到先秦④,然而第一部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著作则晚至明万历年间始告诞生⑤。

从明万历至清朝灭亡,三百年间仍无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著作。

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方有吕式斌著《今县释名》一书问世。

吕式斌,字允甫(1883—1962年),山东文登人°1931年,其著《今县释名》由北平恒和商行印行⑥。

该书铅印线装,一函两册?内容有六卷,书前有张敬颖、柯昌泗二序及自序,体例以省为纲,探讨了各县名称的由来。

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3《今县释名》所释我国部分县名的分省统计
省总县名数已释名未释名释名率省总县名数已释名未释名释名率
-江苏6151-1083.6%绥远1713476.5%
安徽6052886.7%山西105931288.6%
江西81711087.7%陕西9287594.6%
浙江7566988.0%甘肃65541183.1%
福建64541084.4%宁夏972.77.8%
湖北6859986.8%青海159660.0%
湖南75621382.7%新疆5547885.5%
河北1301102084.6%.广东95831287.4%
辽宁59481181.3%广西95752079.0%
吉林4239392.6%四川1461311589.7%
黑龙江4441393.2%西康3324972.7%
山东108951388.0%云南102792377.5%
河南1131011289.4%.贵州81641779.0%
热河2116576.2%
总计1927164328485.3%
察哈尔1612475.0%
①金祖孟:《地名转译问题》,载《新中华X复刊)第3卷第1期,1945年1月。

②参见陈桥驿:《论地名学及其发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1981年。

③章嵌:《省及道名义之研究》,载《地学杂志》第6卷第4期,1915年。

④参见华林甫乙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⑤参见华林甫汪郭子章及其〈郡县释名〉述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
⑥华东师范大学编纂、出版《中国行政区划文献目录》第260页,著录《今县释名》为“张敬颗撰,北京恒和商行"931
年”•按:张氏为吕式斌《今县释名》撰序,非著书者也。

—352—
由表3可知,《今县释名》著成之时,现有“今县”1927个,此书作者对其中1643个“今县”作了释名,平均释名率为85.3%。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当时大部分省的县名释名率在80%以上,最高的陕西省达94.6%,最低的青海省只有60%,而释名率在80%以下的则有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广西、西康、云南、贵州九省,这些省份当时不是新置的,便是位于边疆地区的。

另外,该书对284个“今县”未释名,体现了作者在《凡例》中所言“凡命名之义有未能了解者,姑从阙如,应俟详加考证,再为补缀”的宗旨。

可惜,直到晚年,我们仍未能看到该书的增订本或补编的问世。

《今县释名》在诠释地名渊源时,涉及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部门二十八类方面的内容。

由于这些内容异常丰富,在此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只能列岀释名数在五例及其以上的类目①,将每类释名数量作一全盘统计(其中前九类属自然地理部分,后十九类属人文地理部分),并于每省之中各选一例以说明之:
1.因水为名类,379例。

黑龙江漠河县:“光绪三十四年,拟设直隶厅,民国六年置县,因漠河水为名
2.Sill为名类,230例。

西康宁静县:“民国初年置今县,有宁静山,因以为名。

”.
3.方位地名类,182例。

贵州省贵阳县:“明置府,民国二年改县,……在贵山之阳,故名。


4.物产地名类,44例。

安徽铜陵县:“南唐因置今县,有利国山,即铜官山,出铜。


5.地形地名类,28例。

辽宁宽甸县:“明东宁卫之宽甸六堡,平地曰甸子,有长甸、永甸、大甸、新甸等堡,俱万历六年置,光绪三年置县
6・天文、气候地名类,10例。

浙江金华县严梁置郡,隋改县,汉乌伤县地,当天文婺女之分。

《玉台新咏》:金星与婺女争华,故云金华
7-数字地名类,8例。

广西三江县:“柳江环府城西、南、东三面,折而东南与鹅江、洛清江会曰三江口,明置三江镇巡检司,民国三年改今名/
8・形象地名类,7例。

江西石城县:“南唐置,本宁都之石城场,以四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名
9-颜色地名类,5例。

宁夏金积县:“清同治十一年置宁灵厅,民国二年改今县,金积山在县南,山多赭土,日照则色如金,故名
10-以古国古城为名类,104例。

新疆尉犁县:“光绪二十四年置新平县,治罗布淖尔,民国三年改今名,本汉尉犁国地也』
11.词义地名类,86例。

山西平鲁县:“汉中陵县地,明为平虏卫,清改县,并改'虏,为噜
12.以乡村亭驿为名类,73例。

河南新乡县:“隋开皇初置县,……取新中乡为名
13.美愿地名类,72例。

江苏江宁县:气寰宇记》云:晋元帝过江,以江外无事皆宁静,于南浦置江宁县。


14.以堡寨镇关塞台为名类,69例。

吉林五常县:“本五常堡,同治八年置协领,光绪六年建城欢喜岭,八年改厅,宣统元年升府,民国二年改县。


15.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类,64例。

绥远和林格尔县:“康熙中置站曰二十家子,蒙语和林格尔,乾隆二十五年置理事厅,光绪十年改抚民通判,民国元年改县』

五例以下的有宗教、音乐、传说、名胜等类,共10
:例O
一353—
16.史迹地名类,54例。

热河围场县:“本名木兰围场,康熙、乾隆时秋巡塞外,在此举行蒐狩之典,清置厅,民国二年改县。


17.合成地名类,51例。

山东清平县:“本汉清阳县,属清河郡,石赵初置平晋县,为清河郡治,隋移贝丘于此,旋改贝丘为清平,因清阳、平晋为名也。


避讳地名类,43例。

四川富顺县:“有富世盐井,后周因置富世县,唐讳世改富义;宋讳义,改今名。


19.姓氏人物地名类,35例。

广东中山县:“宋为香山县,民国十七年改今名,因孙中山先生为县人。


20.对称地名类,16例。

甘肃文县:“后魏平蜀,始于此置文州,按州在武州之西,相对为名也,……明改县
21,祥瑞地名类,15例。

云南祥云县:“汉武帝时,彩云见于白屋,县在其南,因名云南,民国十八年改今名』
22.语讹地名类,14例。

察哈尔商都县:“本元之上都地,有上都河,即古濡水,清为上都牧场,后讹为商都,今置县。


23.年号地名类,12例。

陕西淳化县:“宋淳化四年升云阳黎园镇为县,以年号为名。


24.移民地名类,10例。

福建晋江县:“有晋江,即涪江,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唐因名县。


25.交通地名类,6例。

湖南通道县:“宋置县,为西至贵州、南至广西之大道。


26.以古书文义为名类,6例。

河北阜城县:“汉置,宋祁曰:阜城,南本作阜成,盖取《尚书》'阜成兆民,之义/,
27.美名、嘉名类,5例。

湖北钟祥县:“汉竟陵县地,晋立长寿县,明改今名,北有松林山,兴献王陵寝所在,嘉靖十年取嘉名
28-土司地名类,5例。

青海玉树县:“民国二十年,就玉树土司地置县
此外,吕式斌在《今县释名》中有许多考证、辨误和议论,有些观点颇有见地,如湖南南县严光绪十七年置南州直隶厅,并析华容等县地益之,民国二年改今县,案水中可居者曰洲,故古有州县,又有泉州县,此宜曰南州县,不当只称南县也。

”又如青海门源县:“民国二十年置,浩门水所出,即大通河,•…••按县名应作浩源为是/再如广东开平县:“《明史•地理志》云,本恩平县之开平屯,明末改为县,析新兴、新会二县地益之;《清史稿•地理志》云,顺治六年以新兴县开平屯置,析新会、恩平二县地益之。

案顺治六年,广东犹为南明桂王所有,宜从《明史•地理志》明末改县,《清史稿-地理志》误。

据《一统志》:万历初于新兴置开平屯,则《明史•地理志》以开平屯属之恩平,亦误也』
当然,此书亦偶有错误之处,如误将新疆的吐鲁番当作唐宋时的吐蕃,将西康省会康定误作“古康国地”,等等。

民国年间,追溯地名的渊源似乎形成了一股风气,因而许多著述都涉及了这个问题。

例如,1914年内务部颁发《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解释了127个更名县名的来历。

据笔者统计,规复旧称有33县,因水为名32县,以古国旧城乡镇为名27县,因山为名19县,以方位命名10县,其他地形地名、美愿地名等还有6县。

这份《清单》,在地名渊源解释方面典型地体现了传统地名学的特鼠''
类似的著作还有陈铁卿《河北省县名考原》①、贾树模《新疆地名释义》②、丁锡田《山
①載(河北月刊》第1卷第1、2期,1933年。

另有单行
«
②载《地学杂志》第3卷第7、8期,1912年。

——354一
东县名之溯源》①、刘介《广西县名考原述略》②、龚煦春《四川郡县志》、宋寿祺《地名之由来》③等。

今以陈铁卿《河北省县名考原》为例。

该文详细地追溯了当时河北全省121个县名的来历,计有:
1.以城、乡、镇、关、城、亭为名的县名:20个;
2.以古国为名或恢复旧称的县名J9个;^
3.因水为名的县名个;
4.表示美好愿望的县名:16个;
5・因山为名的县名个;
6・以方位取称的县名"0个;
7.以人物命名的县名:8个;
&因避讳而改成的县名:7个;
9・以物产为名的县名个;
10.以语讹生成的县名个;
11.其他以移民、交通、合成、颜色为名的县名:4个;
12・未释名之县名:8牛。

陈铁卿氏不仅解释了如上地名的渊源,而且对一些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说法作了驳辩。

例如行唐县,他写道:“县志「尧诣平阳即帝位,南行,经历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未知所据,要亦附会之言也。

”又如平山县,当时县志载:“至德元载,兼取西平、房山二名,改为平山“或又谓历晋五台、太行、西山,万山嵯峨,至此而势始平,故曰平山。

”其实,平山县“原名房山,唐天宝十五载以安禄山反,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房子县为^山县,取平安禄山之义”;县志致误之由「盖从前不知改名原因,而附会如此二再如束鹿县,“本鹿城县,天宝十五载以安禄山叛,改名束鹿以厌之,《方舆纪要》'束鹿岩在县北,县盖以此岩名',牵强附会,虽名书亦不免也”。

在这里,陈氏直截
了当指出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地名来历解释上的错误。

还有,陈氏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优良作风,在昌平县下写道:“水以地名耶?地以水名耶?不可知矣』,由上综而观之,民国时期的地名渊源解释非常兴盛,直接继承了古代地名渊源解释的优良传统。

正因为如此,才有声训诂地名学”这一说法的出笼,学者将它释为“其目的在解释地名的意义或寻求地名的来源”④。

训诂地名学从而成为民国时期传统地名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三)地名考证发达
作为传统地名学主要内容之一的地名考证,民国时期的成果恐怕不下数百种(篇),主要集中在甲骨金文地名考证、《禹贡》半月刊•的地名研究和中外地名考证三个领域中。

甲骨文中约有地名1100个⑤。

早在1915年,甲骨学的开山王国维便有《殷虚卜辞所见地名考》⑥一文问世,首开甲骨金文地名研究之先河,在随后三十年间形成了研究甲骨金文地名的热潮,发表了一大批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
1.余永梁:《金文地名考》,载《语历所周刊》(广州中山大学)第5卷第53、54期,1928•年11月。

2・谢彦华:《金文地名表》,载《语历所周刊》第7卷第81期,1929年5月。

3.张希周:《两周金文中古地名辑录》,载《励学》(山东大学)第7期,1937年5月。

-
①载《地学杂志》第15卷秋期,1924年10月。

另有
1928年丁氏(稼民杂著》本。

②载《广西省通志馆馆刊》第2期,1948年4月。

③、载《图书展望》第2卷第4期,1937年。

.
④金祖孟乙地名学概论》,载《新中华》(复刊)第3卷
第5期,1945年5月。

⑤见饶宗颐K古史地名学发凡》,收入《中国地名考
证文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版a
⑥载《雪堂丛刻>»1915年4月.
一355一
4・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齐鲁大学 国学研究所1939年出版。

5.柯昌济:《殷金文卜辞所见国名考》, 载《国学丛刊》第14期,1944年7月。

'6・胡厚宣:《卜辞地名与古人居丘说》, 收入《甲骨文商史论丛》初集下册,1944年。

7 •吴泽:《甲骨地名与殷代地理新考》,载 《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1945年6月。

至于孙海波的《周金地名小记》,陈子怡 的《散氏盘石鼓文地理考证》,则发表在《禹 贡》半月刊第7卷第6、7合刊上。

《禹贡》半月刊创刊于1934年3月1日, 由禹贡学会的顾颉刚、谭其釀二先生担任主
编(1935年9月谭先生去广州后工作由冯家 昇接替),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停
刊,共出7卷82期。

该刊是民国时期唯一一 份历史地理专业刊物(其英文名称为Chi ­
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历史地理研究 离不开地名,所以在刊出的七百多篇文章中,
约有三百来篇是有关地名研究的,其中有关 地名考证的内容相当丰富,今撮举梗概如下 表:
表4 “《禹竇》半月刊中的地名考证
、容/内I J 作 表 代者 作期
卷地名古籍的考证■ V 鑫
毓 杨2
1J 941-6
谭76唐 隋6一623
O 1±岐 崇 聂5
3-61J 8

冯41清 明3-9
其 谭9X 31具体
地名的考证一驹 张1一 4
r 「3可 H P 嗣 R r X O -
3
r 28英
含张1*
1*62
1-6一
•-・20考 州 六
云 燕・一之 仁 侯4
36
r y 一其 谭6
3
一华 维 张9
1
±一 7纲 大 俞2
1
±1•辨一
•地: 少一49
-一 26一T
5名 地,-龄 道 许说明:本表在编制过程中曾参考了徐兆奎《“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韩昭庆仆黒贡〉半月刊地
名研究述略?两文,前者载《历史地理》创刊号,后者收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地名学 新探》第176-191页。

需要指出的是,《禹贡》上所发表的相当 一部分地茗论文奔非纯为考证而考证,而是 以地名考证为基点解晏「些实际问题。

例如 顾颉刚《从殖理上证苓命尧典为汉人作》一文 (载第2卷第5$期),从泾阳、方、朔方、焦获等 地名的考证入手,论证了《尚书・尧典》实为 汉代人的作品。

冯家昇《蠕蠕国号考》、韩儒林 《绥北的几个地名》等文(均载第7卷第8.9 —3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