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看不见的世界》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社会《看不见的世界》说课稿《大班社会〈看不见的世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看不见的世界》这一主题在大班社会教学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它旨在引导幼儿关注那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看不见的事物,从而拓宽幼儿的认知视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个主题有助于幼儿从新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幼儿后续的科学探索和社会认知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幼儿能够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但看不见的事物,如空气、细菌、磁力等。

例如,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像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呼吸时空气进出身体等。

-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看不见的事物的一些特征或作用。

比如,知道细菌很小,有些细菌会让人生病,而有些细菌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探究空气存在的实验中,幼儿通过观察塑料袋在挥动时鼓起来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得出空气存在的结论。

-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可能的样子或状态。

例如,让幼儿想象细菌像小怪兽一样在身体里活动,或者想象磁力是一种像魔法线一样把东西吸在一起的力量。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幼儿对看不见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幼儿乐于去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例如,当幼儿知道细菌的存在后,会对周围环境中的卫生情况更加关注,并且想要进一步了解如何预防细菌感染。

-
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让幼儿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即使是看不见的东西也有其规律和重要性。

3. 教学重难点
1.1教学重点
-
帮助幼儿理解一些常见的看不见的事物的存在及其特征。

例如,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细菌非常微小,磁力能在一定距离内吸引物体等。

这是重点是因为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理解看不见的抽象事物有一定难度,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这些看不见的事物的认知。

例如,当讨论空气时,幼儿能够说出“空气是我们呼吸的东西,到处都有”这样的话。

这有助于幼儿将内心的想法转化为外在的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1.2教学难点
如何让幼儿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现象去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细菌的微小程度和磁力的无形性。

例如,细菌非常小,小到幼儿很难想象,教师需要通过比喻(如细菌像小沙子一样小,很多很多小沙子才能组成一颗大沙子,而细菌比小沙子还要小很多很多)或者借助显微镜下细菌的图片(简单的、幼儿能够理解的示意图)来帮助幼儿理解。

-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注和探索看不见的事物。

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能会忘记去关注这些平时看不见的东西,所以需要通过一些有趣的延伸活动和引导方式,让幼儿养成关注的习惯。

二、说学情
大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疑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思考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

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幼儿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看得见的事物,但对于看不见的事物了解甚少。

他们可能偶尔会对风(空气流动)、生病(细菌感染的一种表现)等现象感到好奇,但缺乏深入的探究。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采用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内容。

三、说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对于像空气存在、磁力吸引等抽象的概念,采用直观演示法可以让幼儿更直观地看到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讲解空气存在时,教师可以拿一个空的透明塑料袋,在空中一挥,塑料袋就鼓起来了。

然后问幼儿:“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呢?”引导幼儿思考是有东西进入了塑料袋,这个东西就是空气。

再如,展示磁力现象时,用一块磁铁隔着一张纸吸引回形针,幼儿可以看到回形针在纸上移动并被磁铁吸住,这样就直观地展示了磁力的存在。

2. 游戏教学法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例如,设计一个“细菌大作战”的游戏,幼儿扮演小医生,要找出隐藏在教室里的“细菌”(可以是教师提前藏好的小卡片,上面画着细菌的图案),找到后说出这个“细菌”可能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是让人生病还是对身体有好处)。

这样既让幼儿了解了细菌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3. 问题引导法
-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来引导幼儿思考。

比如,在介绍空气时,问幼儿:“我们看不到空气,那怎么知道它存在呢?”“如果没有空气,我们会怎么样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幼儿的思维,促使他们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现象,从而得出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4. 讨论法
-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在介绍细菌后,让幼儿分组讨论:“我们应该怎么预防细菌感染呢?”每个小组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意见,然后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1. 观察学习法
-
幼儿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周围环境中的现象等方式来学习。

比如,在观察磁力吸引回形针的实验中,幼儿会仔细观察磁铁和回形针之间的互动,从而发现磁力的一些特征,如磁力可以隔着东西起作用等。

2. 合作学习法
-
在小组讨论和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同伴合作。

例如,在“细菌大作战”游戏中,幼儿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找“细菌”,有的负责记录找到的“细菌”的种类等。

通过合作学习,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沟通、分享和互相帮助。

3. 体验学习法
-
让幼儿亲自体验一些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例如,让幼儿用手在脸前挥动,感受空气的流动,这就是一种体验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3 - 5分钟)
-
教师先拿出一个透明的空瓶子,问幼儿:“小朋友们,这个瓶子里有东西吗”幼儿可能会回答没有。

然后教师把瓶口对着幼儿的脸轻轻挤压瓶子,问:“那为什么你们能感觉到有风呢?”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引出今天的主题——看不见的世界。

2. 知识讲解部分(10 - 15分钟)
1.1空气的讲解
-
教师进行空气存在的演示实验(如前面提到的塑料袋实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除了刚才的实验,还有哪里能找到空气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如有的幼儿可能会说在气球里、在水里(水里有气泡,气泡里有空气)等。

接着,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一些特征,如无色无味、无处不在、是我们呼吸所必需的等。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空气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幼儿捏住鼻子一小会儿,感受不能呼吸时的不舒服,然后问幼儿:“现在知道空气有多重要了吧?”
1.2细菌的讲解
-
教师先拿出一张细菌的图片(简单、卡通化的),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简单介绍细菌是一种非常小的东西,小到我们用眼睛看不到。

教师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如“细菌就像小芝麻一样小,但是比小芝麻还要小很多很多呢”。

接着,教师讲述细菌的种类,有些细菌会让我们生病,像感冒细菌,有些细菌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比如在我们肚子里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的细菌。

然后让幼儿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让坏细菌进入我们的身体呢?”每个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如有的小组可能会说要勤洗手、不吃脏东西等。

1.3磁力的讲解
-
教师展示磁力吸引的实验(如磁铁吸回形针),让幼儿观察。

然后问幼儿:“为什么磁铁能把回形针吸起来呢?”引导幼儿思考。

接着,教师简单介绍磁力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它能在一定距离内让某些东西吸在一起。

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用磁铁去吸一些小物品(如小铁片、小铁钉等),感受磁力的神奇。

3. 游戏活动部分(15 - 20分钟)
1.1“空气大冒险”游戏
- 游戏准备:在教室里设置一些障碍,如小椅子、小桌子等。

-
游戏规则:幼儿要从教室的一端跑到另一端,但是在跑的过程中,要想象自己是在充满空气的世界里冒险,不能碰到障碍物,因为空气会像一堵墙一样挡住我们。

如果碰到障碍物,就表示被空气“推”回来了,要重新开始。

这个游戏既让幼儿体验了空气的存在,又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协调性。

1.2“细菌大作战”游戏(前面提到过)
-
游戏准备:提前在教室里藏好画有细菌图案的小卡片,准备一些小医生的帽子和工具(如小镊子等,模拟医生的工具)。

-
游戏规则:幼儿分成小组,扮演小医生,要在教室里找出隐藏的“细菌”,找到后用小镊子夹起来,然后说出这个“细菌”可能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这个游戏可以加深幼儿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总结部分(5 - 10分钟)
-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如:“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看不见的东西呀?”引导幼儿回答空气、细菌、磁力等。

然后教师再次强调这些看不见的事物的重要性和特征,如:“空气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细菌有好有坏,磁力很神奇呢。

”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这些看不见的事物,发现更多的奥秘。

六、说教学延伸
1. 家庭延伸
-
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个寻找空气的小实验,如把空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和爸爸妈妈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
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讨论家里有哪些地方可能有细菌,应该怎么预防细菌感染,然后制作一个家庭卫生小海报。

2. 园内延伸
-
在科学区投放更多有关空气、细菌、磁力等方面的材料,如小风车(可以感受空气流动)、显微镜下细菌的图片、不同形状的磁铁等,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继续探索。

-
在户外活动时,组织幼儿玩一些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如放风筝,感受空气的力量。

七、课堂练习
1. 选择题
- 我们呼吸的东西是()。

A. 水
B. 空气
C. 食物
答案:B。

因为在课堂上我们讲解了空气是我们呼吸所必需的,水是用来喝的,食物是用来吃的。

2. 判断题
- 所有的细菌都会让人生病。

()
答案:错误。

因为我们在课堂上介绍过,有些细菌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不是所有细菌都会让人生病。

3. 简答题
- 请说出一个你知道的空气存在的证据。

答案:例如,吹气球时,气球会鼓起来,这是因为有空气进入了气球,所以气球才会鼓起来,这就是空气存在的证据。

4. 实践题
-
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引一些不同的小物品,然后记录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

答案: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可能有小铁钉、回形针等;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可能有小木块、塑料片等。

这个答案需要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得出。

八、说教学评价
1. 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
-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参与度。

例如,在小组讨论中,看幼儿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能够与同伴合作。

如果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就说明幼儿在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方面表现较好。

-
观察幼儿在实验和游戏中的表现。

如在空气存在的实验中,幼儿是否能够认真观察现象,是否能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果幼儿能够积极思考并正确回答问题,说明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2. 对幼儿学习结果的评价
-
通过课堂练习来评价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果幼儿在选择题、判断题中回答正确,说明幼儿对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在简答题和实践题中,如果幼儿能够准确回答和操作,说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并且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
观察幼儿在总结环节的表现。

如果幼儿能够清楚地说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并且能够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明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效果较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教学评价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