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二语言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评语
老师:上课!
生:站起来!
齐:老师你好!
(学生下课后分组,然后分组讨论。

教师分组检查讨论情况,并适
时给予指导。

大约三分钟后。


老师:好的,你们讨论过了吗?
齐:好吧。

老师:如果每组有什么问题,请举手!
生1:“约会日”科学不科学?
生2:我们认为朋友一看到陈傲缺席就会骂他。

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秀?
生3:方圆入门时是否粗鲁?
生4:方圆的出口显示了什么?
老师:方圆口才很好。

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别的吗?
生5:方圆这样对待他的朋友,如何表达他对父亲的感情?
老师:有什么问题吗?你说什么?
老师:什么样的人是朋友?好了,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大家提出的
问题。

1.到底科学不科学?第二,什么样的人是朋友?第三,方圆开始是不是很粗鲁?4.为什么《老友记》的评分会这么大?5.什么样的人是朋友?没错。

好了,就这些。

让我们进行第二轮讨论。

我们讨论这些问题并表
达我们的观点。

三峡侨福点评: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好吗!在这里,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袁初学粗鲁不粗鲁?如果老师能让学生走进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这节课就精彩了。

可惜后面的讨论有时离课文内容太远,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浮躁(石绍典见《交流沟通对话》这本书)。

另外,老师归纳中有一个问题是重复的另一个是省略的。

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学生再分组讨论。


老师:哪位同学先说说?谁先说说?好吧,你说!
生7:我想回答的问题是‘方圆无论是否无礼都进入传送门'。

回答刘天堂提出的问题。

我觉得他忽略这个词条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朋友在这里没看到他爸爸就骂人,做朋友是不礼貌的。

你对方圆动手是情有可原的。

老师:有同学吗?你说什么?
生8:我想回答一下刚才傅碧聪的问题,‘朋友之间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秀和骂人?'因为,朋友,他查了资料说,朋友住在第二位,所以所有的时间他都是别人在奉承他,(别人)总是在他下面,所以他一直都是,就是有点自大,所以当他知道别人不等他就走了,他就很生气,当然是骂人了。

所以,他开始表现出当官就是身居高位的心态。

老师:哦,高官摆姿势。

说出来!
生9:我想回答一下刚才傅碧聪的问题。

哦,不!我想回答一下刘元浩的问题。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

因为当时没有标准的时间概念,都是根据太阳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

因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太阳,它的位置是不同的。

因此,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偏差。

所以,朋友们可能会为此而迟到。

老师:好的,告诉我!
生10:我想回答一下刘天堂的问题。

从方圆的无知可以看出,方圆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孩子。

他不会因为朋友比父亲大两个年级而去巴结朋友,但他会维护父亲的尊严。

老师:哦,告诉我!
生11:我想回答钟的问题。

他问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从正文来看,他和朋友问的第一句话很客气,‘尊重不尊重你'。

但是,后来听说他爸爸走了,我就骂了他。

我觉得朋友看到没等自己就骂别人,有点不道德。

老师:你刚才说什么了?你说朋友很有礼貌。

后来看人家骂他都不等他了,有点不道德。

用词很准确吗?学生说。

生:对。

老师:很准吗?前面说了,他很客气,‘你在不在'。

后来没等他说就骂人家,真不道德!
生:不文明!
老师:那时候他们还在用简陋的方法测定时间,不是吗?
生:对!
老师13:我在反驳王泰的观点,就是在日本到期,不知道是不是特别特殊的理科。

因为是在太阳下,太阳很大的时候,11点到下午2点太阳很大。

好像看天的时候眼睛就是受不了光。

如果看不清楚太阳在哪一边,判断时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11点到下午2点,间隔很长。

老师:哦,11点到下午2点是中午,间隔很长,不是吗?好吧,还有什么?
生14:我想反驳丁伟奇的观点。

她说,那只眼睛暂时看不见太阳。

我想,如果那一个里面有一棵树的话,时间是可以通过影子来确定的。

老师(笑):哦!用自然物看(时间),OK!刚才,我们更多地谈到了截止日期。

从截止日不科学的角度来看,关键是如果这个时间不科学,我们就不能确定朋友是不是迟到了。

这不是问题!现在,我们不从科学的角度来谈。

那么,从作者的意图来看,作者想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什么呢?我们以后再谈。

现在,对于第二个问题,“对方圆的介绍有多粗鲁”,学生们刚刚讨论的还不够。

哪位同学再来说说?
三峡乔夫点评:从语文教学学科的角度来说,讨论期限是否科学是失败的。

原因如下:第一,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注意到文章中给出的注释。

文章中已经明确指出,到期日的意思是“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在日本和中国,现在是中午。

”这一次艾晨和他的朋友们非常清楚。

第二,截止日期是否科学的讨论,不应该在语文课讨论,而应该是科学课或者物理课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应该命名为“语文”!第三,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

生16:我不认为方圆忽视基础知识是粗鲁的。

因为他毕竟是个7岁的孩子,他要保护父亲,他要保护父亲的(尊严)。

所以,他这样骂父亲是不能容忍的。

老师:所以,你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好吧,坐下!好吧,好吧,你说!
生17:我觉得这是不能容忍的。

因为一开始他朋友说‘你在不在',他很客气,很客气。

后来,后来说‘朋友惭愧,下车领'。

既然《老友记》已经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行动),为什么方圆不给他这个机会?个机会呢?为什么他就入门不顾呢?
师:哦,你认为是无礼。

生18:我要反驳曾毅(音)的看法。

曾毅他说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其实中间已经跳过了一段。

他那个,是元方说‘待君,久不至,乃去',说明陈寔等了那个大官,等了很久,然后才走的。

那既然等了很久,你还不来的话;来了以后,你又来骂我,是不是有然后,对
于元方来说,父亲是他心目中的偶像。

既然你来骂我父亲,那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何况你还迟到了!
师:对了。

所以,你认为无礼的。

哦,是有情可原的,是吗?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是情有可原的。

好,还有同学?
生19:我很赞同付忠合(音)的意见。

因为他,友人一开始就很客气的问陈寔在不在。

听说不在以后,他就非常生气,他就破口大骂陈寔,所以,我认为,这时时候元方给他讲道理以后,友人对元方也是很客气的,表示抱歉。

但是元方入门不顾就说明他还是有点使孩子气,还是不原谅友人。

我认为,这个元方,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严肃有余,灵活不够”。

三峡桥夫点评: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这一问题的讨论,应该说学生是结合了故事情节展开讨论的,而且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到了除课文内容以外的更多的相关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很值得肯定的。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应是解读本文的钥匙,但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却是“有广度但深度不足”,为什么这么说?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元方对友人的答语中解读到更多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那才是元方入门不顾的真正原因,即元方所极力维护的“信”与“礼”!元方对无信无礼的友人表现出名士的风范一“道不同不足与谋”,你不是名士,我顾你何干,于是便入门不顾!这就要说到当时社会的伦理标准“仁、义、礼、智、信”!在汉代,儒生董仲舒将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五常”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名士的标准。

本文中的陈寔父子便是当时的名士。

作为名士的陈寔教育自己的孩子元方所遵从的也是这个标准。

所以,元方会对无信无礼的友人做出那样的举动来!对于这一点,因为教师知识的缺乏、学生查找资料重心的偏离,使得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太浅显,进而使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之机会流产!多么可惜哟!
师:哦,坐下。

同学们对元方入门不顾这个问题也是多角度地来谈。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友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
再来,要不要再谈谈?友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刚才好像听到几个同
学都说,官高二品,有资料证实吗?你说!
生20:我查过电脑资料,友人是比陈太丘高两品的大官。

师:比陈太丘官高两品,而不是官高二品。

这个要注意!
生20:素来对陈太丘很不客气。

师:素来对他(指陈太丘)很不客气。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友人为什么要发怒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个问题了,这个谈得都不错。

我还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元方,7岁的元方,能够对友人说出那么一番话,说明元方怎么样啊?
生21:说明元方在家里受到的教育比较多一点,比较严格一些。

师:家庭教育好严,好!
生21:也说明元方有教养。

(师:有教养。

)不会用出口骂别人。

师:不会用出口骂别人。

即便是别人骂了他,他也不会骂别人。

生21:再这一点,也同时说明元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教养,对自己孩子(教得)非常好的人。

师:教子有方的人,是吧!还有没有,继续回答。

师:极力挽回父亲的尊严,可以看出陈寔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生23:也可以看出元方不是那种看到高官就会拍马屁的人。

三峡桥夫点评:对友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讨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却因为没有围绕文本内容展开而显得有些不着边际。

实际上,只要从元方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无信无礼”的'人,若加上官高两品一说,那么友人就是一个很爱摆官架子的“无信无礼”的人!其实,在当时,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不是看你官有多大、地位有多高,而是看你是否遵从“五常”,友人失信无礼,自然是无德之人。

对于无德之人,
名士是不屑于相交的!所以,即便是“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仍然会“入门不顾”!
师(笑):哦,也是。

(元方)不是看到高官就会拍马屁的人,是家庭有教养,父子之间有亲情的那么一种家庭关系。

好,同学们对课文的这么几个问题都谈得很多。

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观点。

生齐:想。

师:下面了,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点击课件,图略)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是借这件事来表现友人的无信、无礼;借元方的责客语来表现元方的聪颖、机智,同时也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做人要讲诚信。

(老师停顿了一会儿,等学生做笔记,学生忙记了起来)
三峡桥夫点评:在这里,教师又拿出了自己的权威论断进行说教,这使得以前的讨论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和应有的意义!其实,学生的许多言语都是很出彩的。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要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我们作教师的就应予以肯定,而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在这里,教师不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只需对学生所发表的观点进行总述即可!
师:这些道理,(在)相隔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还有用吗?
生齐:有!
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诚信二字的含义是什么?诚信二字的含义是?你说!
生24:诚实,有信用。

三峡桥夫点评:对于诚信的理解,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师的说教很是空洞乏味。

这样的生搬硬套式的说教不要也罢!若能让
学生说说学习本文之后的收获或获得的启迪,那学生的表白可能比教师的更精彩!
师:下面,同学们再看幻灯片!看看幻灯片上的课文怎么啦?(教师
出示课件,上为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的课文)
生:没有标点!
师:好!没有标点,无标点是古文最早的样子。

谁能在这种状态读出句读、语气、语调,这才是真功夫。

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学生多人举手,教师点一女生读)
生25:陈太丘与友期……
师:好,她读得很好!那么,我们下面大家齐声地读一遍。

陈太丘与友期,预备,起!
生齐:陈太丘与友期
师:同学们自由读几遍,我们要求大家能够背诵。

(学生自由读,不足一分钟后)
师:行了吗?好,我们请这一组的同学给我们表演一下。

好,请你们齐声地背诵《陈太丘与友期》。

预备,起!
(小组背诵)
三峡桥夫点评:这是一个相当蹩脚的设计!明眼人一看到这里,就知道这是在做课,是在表演!这不是真实的课堂!须知,语文教学本不应是这样的,它应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
师:好!学习古文,吸收古汉语的语言精华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说,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有三把钥匙,语言就是其中的一把。

古代汉语它积淀着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流传至今,被提炼、浓缩、固化到现代仍然使用的现代汉语之中。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二者融汇贯
通,这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成语。

(课件显示:积累成语期—不期而遇;去—去危就安;引—引吭高歌,意思均附在后)
师:不期而遇、去危就安、引吭高歌,其中的期、去、引本个字的含义是约定、离开、拉,和我们课文里完全吻合。

那么,下面了,我们就再给同学们三个词语,请同学们查工具书,找出相关的成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三个词语是:舍,信,顾)。

(学生,学生一一上台写出,由于仅准备了一支笔,教师多次解释……同时,点部分学生说已查到的词语。


师:其实呢,有很多很多的成语,是吧!如果我们要学习古汉语,把它和成语结合起来,对丰富我们的词汇是很有帮助的。

同学们找得的确很多,把老师所长的全覆盖在里面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
(出示课件,显示:锲而不舍,言而有信,瞻前顾后)
师:同学们自己找的和老师找的,请大家把它们收集在你们的词语本上。

快,快一点!
(学生在词语积累本上记录所收集到的词语,教师看黑板上有信口开河与信口开合,便问道—)
师:信口开河、信口开合,这两个成语是谁写的?曾毅(音),你说说吧!为什么这两个,曾毅,你说说看?
生26:就是,我这书上信口开河与信口开合,这两个词的意思
差不多,有两种写法。

信口开河的意思是说随口乱说一气,又作信口开合。

这两个都是一样的。

师:哦,都是一样的。

那么同学们在积累的时候,这两个一样的,就用一个我们最常的‘信口开河',就可以了。

就不要把它们都写下,知道有这两个就行了。

速度快一点。

过了一会儿)
三峡桥夫点评:教师的这个设计本是我最欣赏的创意之一,让学生积累成语,这与单元目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但问题是教师的处理却很不令我信服。

若要我来做,我便会让学生先解释“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相
委而去”中的“去”、“下车引之”中的“引”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与此意思相吻合的成语“不期而遇、去危就安、引吭高歌”。

例子教学完成之后,再让学生解释“太丘舍去”中的“舍”、“则是无信”中的“信”、“入门不顾”的“顾”的意思,然后找意思完全一致的成语。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是不是既能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掌握程度,还能做同类积累,达到一举两得?
师:好,最后我们回到标题上来。

(点击课件,出示内容略)陈太丘与友期,太丘是县名,陈太丘陈寔曾在太丘做过县令。

所以称陈太丘。

那么,古人有一种习惯,喜欢用官名和地句来做称呼。

其实这种习惯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古人大家最了解的柳宗元,大家又称他柳河东。

这种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比如说,我们学校有的老师被叫做詹几何、李代数,同学们能从这种称呼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呢?说说,就随便说说!
生:亲切。

师:亲切。

还有呢?尊敬,还有对他的肯定,对他的工作做的肯定,是吧!那么,由此类推,人们称陈寔为陈太丘,是不是也对陈寔工作的肯定?肯定他的政绩、学识、声望的一种肯定。

陈寔父子都是汉末的名士。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就是一部纪录汉名士的书,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部记录名士言行的书。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这本书为“名士的教科书”(课件显示)。

是的,它记录了名士的言行,又用这些名士的言行教育着我们。

书中的宝贵文化遗产至今被我们所继承,因此说它是一本教科书。

同学们,课下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有没读过的吗?老老实实地举手看看有多少?
(有学生举手)
师:还有同学没读过。

我要说,好书不读此乃人生一大憾事。

希望同学们多读一点书。

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

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三峡桥夫点评:对陈太丘为什么可以称为陈太丘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可以的,但教师把古人表示敬称的这种方式套用到所在学校的教师身上,可信度有几何?值得我们思考。

【总评】
本节课,从教学流程来看,教师严格按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显得板滞有余、灵活不足,这暴露出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

从对文本的解读来看,有广度但深度不足,这主要是教师没有与文本做好对话的缘故(参见拙文《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进行的对话》见“桥夫语文在线”)。

从师生关系来看,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可教师做为一个知识权威在学习中的作用过于强大,学生自学、探究不够。

从语文课的独特性来看,本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期日中是不是科学的讨论、对诚信的说教、课堂成语积累的处理教师机械地把课标理论嫁接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使课显得板滞、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性问题、教学的时效性(愚以为,本文只需用一个课时,而不是两个课时)、语境的优化(含资源的调用)等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反思这个案例,我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怎样把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时间,的确值得每位课改专家思考及教师深钻呀!语文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走,我们任重而道远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