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注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注释、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注释、赏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注释、赏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注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注释、赏析1
原文: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译文: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注释:
⑴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诗新
话》)。
⑺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赏析:
根据裴斐编制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
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
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
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
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
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
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
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注释、赏析2
原文:
我来竟何事,高卧2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3、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4、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5、
注释:
1沙丘,城名,其地与汶水相近。
2高卧,这里指闲居。
3日夕,朝暮。
连,连续不断。
秋声,指秋天风吹草木的肃杀声。
4鲁、齐,泛指今山东。
空复情,徒有情意。
5君,指杜甫。
浩荡,广阔壮大的样子。
南征,向南远行的人。
这里指杜甫。
赏析:
此诗为李白寄寓沙丘时所作,描写与杜甫分别后饮酒不醉,听歌无趣的心情,并以汶水之长流不断为喻,表达自己与杜甫的深厚友情。
诗的前六句无一句提到“思君”,直到末二句豁然开朗,道出“思君”,前六句之烟云,都为烘托后二句之“思君”。
这样的构思,既能为诗的主旨蓄势,又赋予日常生活以浓浓的诗味。
结句诗人寄情于流水,既照应诗题又点明主旨,那流水不绝、相思不息的意境,构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显示了诗人感情的淳朴真挚。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注释、赏析3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译文
自从你走后究竟有什么事情?一直闲居在沙丘城内。
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鲁地酒薄无心痛饮酣醉,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注释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赏析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是作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载)秋,当时李白四十五岁。
天宝四载秋,杜甫李白分手,杜甫西去长安。
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
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
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
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以浓郁的诗味。
首句“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
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
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
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
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