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八年级语文经典阅读20篇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
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
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
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
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
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
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
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
了蛋糕盒,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
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
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
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
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
”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
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
那样顺口熟练。
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
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
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
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8.本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
(2分)
19.第二段中“惊愕”一词表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3分)
答:
20.在家里,每当听到妈妈喊“我”小名时,“我”有什么感觉?表现了“我’’怎样的思
想认识? (3分)
答:
21.在“车站送别”部分,作者运用描写、描写和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妈妈对儿子深深的爱。
(3分)
22.妈妈该不该喊“我”的小名?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
参考答案:
18、我的小名“淼”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线索问题。
做这种题的时候,注意的是线索必然是贯穿全文上下的,而且题目也有可能就是这个线索,在这道题中,线索就是“我”的小名淼儿。
19、表现了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感到惊异,发现与孩子之间有了隔阂,非常的伤心。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心理。
找到句子“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
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分析词语要在整个句子中分析,首先,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种话表示诧异,进而感觉到母子之间存在的隔阂,最后再惊愕中又透着伤心。
20、“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表现了我随着年龄的长大,有了很强的自尊心。
与父母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思想感情。
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这里有原文可以找到答案,像唤小名、感觉这类词,要重点标注。
分析第二问的时候,抓住一个要点,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大和父母的隔阂就越大,感觉不被尊重,也说明“我”有很强的自尊心。
21、神态、动作、语言
本题主要考查的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3.语言描写,4.心理描写;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2.社会环境描写。
这里很明显是人物描写,“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这是神态描写,“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
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写信回来,淼
儿!””这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22、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的延伸题的看法类。
首先先说明自己的看法——妈妈该不该喊“我”的小名。
如果可以,可以从母亲对孩子的爱来说,小名代表着亲昵,如果叫的话,要尊重孩子,注意时间和地点;如果不可以,可以从孩子的自尊心入手,不叫孩子小名,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
第2篇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晓得啥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特别开心,附近的杂草却特别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而且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而且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如何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天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如何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4分)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
4、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5、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4分)
答案:
1.“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
“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两词各1.5分)
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
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结合了文段的主题回答的。
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百合花写人的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把花当作人来写,阅读时,可以把百合花当作某类人来理解)。
这两个词都能表现百合花特殊的精神品质。
2.排比、拟人、反复。
(答对其中两个给2分,答对一个给1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
(每个要点1分,共2分。
)
本题考查的是修辞及其作用。
此考点不是简单的修辞判断,而是考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
答题时,可以选自己有把握的修辞种类来回答。
第三段“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如何看我,我都要开花!”以百合花说话来喻人、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合花信念坚定、追求执着。
3.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
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
(1分)
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线索和写作手法。
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本文的线索就是百合的成长过程。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写作手法,要在于平时积累,写作手法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在本文中主要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百合花抒发作者的情感。
4.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此题是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百合花执着的精神为作者所感动,从心里由衷地赞美百合花。
5.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
(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
(2分)
此题是发展性考题。
拟人化的手法,其实就是写人的。
野草嘲笑长出花苞的百合是因为野草嫉妒、诋毁白百合。
如果你是“百合”的话,就要像文中的白合花一样坚强、不畏流言;如果你是文中的“野草”,就不要像文中的野草一般了,要赞美白百合,向白百合看齐。
第3篇
珍珠与蚌
⑴一颗珍珠!
⑵它原来就是一粒砂,——你是知道的。
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一种如何的感觉。
——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
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涎沫洗它,浸它,润滑它。
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
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⑶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⑷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
⑸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⑹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
⑺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
⑻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后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成为珍珠的机缘了。
⑼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它一颗珍珠,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和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命中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排除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置信。
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
⑽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
蚌虽死了,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
⑾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却是不多的。
⑿于是我想起你来了。
⒀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
⒁……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
10、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
“砂”有了哪些改变?(4分)
11、摘录第二段“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
(4分)
砂:
蚌:
12、第十二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十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
请说说“蚌”得到了哪些安慰?(3分)
14、结合最后一段话,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4分)
阅读答案:
10、外形由有棱角、坚硬变成圆润光滑,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自身价值由不值一钱的一粒砂变成了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有永久的价值。
本题考查的是描述事物的改变状况。
首先找到画线的句子在第二段,结合上下文,谈谈“砂”的改变,既然是改变,就是从......向......的转变,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砂”“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从下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砂”的改变是从有棱角、坚硬向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转变。
11、掉入钉住挤、消灭、洗、浸、润滑
本题考查的是找关键词。
这里规定了段落,所以只要在第二段中寻找就可以了,还要求是关键的动词。
“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一种如何的感觉。
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
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涎沫洗它,浸它,润滑它。
”“砂”掉入、钉住“蚌”,而“蚌”则要挤出、消灭、磨、舐、卷动擦拭、洗、浸、润滑“砂”。
12、指读者。
内容上把物与人紧紧联系起来,结构上承上启下。
本题考查的段落的作用。
首先“你”是谁?再读一遍,细细体会,就会发现“你”是指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
其次,观察第十二段的位置,上文在讲砂变珍珠的过程,下文在讲人,所以在内容上是把物和人联系起来;在结构上,处在文章的中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孕育了一颗具有永恒价值的珍珠。
同时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慰藉
本题考查的是对蚌心理的分析。
蚌是因为珍珠而死,即使如此,它自身也是为自己能孕育出珍珠感到安慰,同样,在孕育珍珠的过程中,蚌在精神上也有了升华,获得了满足和慰藉。
这道题,主要要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来考虑。
14、一个人只有在具有困难,磨难的环境中,才能磨练自己,让自己努力走下去。
(举例:
在一次xx考试中考得不好,但没有气馁而是重拾了信心)
“……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
”要联系现实生活,也就是要举现实生活的例子,可以是现实的人、现实的时代和现实的生命的真实,而讨论一个人的成长和环境的关系的时候,根据全文的语境,一定是不好的环境对成长的促进作用。
第4篇
敲雪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
也许,外面下雪了。
我想。
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
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
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
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
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
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
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
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
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
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
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
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
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
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
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
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
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
”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
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
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
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
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
“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
“你懂啥?这叫听雪!”
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
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
”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
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
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
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
”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
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
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分)
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2分)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5、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6、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3分)
7、为文章结尾处补充一段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字。
(3分)
参考答案:
1、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文章大意。
做这类题主要交代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即可。
本文很明显叙述的是父亲,他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和桃树整夜去为他们敲雪,最后却病倒了。
2、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
问段落、句子和词语是否可以删去这类问题时,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不能的。
先弄清第(3)段讲的是什么:父亲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这里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貌似无关,其实不然,为下文父亲为何敲雪、为何摘桃给他吃却生气做铺垫。
3、.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
(只答怕影响杏树、李树、桃树的收成得1分)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表面上看,下雪会把桃树、李树的树枝压坏,影响收成,深层次的是,这些收成是我们兄弟花钱买书的源泉,怕耽误我们上学,看问题要全面。
4、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题。
句子是关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所以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就能够分析出人物形象,“慢慢的”“轻轻的”“一点一点”的意思都有小心谨慎的意思,要从父亲的性格(细心等)、父爱等方面说。
具体而形象的表明父亲敲果树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的细心,体现了父亲对我们上学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5、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描写方式及其作用。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种,人物描写又分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环境描写有景物描写和社会描写。
而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分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这道题中,是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丰收的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