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填空题
1.物质是不依赖于,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和;物质是运动的。

3.运动是绝对的、的和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联系。

规律具有
性和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5.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的主观映象。

因此,决定。

6.人不仅能够能动的,而且能够能动的。

7.实践是人们改造的一切活动。

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即、
、。

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

9.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认识具有性和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原理。

二、单项选择题
11.辩证唯物论的物质概念()
A.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B.就是客观的万事万物
C.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D.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东西12.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A.大脑 B.劳动 C.上帝 D.物质
1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A.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是形而上学观点 D.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14.一种新型固体垃圾处理炉采用二次焚烧的办法,将垃圾高温分解,分解后残留物无毒、无污染,可作为肥料直接施于农田。

这一事例说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
B.只要积极努力,办任何事情都能取得成功
C.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D.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5.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的寓意是
()
①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②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③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6.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市科协对该市10所中学217名学生进行的问
卷调查显示,算过命的学生高达85%,相信求神拜佛的学生超过半数。

这一事实
说明()
①宗教等客观唯心主义还有市场②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③85%的学生持唯心主义世界观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任务
仍很繁重
A.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在日本,有一种乌鸦,能将坚果丢到公路的斑马线上,让汽车碾碎,然后在
汽车遇红灯停车时去吃。

据此,有人认为,有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

这一观点()
A.否认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是正确的,有些动物确实很聪明,也有意识
D.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8.宋朝画家文与司善于画竹,友人写诗称赞曰:“与司画竹时,胸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冥思苦想
B.在实践中细心观察而形成的对竹子的主观映象
C.艺术家创造的灵感
D.文与司生来的美术天赋
19.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
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这说明()
A.真理是可以认识的,必须反对不可知论
B.真理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C.真理是客观的,必须反对唯心主义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20.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




①地理环境②自然界③人口因素④生产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庖丁解牛”和“揠苗助长”典故中的屠夫和农民的做法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给我们以下启示
()
A.只有深刻认识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事业成功
B.只要敢于解放思想,就能取得事业成功
C.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成功地利用规律
D.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取得事业成功
23.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说。

这一观点()A.夸大了绝对运动
B.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C.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是唯心主义观点
2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表明()
A.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人们无法改变世界
C.自然界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D.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5.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
A.在具体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反射
B.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
C.在物质运动刺激下产生的反射
D.在物质和文字刺激下产生的反射
26.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

这个“乘除法”表明()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无论是宗教观念还是神话故事,我们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

这从哲学角度告诉我们()
A.客观世界之外存在人们未认识的精神世界 B.客观存在是形成意识的原材料
C.宗教观念和神话故事中有什么,客观世界就有什么 D.意识决定物质28.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语言的产生,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因此()
A.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 B.意识的产生离不开语言
C.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29.之所以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因为()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③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0.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庆祝大会在西藏格尔木车站举行。

有报道称青藏铁路是横跨世界屋脊的铁路,是中国奇迹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干劲和科学进取精神。

这说明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意境不是意和境的简单相加,而是意和境的和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

这表明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能动性
32.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

这句话是说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客观事物要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
C.物质是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4.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








①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④认为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5.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

苏东坡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满地金”。

并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现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37.下列关于真理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即可以有几种真理
D.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8.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 2500位天文学代表对四个关于确定太阳系行星身份的草案进行投票表决后决定,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被划为“矮行星”。

这意味着,太阳系将只有八个行星。

材料表明()A.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C.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9.“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40.下列关于静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B.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C.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三、简答题
4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试用所学知识对观点加以评析。

4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用真理作指导,实践就能成功”这一观点的认识。

43.2006年1月6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学习昆山经验报告会。

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昆山是在“两个率先“的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通过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实现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走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昆山之路。

我要学习昆山经验,学习昆山精神(艰苦创业,善于创新,争先创优)。

从哲学上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昆山精神?
44.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四、论述题
45.半个世纪以来,与吴仁宝同时代的不少“红人”,或者被人们淡忘了,或者倒下了,或者销声匿迹了。

而他,今天仍然挺立在田头车间,活跃在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轰轰烈烈的实践中。

吴仁宝经过大风大浪,记者问他为何“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吴仁宝回答:实事求是喽!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东说东倒,西说西倒。

所以,满身实事求是“细胞”的吴仁宝,最痛恨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

吴仁宝根据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将1800亩地给几个种田能手承包,全力发展集体经济,到2005年,总产值已达300亿,每户资产多的1000万,少的100万。

吴仁宝深知,在苏南农村,种田只能“落个肚子圆”,从1963年开始,华西就办工业,吴仁宝说:还是搞工业好!这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结合材料回答:
(1)什么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有何重大意义?
(2)在实践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五、综合探究题
46.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民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

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武装自己;但也有个别的中学生在网上看暴力、色情、迷信等消极腐朽文化或沉湎于游戏之中。

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三政史班专门召开了“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信息”主题班会。

(1)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2)针对本班同学利用网络信息的状况,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的意识客观存在共同本质
2.根本属性存在方式承担者
3.无条件永恒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4.本质的必然的稳定客观普遍
5.物质世界人脑客观存在物质意识
6.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7.客观世界物质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8.动力认识的真理性基础
9.客观性反复无限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单项选择题
11.C 12.B13.B14.D15.D16.B17.D18.B19.D20.C
21.A22.A23.B24.D25.B26.C27.B28.C29.C30.B
31.A32.A33.C34.B 35.B36.C37.C38.C 39.A40.D
三、简答题
4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毕尔生的观点虽然承认了运动,但认为是在概念中运动,把运动的主体认为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

42.(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可见观点有正确之处。

(2)但是,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又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以,如果不顾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照搬照抄真理,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误,导致实践的失败,可见观点又是错误的。

(3)总之,观点片面。

以真理作指导,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3.(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昆山精神是正确的意识,对我省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昆山精神是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加快我们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进程。

44.(1)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论述题
45.(1)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这是我们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吴仁宝和华西村之所以几十年红旗不倒,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从实践上证明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吴仁宝和华西村正是在实践中做到了这些,才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取得了重大成果。

五、综合探究题
46.(1)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网络知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这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

要把消极腐朽文化和各种信息垃圾拒绝在“视窗”之外。

(2)课题:中学生上网现象透视。

研究目的:中学生要正确利用网络知识。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去网吧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或辩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