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短暂的隋朝》素材旧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素材
隋文帝改革
隋文帝即位后,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在朝廷废除了北周模仿《周礼》所建立的六官制。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这种制度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重臣专权篡位,以利于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在地方,采纳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把齐、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废去郡一级机构,裁减了冗员,节省了国家开支,加强了统治机构。

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又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这些措施,使无地的农民多少得到一定的土地,对土地兼并起到一些限制作用,从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减少农民赋役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从当时的形势看,加强中央集权十分必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隋在政治上的改革,表现在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这种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政治制度,建立在南北朝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这些改革为隋灭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宇文恺
宇文恺(555-612),隋朝著名建筑家,鲜卑人。

出生于北朝豪门。

隋文帝曾大肆诛杀北周宗室宇文氏,以清除北周残余势力。

宇文恺才华出众,深得隋文帝赏识,因而幸免。

宇文恺虽出身将门却不好弓马,而喜好读书,擅长工艺。

580年,宇文恺被任命为上开府、匠师中大夫。

可见当时年轻的宇文恺已经在建筑和工程管理方面崭露锋芒。

582年,隋朝兴建大兴城,以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他完成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

583年,就完成了大兴城的兴建,前后仅用了九个月时间。

隋炀帝继位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河北、山东以及江淮地区的控制,决定营建东京洛阳。

营建东京成为宇文恺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另一个重大成就。

历经十个月,这座在短时间内经周密规划、设计、建造的大型城市竣工。

宇文恺因此被升为工部尚书。

另外,宇文恺的《明堂图议》一文,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建筑学、考古学文献,其中利用比例关
系绘制建筑图和制作立体建筑模型的方法,在我国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宇文恺的一生,主持过许多大型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

广设仓库
隋朝为了转运和储藏大量粟帛,以及储粮备灾,设置了许多仓库。

开皇三年(583),由于京城长安仓库空虚,为了从经济上充实长安,隋文帝命人从河东和中原一带向长安运米,设置仓库。

为了便于粮食的运输,隋文帝还利用渭水开广通渠三百余里。

隋炀帝时仓库数量之多,储藏量之大,令人惊叹。

据史料载:“街西有子罗仓,仓有盐二十万石;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窖别受八千石。

”“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

”粟帛储藏之多,前所未有。

修筑驰道
隋朝疆域广大,要加强统治,就必须修筑四通八达的道路,使政令不致阻塞,各地联系得以加强。

因此隋统治者重视交通建设,更注重陆路的修筑和治理。

隋炀帝时兴修了几条陆路,其中有由东都洛阳经太行山达于并州(在今山西太原)的驰道,有由榆林(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北境东达于蓟(在今北京)的御道等。

隋时交通道路多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

全国其他地区,地方州县为一方交通道路的中心。

发达的交通,巩固了隋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隋政府还重视道路的维护,设置机构,因时治理,使之畅通无阻。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特别沉重,他们首先点燃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

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因兵役繁重,领导附近农民在长白山起义。

他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暗示他已知隋朝必亡),作《无向辽东浪死(白白送死的意思)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资治通鉴》)。

歌词是: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矟(shuo,矛)侵天半,轮(lun)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冲杀),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这比起到辽东为攻打高丽送死,就算牺牲,也不觉悲伤)。

这首歌粗犷豪壮,号召农民起来反抗隋朝暴政。

山东农民纷纷参加工薄领导的起义军。

613年,起义军渡过黄河,北上与孙宣雅、郝孝德等起义军会合,共十多万人。

接着南下围攻章丘(今山东章丘),被隋将张须陀击败。

受挫后的余部,大多加入河北起义军。

严酷的刑法
隋文帝末年,刑法已很残酷。

隋炀帝统治时,刑法进一步苛暴。

对被压迫阶级聚众造反,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和政变,都要以天下第一大罪——“谋反”来定刑。

规定凡是起来反抗的,“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

又规定反抗者籍没其家。

到贵族杨玄感起兵后,又制定诛九族之法:“其尤重者,行裂、枭首之刑,或磔而射之。

”甚至那些“即虽谋反,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斩;父子、母女、妻妾并流三千里”。

镇压手段极为残酷。

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611年,翟让在瓦岗(在今河南滑县)聚众起义。

贵族出身的李密也投奔瓦岗军。

瓦岗军势力发展的重要一步是夺取荥阳。

荥阳是中原战略要地,它的西面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

占领荥阳,不仅能取得洛口仓的大量粮食,而且可逼近东京洛阳。

起义军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消灭了隋在中原的主力军,杀死隋大将张须陀,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随后瓦岗军占领洛口仓,不仅赈济了广大饥民,而且壮大了起义队伍。

后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鼎盛。

起义军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揭露其十大罪行,明确表示要推翻隋的统治,瓦岗军已从根本上动摇了隋朝统治。

然而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起义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了,李密杀害了翟让。

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618年九月,瓦岗军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