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地区生猪伪狂犬病防控要点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猪伪狂犬病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畜牧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综述了猪伪狂犬病流行特点、发展趋势、临床症状、疾病诊断和无锡地区综合防控的措施。
关键词:伪狂犬病;防控;免疫
猪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主要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的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当前在我国各地养殖场中发生较多,对我国畜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针对猪伪狂犬病流行特点、发展趋势、临床症状进行阐述,以无锡地区进行防控的体会进行报道,让大家了解和提高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进而做好生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工作。
1 流行特点与发展趋势
1.1 发病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多发,常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1.2 传染源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带毒时间较长,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成为污染猪场消除本病的主要原因。
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Ⅰ型[1],本病毒在发病初期存在于病猪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和分泌物中,后期存在于脑和脊髓中。
病毒能在猪的细胞上生长繁殖,并能产生核内包涵体,具有终身潜伏感染、带毒和散毒的危害性。
本病一旦感染可终生带毒,不易清除,《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将该病列为优先防治的二类动物疫病。
1.3 传播途径
病毒可经口鼻等接触、皮肤伤口、配种及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在猪群中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1.4 易感动物
本病毒的宿主范围很广,猪、牛、羊、犬、猫等易感,老鼠也可能感染。
不同年龄的猪对本病均易感,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几乎达100%,随日龄增长,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断奶后的仔猪多不发病,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1.5 流行情况
我国伪狂犬病的流行范围也很广,于1947年在上海首先报道猫发生伪狂犬病以来[2],很多地方先后出现家畜伪狂犬病病例,其中尤以猪发病最多,在不少地区暴发流行,有逐渐扩散和蔓延趋势,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规模化养猪场的危害更为严重,极大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无锡存栏生猪大约47万头,母猪大约3.7万头,在无锡地区的养猪场也有不同程度感染。
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发病均以死亡告终,但多呈散发形式或地方疫源性疾病。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通常3~6d,最长可达10d。
猪的临床表现随着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哺乳和离乳仔猪症状明显,病死率高,主要是神经症状,病程急剧。
以10~20日龄的仔猪死亡率最高,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1℃,精神不振、厌食,间或有呕吐和腹泻,1~2d后可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全身发抖、后退、转圈或倒地抽搐,后期卧地不起,四肢麻痹,头向后仰,伴有癫痫样发作及昏睡,迅速死亡。
多数病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后1~2d内死亡,病死率达90%以上。
3月龄以上育肥猪感染后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类似流感,多在3~4d恢复,偶见病猪呕吐、便秘。
少数病例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倒地后肢痉挛,呈间隙发作,最终死亡。
妊娠母猪感染后,出现短暂的发热和绝食,随后出现流产或产木乃伊胎、死胎或无活力的胎儿,弱胎于产后2~3d内死亡,且生产后患无乳症。
种公猪感染后食欲减退,受精率下降,也见有睾丸炎。
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仅表现增重减轻等,易于恢复。
发热、精神沉郁,也见有咳嗽、呕吐,一般4~8d内完全恢复。
3 疾病诊断
3.1 病例剖检
病理组织学呈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病理变化主要见于鼻腔、喉头、咽部发生纤维素坏死炎症,并有纤维素假膜覆盖,剖检见扁桃体、肝脏和脾脏有散在灰白色坏死点。
生前有明显神经症状的病猪,死后剖检可见到脑膜充血、出血及脑脊髓液增多。
胃粘膜充血、水肿、出血。
母猪子宫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3.2 动物接种试验
取脑、脾混合研磨,加生理盐水制成1:5~10悬浮液(每毫升悬浮液中加入青霉素100~200单位,链霉素100~200µg)[3],于4℃冰箱中放置4h,待自然沉淀后,取上层液给家兔皮下注射1~2ml,一般接种后2~3d注射局部出现奇痒,局部脱毛、破损、出血,并最终死亡,可确诊。
3.3 实验室诊断
将脑组织压片作荧光抗体检查,可于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及核内见到荧光。
也可采取病猪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多聚酶链反应(PCR)等。
4 防控要点
4.1 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性体系
做好猪只、人员、栏舍、车辆、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建立健康的种群,加强兽医管理,改善猪只生长环境,保证营养充足。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充足饮水、提供充足营养、保持圈舍合适饲养密度、控制圈舍温湿度、防止有害物质侵入、防鼠、灭蝇等。
每日清扫粪便,并对粪便堆积发酵,定期对圈舍、用具进行消毒,加强人员和进出车辆的消毒工作。
4.2 强化猪伪狂犬病检疫隔离制度
不同类型的猪场根据不同类型的猪,定期按比例抽血检测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
引种必须经过隔离检疫。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杜绝隐性感染猪带入病毒传播。
不同日龄的猪不要放在
无锡地区生猪伪狂犬病防控要点和体会
杨芝芬1 孙志明2 范 锋1 毛爱民1 冯嘉林1
(1.无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无锡 214021;
2.无锡市动物园管理处,江苏无锡 214021)
资助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生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的
推广应用”,合同编号:SXGC[2015]024。
89
一起饲养。
在引进种猪时从无本病的猪场引进,并进行30d的严格隔离检疫,检查证实无病才能合群。
带毒老鼠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消灭老鼠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4.3 规范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制度
当猪伪狂犬病阳性率高于10%时,实行密集免疫策略;当猪伪狂犬病阳性率少于10%时,实行检疫淘汰策略。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发生本病做好综合性防疫措施,用疫苗免疫是防治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起先我国养猪场以猪伪狂犬灭活苗作为常规免疫程序,有效防止或减少了因猪伪狂犬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但由于缺乏权威机构对疫苗效力的评估和推荐,加之免疫程序设置不合理,多数猪场猪群中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阳性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导致猪场的生产水平下降和猪群健康状况的恶化。
免疫接种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4.4 无锡地区猪伪狂犬病推荐免疫程序
稳定猪场,仔猪0~3日龄1头份滴鼻,35日龄1头份肌注,70日龄1头份肌注;后备母猪,配种前8周1次1头份肌注,配种前4周加强免疫1头份肌注;种猪,一年普免4次1头份肌注。
受疫情威胁或已发病猪场,种猪紧急普免伪狂犬活疫苗2头份,产前30d免疫Ea株灭活疫苗;新生仔猪0~3日龄,改滴鼻为肌注伪狂犬活疫苗1头份;发病早期猪群全窝肌注1头份。
4.5 落实各项生产管理制度,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科学用药,减少猪群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降低并发症。
4.6 为了彻底扑灭本病需要根除净化
世界上主要的养猪国家都已开始实施对猪伪狂犬病的控制和净化,首先英国和丹麦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采取淘汰的方法来净化猪伪狂犬病,并取得成功[4]。
其后美国、德国、荷兰采取免疫接种方法来净化猪伪狂犬病,均取得较好效果。
定期对猪群进行血清中和试验,检出的阳性猪要进行隔离、淘汰,死亡个体及组织、废弃物妥善安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无锡地区针对猪伪狂犬病净化总体策略是按照“检测→淘汰/分群→免疫→检测→淘汰-净化”的程序,采取对野毒感染猪群进行淘汰,对假定阴性猪群实施高密度免疫,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费恩阁.动物传染病[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87-190.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传染病[M].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9:176-179.
[3] 朱维正.新编兽医手册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296-298.
[4] 于桂阳,黄武光,黄杰河.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
[J].畜禽业——南方养猪,2007,11(223):20-23.
证添加入食槽的均被采食。
保证充足的饮水。
对食欲差的仔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食量。
2.4 加强仔猪管理
研究表明仔猪饲养有三个腹泻易发期,即产后1~7d、14~21d、断奶后7d,所以要做好断奶仔猪预防腹泻工作必须做好断奶前的工作。
仔猪出生时保温箱应达30~32℃,7日后每周可降3℃直至到21~23℃。
保证湿度适宜,最佳范围在60~75%。
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尽量吃初乳,对于体质羸弱仔猪要进行人工辅助。
7日龄后开始逐渐诱食,2~3周龄开始补饲,1月龄日采食量达到正常即可。
在断奶后1~2d应限饲,保持少量多次并保证充足饮水。
及时清除粪污和保持圈舍内空气新鲜。
做好定期消毒工作。
仔猪刚断奶,免疫力低下且机能未完善,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同时如果猪舍未严格消毒且潮湿,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可能诱发腹泻。
圈舍在猪进入饲养前一周应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墙面、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
圈舍在饲养期间,可选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进行带猪消毒。
2.5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为了避免腹泻发生,可根据各猪场实际需要进行免疫接种。
有关的疫苗有: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或K88-K99-987P 三价灭活苗、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
有条件的可以在怀孕母猪产前接种疫苗,养殖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疫苗对仔猪免疫接种。
母猪哺乳期,在饲料、饮水中加入抗菌类药物、多维素、黄芪多糖等进行预防。
2.6 早发现早治疗
发生腹泻应停食或少食,但要保证足够的饮水,可在饮水中加入补液盐。
饲喂时也应选取易消化的饲料,禁止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饲料,以促进病猪胃肠道尽快恢复正常。
2.6.1 断奶仔猪腹泻较轻者
庆大霉素1~1.5万单位/kg,肌注,每天2次;或喹诺酮类3~5mg/kg,肌注或静注;也可选用后海、后三里、尾根等穴位注射。
2.6.2 腹泻较为严重者
5%葡萄糖生盐水200~300ml,5%碳酸氢钠30-50ml,维生素C0.2~0.5g、维生素B1 0.03~0.05g,混合后静注或腹腔注射;或者每公斤饮水中添加补液盐30g,让仔猪自由饮水至症状消失。
在腹泻初期,不建议立即止泻,止泻不利于体内的毒素排出,应先补液,防止酸中毒及过度脱水造成死亡。
后期止泻可选用次硝酸铋、鞣酸蛋白或活性炭。
2.6.3 中药方剂防治
预防可选用白头翁散,在饲料中添加可提高仔猪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
治疗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白头翁散加减放、止痢散、乌梅散加减方等,同时也可配合针灸等方法。
3 小结
综上所述,断奶仔猪腹泻受其自身生理特点、病原、饲料及营养、应激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因此在防治本病时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虽然仔猪腹泻的原因众多,但均与最初的饲养管理及圈舍卫生条件有关。
因此在防治断奶仔猪腹泻时,做好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圈舍卫生才是重中之重。
养殖户在饲养管理时应放弃旧模式、旧观念、旧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模式,向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原则的集约型科学养殖转变。
加强对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加强消毒灭源工作,坚持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营养供给,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减少因腹泻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杨映梅.浅谈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畜禽种
业,2015,(4):82-83.
(上接第88页)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