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9《记念刘和珍君》课件.随堂检测及答案(打包)人教必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刘和珍君》检测
(一)基础知识
1.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组是[ ]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________。
我已经出离________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________;以我的最大________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了我的________。
A.悲愤愤恨悲痛哀痛痛苦
B.悲哀愤恨悲凉痛苦苦痛
C.悲哀愤怒悲凉哀痛苦痛
D.悲愤愤怒悲痛痛苦痛苦
2.全是多音字的一组是[ ]
A.难菲当创仆恶亲
B.行弹寥痕血闲惮
C.概慨阿驶稍背泣
D.攒亲弹竟强锋温
3.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
()
B.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
()
C.到处都是帮凶。
()
D.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
()
4.给下列空缺处填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①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②得到噩耗,说卫队③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④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⑤我对于这些传说,⑥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⑦我还不料,⑧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⑨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⑩何至于无端在政府门前喋血呢?
5.完全符合原文的一句是[ ]
A.真的猛士,敢于正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B.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得以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C.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D.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6.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7.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 ]
A.批评庸人,表在对庸人的不满。
B.给烈士亲属以安慰。
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表达了作者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
8.“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各项是[ ]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1.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这个“缘由”是指(多项)[ ] 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
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
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
D.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
E.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
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其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多项)[ ]
A.“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
B.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
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
D.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
4.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
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 ]
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5.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B.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生命
巴金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
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
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
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
在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
到处都充满着生命。
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地颤动了。
然而这封信使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
我的心渐渐地忧郁起来。
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
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我应该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罢。
①那么为什么我会叫人生出跟我去死的念头呢?②难道我就不曾给谁展示过生命的美丽么?③为什么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我会读到这样的信呢?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我想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
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
同时另一种思想慢慢地在我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甚至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能够做什么呢?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大道,我就是生命。
”能够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
“我要给你们以晨星!”能够说这样话的人也是有福的了。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一九三四年七月在北平
1.根据文意对标题“生命”的正确理解是()。
A.批评“不认识的朋友”对生命的轻视。
B.赞美生命的可贵。
C.作品使人轻生,作者对此感到后悔。
D.赞美生命,揭露黑暗的社会使普通人的生命难以维持。
2.“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
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似乎看见了什么景象?
3.第3自然段红字部分有无反问句?如果有,是哪个?
4.对“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
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
”的正确理解应是()。
A.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最终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毫不相干。
B.丑恶的现实生活将我美好的愿望摧残了,所以生活只能以它悲惨的真实面目出现在作品中。
C.丑恶的现实生活摧毁了我的美好的愿望,所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是虚假的。
D.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了,所以我只能写一些看了令人想去自杀的作品。
5.文中朋友家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A.反衬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B.表现了朋友家环境的优越
C.表现作者喜爱这种环境
D.在极力渲染社会的黑暗
6.根据巴金的创作道路,理解全文的最后一句话。
选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A.为自己不能向别人许愿而惭愧。
B.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可以向别人许愿的人的决心。
C.作者的确不知自己何时能成为一个向别人许愿的人。
D.作者不会许愿,但他以自己的作品,揭露社会,使人们认清它的黑暗、腐朽,从而起来推翻它。
参考答案
(一)1.C2.A3.A.长歌当哭B.出离愤怒C.广有羽冀D.殒身不恤4.B5.D6.D 7.C 8.A、B、D
(二)1.D 2.B、C、E 3.B、D 4.A 5.B
(三)1.D 2.现实生活的悲惨使“眼前生命的繁荣”变得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
悲惨的现实生活。
3.有② 4.B 5.A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