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高考高考化学三轮:专题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频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
考法一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2012课标全国,27节选]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Cl2(g)+CO(g)ΔH=
+108 kJ·mol-1。
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图所示(第10~14 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1)比较产物CO在2~3 min、5~6 min和12~13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 min和15~16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v(5~6)______(填“<”“>”或“=”)v(15~16),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v(5~6)>v(2~3)=v(12~13)
(2)>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解析】(1)平均反应速率v=Δc/Δt,而瞬时速率是指某时刻的反应速率。
这里比较的是平均速率,因2~3 min、12~13 min的浓度变化Δc为0,故平均反应速率为0;5~6 min 时浓度变化Δc不等于0,故其平均速率最大,则有v(5~6)>v(2~3)=v(12~13)。
(2)由图像可知,反应在4 min时升高温度,第7 min时达到平衡,第10 min时移走CO,平衡正向移动,12 min时达到平衡,在第14 min时扩大反应容器体积,平衡正向移动,16 min 时反应达到平衡,故在5~6 min和15~16 min时反应温度相同,而5~6 min 时反应物COCl2的浓度大于15~16 min时的浓度,故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5~6 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大于15~16 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
考法二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2014课标全国Ⅱ,26(1)改编]在容积为1.0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在0~60 s 时间段,N2O4的浓度由0.100 mol·L-1变为
0.040 mol·L-1,反应速率v(N2O4)为____________mol·L-1·s-1。
【答案】0.001 0
【解析】在0~60 s时间段,N2O4的浓度由0.100 mol·L-1变为0.040 mol·L-1,则有Δt =60 s,Δc(N2O4)=0.100 mol·L-1-0.040 mol·L-1=0.060 mol·L-1,则该时间段内平均反应速率为v(N2O4)=Δc(N2O4)/Δt=(0.060 mol·L-1)/60 s=0.001 0 mol·L-1·s-1。
高频考点二化学平衡
考法一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及分析
3.[2014课标全国Ⅰ,28节选]如图为气相直接水合法中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其中n H2O∶n C2H4=1∶1)。
[注: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为C2H4(g)+H2O(g)===C2H5OH(g)]
(1)图中压强(p1、p2、p3、p4)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相直接水合法常采用的工艺条件为:磷酸/硅藻土为催化剂,反应温度290 ℃、压强6.9 MPa,n H2O∶n C2H4=0.6∶1。
乙烯的转化率为5%,若要进一步提高乙烯转化率,除了可以适当改变反应温度和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p1<p2<p3<p4反应分子数减少,相同温度下,压强增大乙烯转化率提高
(2)将产物乙醇液化移去增加n H2O∶n C2H4比
【解析】(1)增大压强,平衡将正向移动,能提高C2H4的转化率,故利用图像可知压强的大小顺序为p1<p2<p3<p4。
(2)为了使平衡正向移动,还可以将乙醇液化及时分离,或采取增大n H2O∶n C2H4之比等措施。
4.[2014课标全国Ⅱ,26节选]在容积为1.0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1)100 ℃时达平衡后,v=0.001 0 mol·L-1·s-1,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 0 mol·L-1·s-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 s又达到平衡。
T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100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
平衡向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于反应正方向吸热,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故温度升高
(2)逆反应对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1)由于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降低,平衡正向移动,正向为吸热反应,所以应该是温度升高,即T>100 ℃。
(2)温度为T时,反应达到平衡,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即增大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考法二考查化学平衡图像及分析
5.[2013课标全国Ⅰ,28(4)]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Zn-Al-O和Al2O3)、压强为5.0 MPa 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图所示。
其中CO 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2CO(g)+4H 2(g)===CH 3OCH 3(g)+H 2O(g) ΔH =-204.7 kJ·mol -1]
【答案】 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解析】 利用平衡移动原理知,正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CO 的转化率降低。
高频考点三 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
考法一 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及计算
6.(1)[2015课标全国Ⅱ,27(2)节选]反应①[CO(g)+2H 2(g) CH 3OH(g) ΔH 1]的化学平衡常数K 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课标全国Ⅱ,26(2)节选]在容积为1.00 L 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 2O 4,发生反应N 2O 4(g)2NO 2(g)。
100 ℃时达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 ,c (N 2O 4)以0.002 0 mol·L -1·s -
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 s 又达到平衡。
列式计算温度T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K =c (CH 3OH )c (CO )·c 2(H 2)⎣
⎢⎡⎦⎥⎤或K p =p (CH 3OH )p (CO )·p 2(H 2) (2)平衡时,c (NO 2)=0.120 mol·L -1+0.002 0 mol·L -1·s -1×10 s×2=0.160 mol·L -
1,c (N 2O 4)=0.040 mol·L -1-0.002 0 mol·L -1·s -1×10 s =0.020 mol·L -1
,K 2=(0.160 mol·L -1)2
0.020 mol·L -1=1.28 mol·L -
1 【解析】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①的K =c (CH 3OH )c (CO )·c 2(H 2)。
(2)根据题意知,再次达到平衡后N 2O 4的浓度减小,Δc =v ·Δt =0.002 0 mol·L·s -1×10 s
=0.020 mol·L -1,则NO 2的浓度增加0.040 mol·L -1,即达到新平衡时N 2O 4的浓度为0.020
mol·L -1,NO 2的浓度为0.160 mol·L -1
,据K =c 2(NO 2)c (N 2O 4)可计算出平衡常数K 2。
7.[2016河南豫南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14]温度为T 时,向V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 和B ,发生反应:A(g)+B(g)C(s)+x D(g) ΔH >0,容器中A 、B 、D 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在前10 min 的平均反应速率v(B)=0.15 mol·(L·min)-1
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c2(D)
c(A)·c(B)
C.若平衡时保持温度不变,压缩容器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反应至15 min 时,改变的反应条件是降低温度
【答案】C
【解析】A项,由图像可知,反应在前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B)=(2.5-1.0)mol·L-1
10 min=0.15 mol·L
-1·min-1,正确;B项,由图像可知,0~10 min时,Δc(B)=(2.5-1.0)mol·L-1=1.5 mol·L-1,Δc(D)=3.0 mol·L-1,则Δc(B)∶Δc(D)=1.5 mol·L-1∶3.0 mol·L-1=1∶x,则x=2,由于C的状态是固态,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c2(D)
c(A)·c(B)
,正确;C项,x=2,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故若平衡时保持温度不变,压缩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不发生移动,错误;D项,反应到15 min时,改变条件瞬间,反应混合物的浓度不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改变的条件应是降低温度,正确。
考法二考查平衡转化率的分析及计算
8.[2013课标全国Ⅱ,28]在1.0 L密闭容器中放入0.10 mol A(g),在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
A(g)B(g)+C(g)ΔH=+85.1 kJ·mol-1
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下表:
(1)欲提高A的平衡转化率,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计算反应物A的转化率α(A)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列式并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总和反应物A的物质的量n(A),n总=________mol,n(A)=________mol。
②下表为反应物A浓度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计算:a=________。
分析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c (A)变化与时间间隔(Δt )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规律推出反应在12 h 时反应物的浓度c (A)为________mol·L -1。
【答案】 (1)升高温度、降低压强
(2)(p p 0
-1)×100% 94.1% A(g)
B(g) + C(g) 始/(mol·L -1) 0.10 0 0
平/(mol·L -1) 0.10×(1-94.1%)0.10×94.1%0.10×94.1%
K =(0.094 1 mol·L -1)2
0.005 9 mol·L
-1=1.5 mol·L -1 (3)①0.10×p p 0 0.10×(2-p p 0
) ②0.051 达到平衡前每间隔4 h ,c (A)减少约一半 0.013
【解析】 (1)因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吸热反应,故采取升温、降压均可使反应正向移动,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2)在同体积的容器中,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故A 的转化率的表达式为:p -p 0p 0×100%=(p p 0
-1)×100%;25 h 时反应已达平衡,则将表中数据代入表达式可知平衡时A 的转化率α(A)=⎝⎛⎭⎫9.534.91-1×100%=94.1%;依据“三段式”列式进行求解:
A(g)
B(g) + C(g) 始/(mol·L -1) 0.10 0 0
转/(mol·L -1) 0.094 1 0.094 1 0.094 1
平/(mol·L -1) 0.10-0.094 1 0.094 1 0.094 1
K =(0.094 1 mol·L -
1)2
0.005 9 mol·L -1=1.5 mol·L -1。
(3)①依据p p 0=n 总0.10 mol 可得n 总=p p 0
×0.10 mol ;n (A)=n (A)起始-n (A)转化=0.10 mol×[1-α(A)]=0.10 mol×[1-(p p 0-1)]=0.10 mol×(2-p p 0
);②n (A)=0.10 mol×⎝⎛⎭⎫2-p p 0=0.10 mol×⎝⎛⎭⎫2-7.314.91=0.051 mol ,体积为1 L ,a =0.051 mol·L -1;4 h 时浓度大约变为0 h 时的12
,8 h 时浓度又变为4 h 时的12,从8~16 h 经过8 h 浓度变为8 h 时的14
,所以每间隔4 h 浓度均降低为原来的12
,由此得出c (A)变化与时间间隔(Δt )的规律为:达到平衡前每间隔4 h ,c (A)减少约一半;利用该规律很容易知道在12 h 时浓度约为8 h 时的一半或16 h 时的2倍,即
约为0.013 mol·L -1。
9.[2016陕西西安中学高三三模,9]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H2(g)+I2(g) 2HI(g)ΔH <0,现有三个相同的 1 L 恒容绝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密闭容器Ⅰ、Ⅱ、Ⅲ,在Ⅰ中充入1 mol H2和1 mol I2(g),在Ⅱ中充入2 mol HI(g),在Ⅲ中充入2 mol H2和2 mol I2(g),700 ℃条件下开始反应。
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Ⅰ、Ⅱ中正反应速率相同
B.容器Ⅰ中的气体颜色比容器Ⅱ中的气体颜色深
C.容器Ⅰ、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D.容器Ⅰ中H2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HI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
【答案】B
【解析】A项,容器Ⅰ中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容器Ⅱ中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故二者在反应过程中的温度不同,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也不相同,正反应速率也不相同,错误;B项,容器Ⅰ中的温度较高,容器Ⅱ中的温度较低,容器Ⅰ→容器Ⅱ,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平衡向生成HI 气体的方向移动,I2(g)的浓度降低,颜色变浅,即容器Ⅰ中的气体颜色比容器Ⅱ中的气体颜色深,正确;C项,比较容器Ⅰ、Ⅲ中反应,Ⅲ中生成的HI(g)较多,反应放出的热量较多,温度较高,而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较高,不利于HI(g)的生成,说明平衡常数较小,错误;D项,如果温度相同,容器Ⅰ中H2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HI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因为容器绝热,容器Ⅱ中所到达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在容器Ⅰ的基础上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HI的方向移动,HI的转化率比两容器相同温度时容器Ⅱ中HI的转化率低,所以容器Ⅰ中H2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HI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