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8-28作者简介:秦
(1965-),女,河南太康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

第22卷第1期2006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 AC HERS COLLEGE Vol.22 No.1Feb. 2006
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 要:罗杰斯作为一个心理学实践家,
自我及自我概念理论在他的心理学中非常重要,以至于
他的理论经常被称为一种 自我理论 。

关键词:罗杰斯;自我概念;自我实现;积极尊重中图分类号:G40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6)01-0166-03
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人文主义者,他相信人类是性本善的,主张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

他对人性积极方面的乐观和看重,造就了他的声誉。

罗杰斯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中坚持以人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潜能为理论依据,强调发挥和实现这些潜能的重大意义,指出个人作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动作用,提出了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等一般领域。

一、自我概念及自我和谐1 自我及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是罗杰斯心理学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

在∀卡尔!罗杰斯文选#中,罗杰斯说:一个人看待他自己的方式是预测将发生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伴随现实的自我概念,还有一种对外界现实和该个体认为他所处境况的真实的感知。

这个自我是个体经验的某些方面的自然
衍生物。

[1](P 86-87)
新生的婴儿是一个有机组织,其内在体验是
一个相对无差别的、构成其现实的感觉及领悟的总和。

随着实现倾向把婴儿推向感知潜能的维持及发展时,与其他重要人物的交互作用出现。

当这种情形出现时,婴儿的部分生理体验变成了 自我 或 自我概念 。

某些感觉和领悟变得可区分了,如 I 、 me 、 myself 或者与之相关的概念。

这就是自我经验(self experience)。

在罗杰斯看来,刚出生的婴儿,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是不知道自己是惟一的独立实体的。

当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影响他们时,每个孩子才不断意识到有一种 他 的东西。

孩子开始说 我想要∃ , 我想∃ , 把那个东西给我 , 这是我的 ,以及 让我来做 ,这些自我意识刚开始时趋向于多变,而且孩子有时感到 快乐 ,有时感到 不安全 ,有时 好斗 ,等等。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能力感知他们的全部体验,但是这样做要求开放和对体验的敏感性,它可能会被重要人物(如童年时代的父母或成年时代的好友)所鼓励或不鼓励。

如果这些重要人物一直在接受一个人的所有内在体验,那么此人的自我概念很可能非常丰富。

按罗杰斯的观点,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我概念包括具有 我 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是个体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相关的意义,它是个体看成 我 的那部分现象场。

在罗杰斯看来,人格不健全的人,其自我概念与经验是不一致的,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他们的评价系统不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许,投射别人的态度。

因为罗杰斯相信人自身内部存在一股巨大的理解自己并改变其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潜能,只要提供适宜的气氛,这些潜能就能开发出来。

2 自我和谐
和谐是一种调和或协调的状态,不和谐是一种矛盾或不协调状态。

自我和谐(self congruence)是指个体自我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的心理现象。

按照罗杰斯的说法,自我不和谐的情况有二:其一是在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两者不一致时;其二是在有条件积极尊重下所得评价性经验,与自己的直接性经验不一致时,也会形成自我不和谐的情形。

在罗杰斯看来,自我从自然的有机体验过程中分离,是人体中一种基本的分离。

这种基本的分离开始于有条件积极尊重被体验到时。

当重要人物的爱、情感或接受被有条件地提供时,自我尊重的需要引起个体产生价值条件。

个体由于价值条件形成一种淘汰式的自我概念,某些自我体验被接受了,而其他的被拒绝、否认或扭曲。

也就是说,一些有机体验不再被允许作为自我体验进入意识,或者它们仅被允许以某种误示的形式进入意识。

结果,在人的自我与其有机体验之间,有一个断层、不一致存在着。

当自我概念变得不一致时,连带地在自我实现倾向和更基本的实现倾向之间也有不一致。

理想的情况是,对成长中
的个体,尽量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使他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其自我和谐的自我概念,从而奠立其自我实现的人格基础。

罗杰斯把自我概念看作一种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意识的经验模型并把他置于理论体系的中心位置,坚持进行测量和实证研究,这是他不同于其他人格心理学家的突出之点。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对自我的评价有关,无论外界的条件如何,人当然最关心自身的发展。

我们认为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科学是应当重视对人的自我概念研究的。

在这一点上,罗杰斯对我们不无借鉴之处。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罗杰斯关于自我概念的形成,从实践上看是产生于他与患者长期接触的心理治疗过程;从理论上来说,特别是从他论述自我概念时借用的术语和观点来看,则是来源于他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现象学认为,哲学在于研究本质,这就必须由物、现象还原到自我,因为在把所有对人显现出来的形象排除之后,剩下的只有 我自身和关于 我自身的纯粹意识。

所以,没有客观的现象和本质,一切所谓的现象和本质都以自我意识或自我意向为基础。

用罗杰斯的话来说: 对个体而言,知觉场就是现实。

[2](P484)因此,在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指导下,他所关心的只是 自我存在,他所需要的只是 自我每时每刻的体验。

另一方面,罗杰斯把自我看作是和谐一致的概念整体,强调自我与经验的不一致是心理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测验中,他却采用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作为衡量心理不协调的指标。

这样在作为心理不协调的理论重要性而强调的东西与进行科学测量的东西之间就产生了不一致。

即使按照罗杰斯设想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趋于一致,也很难认为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标志。

卡兹(Katy)和齐格勒(Ziegler)研究发现,自我形象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和生理年龄及智力有关。

年龄越大,越聪明的孩子,差距也越大。

他们将此结果解释为自我评价的降低和理想自我的提高,这是由于个人随年龄的成熟而显示出更大的内疚与认知分化的能力。

因此,他们对罗杰斯将这种不一致作为衡量心理不协调的指标表示怀疑。

普汶(Pervin)也指出了罗杰斯理论中关于自我概念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他说: 我们不知道这些测验的题目是否包含了与自我有关的代表性的样本。

由于这种测量是着重在被试能够而且愿意提出诚实的自我报告的程度,那么 被试报告中有多少是他们看作社会赞许的?自我评价的反应受防卫行为的影响有多大?[3](P339)我们认为,上述学者提出的批评和怀疑都是有其中肯之处的。

自我概念贯穿于罗杰斯的整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在治疗实践中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谬误,都与自我概念的涵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自我实现倾向
当自我和自我概念发展时,实现倾向的作用是使生物体的这个新生部分实现,罗杰斯把这个指为自我实现倾向。

罗杰斯认为,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

人类有机组织先天地趋于保持自身,并且努力提高。

在罗杰斯看来,我们生来就是要向着实现茁壮地成长的,我们基本上是积极的、求上进的,并且当条件适合实现时,并非每个人都会做出一模一样的事。

如一个人可能选择被紧密融合到家庭生活以及对孩子的培养上,努力提高他在此背景下的体验,然而另一个人可能会非常投入到增强他的专业能力以及发展有意义的非婚社会关系上。

罗杰斯暗示说,没有必要去设想导致这些不同行为的不同动机,只要断定一种动机%%%实现倾向%%%并且继续研究导致实现出现的条件就足够了,不论这是否涉及特殊行为。

罗杰斯是人文主义者,他相信人类是性善的,并且适应生存。

罗杰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一个 有机体有一种独立的、根本的最主要的动因,这就是实现的倾向。

这种实现倾向为保持、改善有机体的体验和潜能服务,即它催化实现。

有机体成长和辛劳的一个结果是 自我、 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些实现倾向作用于 自我或 自我概念的扩充及实现,这个实现倾向的子系统叫自我实现倾向。

在罗杰斯的思考中,他是整体性的,他倾向于观察整个有机组织以理解并解释行为。

他定义了整个作用的行为个体,而不是试图把每个行为作为独立事件来分析。

他的实现倾向这一概念适用于整体有机组织,这个倾向是能量的惟一中心源,并使整个有机体向维持和改善发展。

它涉及到这些领域,如试图获得空气、水、食物等等,人体器官与功能的区别,使用工具和其他文明器械时提高的效率,通过生育的实现。

如果利于这种成长的条件存在的话,健康的人体组织由于实现的倾向,在其能力许可下,会移向不断的成长。

罗杰斯强调不断演变和完成的可能性。

他认为不利的状况(如有条件的爱)可能约束发展并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一旦有机会(如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和通情理解的接触),多数人可以重建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假定有一个内部的机械装置,如果我们与其和谐,就能为我们做出一生的正确抉择。

这种有机价值过程期望能引导我们做出高明决定和行为。

可是,有什么证据表明这种内部装置确实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也许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把有机体价值过程的操纵与文化价值的影响分离开。

然而,这些专门知识和内心进程能分开吗? 学到的和 天生的的界限在哪里呢?可见,罗杰斯的某些设想是空泛且模糊的。

三、无条件积极尊重
罗杰斯认为,当自我发展时,个体需求被爱与被接受,有一种他人对自己积极尊重的需要。

由于这种需要,孩子生活中的某些人(如父母)就显出巨大的重要性了。

这些有影响的人(如父母)能够通过给予或者不施与爱、接受而极大地影响孩子,他们的影响会胜过有机衡量过程的影响。

换句话说,为了被接受,并获得所需的爱和情感,孩子可能会被迫取悦父母和其他重要的人,还会淡漠他自身的内在体验,这个孩子可能会逐渐变得越来越与自己不和谐而更成为社会影响的产品。

如果这些大人决定什么是对错好坏,那么个体的有机衡量过程这一角色就被篡夺了。

在罗杰斯看来,在生命早期,孩子编入自身的一套价值观一开始就适应外界,而对其他重要人物的价值观的内化,导致了孩子自己有机体的衡量过程疏离。

因为这种他人介入的价值观,大都倾向于僵化和不变,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灵活多变的
167
第1期 秦: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有机衡量过程价值观在早期婴儿期的作用。

罗杰斯指出,孩子生活中有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的涉入,如果不与自己的有机体验、衡量过程结合的话,对社会及个人都是有害的。

与基本有机体验、有机衡量过程推动联系的人,更可能形成焦虑、暴躁等特征,并且对一个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可能性较少。

[4](P132)然而,个体能够保持与有机衡量过程联系,并终生保持平衡和改善自己是有极大可能性的。

这种情况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体验无条件积极尊重。

按罗杰斯的观点,当一个人感到他的所有自我体验(感情、思想、感悟等)都平等地值得其他重要人物的积极尊重时,无条件积极尊重就被收到了。

当另外一个人的全部自我体验都被平等地衡量时,无条件积极尊重就被传达出了。

或者说,无条件价值就被赋予那个个体了。

随着个体在无条件积极尊重的环境中成熟时,他们变得越来越能够对一个完整体验流的原则做出选择、决定;有机衡量过程编入各种因素,及有机体的维持改善,并且自我趋于对行为的社会结果的考虑。

特别是在生命早期,当个体最具可塑性的时候。

如果爱和接受是有条件的,并且仅当 恰当的感情、思想、行为等等被表达时,才能体验到,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将是被约束的、低效的功能。

如果爱和接受是无条件的,并且不涉及特殊的感情、思想和行为而能被体验到,那么,人类本我的最终实现更为可能。

罗杰斯非常重视无条件积极尊重的重要性,提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人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个富有实际意义的主张。

在教学中,他把这些条件推广应用到师生关系上,认为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潜能,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可以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他们的自我实现和学习动机就自然会表现出来。

罗杰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认为创造一种感情交融、气氛适宜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人成长的动机。

这一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无条件积极尊重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绝对的, 完全或根本不的概念,完全体验他人的无条件积极尊重或完全无条件积极尊重他人是极不可能的。

况且无条件积极尊重的实际运用有时显得是很难完成的。

面对任何人的气人的、捣乱的行为,接受他的必要存在并不总是容易的。

[4]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我们被他人无条件接受,也不能确定我们就能自觉实现自我和融入社会。

因此,在肯定罗杰斯重视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指出,罗杰斯把个体不能受到他人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看作心理不协调的原因,因而认为个人只有当不附带任何条件地受到尊重时,他的人格才能正常发展。

而为了促使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社会就必须提供某种实现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人感到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这样个体就能朝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罗杰斯重视的是人性中自然因素的研究,忽视了人的本质更为复杂、更为重要的一面,即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只有从现实生活中,从社会关系的具体分析中去理解人,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

罗杰斯却离开人的社会存在,只从个体出发探索人的本质。

他强调人的价值、尊严、自由、主观选择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都是从自我出发,建立在人性自然潜能的基础上,因而低估了社会关系对人性的复杂影响,错误地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人的潜能的惟一因素,他把在心理治疗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方式,当作改造社会的手段,这种良好的愿望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面前,只能是一种空想。

参考文献:
[1]Evans,R.I.Carl Rogers:T he man and hi s ideas[M].New York:
Dutton.1975.
[2]Rogers.Client%Centered Thera[M].Beston:Houghton mifflin,
1980.
[3]普汶著,郑慧玲(译).人格心理学[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
公司,1975.
[4]Robert D.Nye.(石林等译).三种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0.
Views on Rogers&s Self-theory
QIN Yu
(Shangqiu normal college educational department,Henan shangqiu476000)
Abstract:As a psychologist devoti ng hi mself to the practice of the field,Rogers,some of his views on psychology is regarded as a fresh breeze ,not only pure but also bright and shining.T he two concep ts of Self and the theory of Self-notion are so essential that his theory is often seen as Self-theory.The paper here tries to give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some basic views,practic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his Self theory.
Keywords:Rogers,self notion,self achieve,active respect
168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