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 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轧东卡州北占业市传业学校金塔县第四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北师大
1、.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的生活
3、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的是〔〕。

4、在陆游〔〕,〔〕两句诗中也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林尽水源〞、“仿佛假设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5、文中能说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6、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7、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8、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9、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0、“黄发垂髫〞分别指代〔〕〔〕。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的生活图景
11、阅读选文,说说“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作用。

12、选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寄托了〔〕的一种社会理想。

13、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4、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 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的世外桃源。


“ ____________ 〞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搅,希望过和平的生活。

15、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这样写的用意是〔〕,流露
了作者〔〕的情感。

16、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是〔〕〔 )( ) ( )
17、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 ) ( )三件事。

18、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9、文中〔〕说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不愿离开的
原因是〔〕〔〕〔〕。

20、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他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用意。

21、“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

22、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是○1
〔〕○2〔〕○3〔〕
23、根据本文内容,恰中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3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4、从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1〕____;〔2〕____;〔3〕____;〔4〕____。

25、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6、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梦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2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28、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29、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3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
31、“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32、“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33、这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3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修辞方法,意思是〔〕
35、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36、根据以下提示,写出响应的成语。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者。

成语: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
3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8“诣太守,说如此。

〞此句中的“如此〞包括〔〕内容。

3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着说说渔人是〔〕答复的。

4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缺乏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41、问答题: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假设的“天上的街〞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42、文言文阅读〔15分) 2021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①阡陌○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答复〕
43、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4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5、以下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乃重修楼〔<楼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当余之从师也〔<送马生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那么〕
46、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A 为渔人费了很大周折才到这里而叹惋。

B 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外界有这么大变化而叹惋。

C 为外界的社会的HY、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 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