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一五”西藏的社会经济和民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十一五”西藏的社会经济和民生
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开局之时,盘点“十一五”期间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回顾这极不寻常的5年:有两个指标对西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是西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009年首次突破4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506亿元。

二是农牧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4.2%,比“十五”时期高出4.9个百分点。

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人是3990元,同比增长13%,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基础设施是重头戏
自2006年开始,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写下了许多令人欢欣鼓舞的篇章。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林芝机场、阿里昆莎机场相继顺利通航;巴河雪卡水电站、藏中电网应急电源全部投产发电;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建成;拉萨贡嘎机场助航灯光改造完成,结束了西藏机场无夜航的历史……
总投资为1378亿元的西藏“十一五”规划188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09个项目已经竣工,这些项目覆盖了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有33个;重点支持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
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共65个;加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
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项目共34个;加强环境保护与生
态建设,积极推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项目共23个……
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给西藏人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美丽的家乡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出行方便了,就业的机会多了,融入市场的距离短了。

截至2010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8万公里,比2005年底增加3万多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明显
提高,青藏、川藏两条重要入藏公路基本实现黑色化。

到2010年年底,82%的县通油路,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7.4万千瓦,用电人口覆盖率达到82%,比2005年底提高22%;乡乡通光缆(宽带)、行政村通电话率都将达到100%;新增水库库容1209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2.51万亩,新增草场灌溉0.41万亩。

三大特色产业新发展
农牧业、优势矿产业、旅游业是西藏的三大特色产业,5年中西藏加大了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真正把西藏丰富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农业项目的开发上,“十一五”以来,国家共投入31.4亿元实施西藏农业开发项目,比“十五”时期增长10倍。

5年中西藏共建成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1万亩,新增蔬菜温
棚200多万平方米,新增牲畜暖圈400多万平方米,新增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250余个。

2010年,西藏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91万吨以上。

西藏的工业领域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优势资源,着力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二产占GDP总量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30%,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5100”矿泉水、林芝松茸、拉萨青稞啤酒等大批
特色产品逐步走出高原,打人国内外市场。

青藏铁路开通后,2007年,西藏旅游人数达到400万人次;2009年,旅游人数达到561万人次。

2010年西藏接待
国内外游客达到682万人次,同比增长21.6%;实现旅游总收入69.3亿多元,同比增长32.8%。

社会事业扎实稳进
5年来,西藏公共财政在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投入、扩大就业等项目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西藏
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金超过了23亿元。

“十一五”期间,西藏城镇新增就业10.1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34.2%,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6.25%;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371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加34.9%;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2010年前三季度西藏区累计购买公益性岗位1.57万个,新增就业1.75万人。

西藏七地(市)所在地和74个县(市、区)已建和再建廉租房共10800余套,总建筑面积72.42万平方米。

预计到2010年底,通过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等方式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0800多户、近4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同时,通过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的方式,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35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西藏医疗卫生工作始终坚持将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从2003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以免费为基础的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到2009年底,西藏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329个,参加自筹医疗基金的农牧民占到90%以上。

从1985年起,西藏对农牧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了“三包”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

“三包”经费标准在2009年进行了第八次提高,小学生年均达到1750
元、初中生年均达1850元,受益学生达27万人;边境县乡中小学每名学生每学年最高保障经费达到1950元。

免除了农牧民子女中职教育学费和住宿费,受益学生达2.9万人。

2010年,西藏所有县(市、区)“普九”任务全面完成,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改善民生新实惠
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是西藏“十一五”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从2006年开始,西藏计划用5年时间新建改造22万户民房,使全区80%居住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

“十一五”末,西藏有27.48万户、140万农牧民住进安全适用的房屋,20万户农牧民用上清洁卫生的沼气能源,解决1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与“安居”相对应的则是“乐业”。

百姓是否“乐业”,关键就看钱包鼓不鼓。

“十一五”前四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比“十五”时期高出4.9个百分点。

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90元,同比增长13%,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却真实地记录着种种实惠:仅2010年,西藏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就达69.73亿
元,增长6.8%。

整体推进农村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安排5.27亿元,实施500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新解决农村17.95万人用电和3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最低生活补助年标准提高到130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月补助标准提高到330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达到2165元,比全国人均水平高845元。

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
“十一五”以来,西藏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西藏的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按照“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要求,结合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自治区通过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农业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以及传统能源替代工程的实施等多项措施,确保了农牧区群众饮水安全,有效保护了区域生态环境。

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拉萨至山南至日喀则地区雅江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有效保护了沿江一线数万亩农田、草场。

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大风天气明显减少,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

西藏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仍是世界
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十一五”以来,西藏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同样显著,绝大多数保护物种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目前,西藏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县级24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47%,居全国之首。

在藏羚羊栖息地之一的藏北草原,藏羚羊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已达到15眄口只。

那曲地区野牦牛由保护前的6000多头恢复到9000多头,藏野驴由保护前的5万多匹恢复到8万多匹,其他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

此外,为了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目标的实现,在加强全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自治区进一步规范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作。

“只要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哪怕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

”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这样表态。

2005年,自治区发出公告,宣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在西藏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2008年1月1日起,自治区又全面禁止了开采砂铁(含其他重砂矿物)资源。

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中,仅环保投资就达15.4亿元,青藏铁路建设还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建设中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移植草皮……现在,走一趟青藏铁路已被国内外游客称为“生态之旅”。

毫无疑问,西藏人民在未来的发展
中将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享受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