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2)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5)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答案】(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
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纯洁、轻柔、光洁。
【解析】【分析】(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把“丁香花”比作“星星”是比喻,又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6)解答此题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纯洁、轻柔、光洁。
故答案为:(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纯洁、轻柔、光洁。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6)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2.课外阅读
灯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①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哪里是山。
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
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
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
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
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
看不见路的尽头。
②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
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
我爱这样的灯光。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
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
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
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
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
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我自然也是如此。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
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
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
“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
“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
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
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
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本文写了哪几类灯?请简要概括。
(2)文章中的“灯”象征着什么?
(3)文中的这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
色的马路。
②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答案】(1)①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平房射出的灯光,雪夜豆大的灯光)②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友人看见的油灯)③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2)光明与希望;温暖和美好;人性的善良;心灵之灯、精神之灯。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马路比作大海,表现出环境的黑暗,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痛苦,希望之灯永照人间;表达了作者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动作描写,灯光给“我”带来光明、指明方向,带来心灵的安慰、鼓舞。
【解析】【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讲述了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平房射出的灯光,雪夜豆大的灯光)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友人看见的油灯)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动作描写,灯光给“我”带来光明、指明方向,带来心灵的安慰、鼓舞。
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3.课外阅读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
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
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什么?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骄傲—________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什么?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答案】(1)穿针线
(2)自豪
(3)解释说明
(4)孝顺母亲,关心母亲的日常生活。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2)考查的是近义词的理解。
(3)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作用。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4.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燕子的双腿被一个小孩“喀嚓”一声剪断;
奄奄一息的小猫“扑”的一声被抛向疾驶的车轮;
正在河岸上蜕壳的蜻蜓,被一双散步的脚有意识地踩扁;
鲜花被两个谈情说爱的人漫不经心地一瓣瓣撕碎、揉烂、碾成泥……
树上鸟窝里的幼鸟成了人类幼儿的玩物,任凭它们的母亲绕树嘶叫,直至心力交瘁,坠地而死。
顽童们兴奋地往返奔跑,享受踩踏虫尸所发出的脆响。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也许,与浩瀚人世相比,这些只不过是一出出不足挂齿的小小杂乱的悲剧而已,但不知几时开始,人类潜意识里有座冰山,人性就变麻木、冷漠、甚至残忍,以肆虐他族之苦,养已欢颜,并引为闲适雅趣。
生灵何罪之有?
就因为看不见它流泪流血,
就因为听不到它呼痛呼救,
就因为人类比它强大,
我们就可以任意践踏、蹂躏、摧残?
再微末也是生命,是比人类更加脆弱的生命。
人对世界总是不满意,却从不愿反躬自省,自己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1)文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
(2)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完成题目。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
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触目惊心”的意思是________。
(3)短文最后几个自然段应读出什么语气。
【答案】(1)喀嚓、扑、有意识、漫不经心、任凭、享受
(2)过渡(承上启下);看都之后心里感到震惊
(3)强烈谴责
【解析】【分析】(1)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的词语有喀嚓、扑、有意识、漫不经心、任凭、享受。
(2)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映入纹痕
(3)找出具体些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__,“白色”的是__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答案】(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yìnɡ;hén
(3)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海水;云;大气层;摇篮;母亲;可爱;赞美
【解析】【分析】(1)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映入yìnɡ 、纹痕hén。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海水,“白色”的是云,“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大气层。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摇篮和母亲,说明它的可爱,表达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
况,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6.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鲁迅与时间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
他(经常常常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
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恶毒凶恶),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
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
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
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
鲁迅一直工作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护热爱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
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
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起:“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浪费消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
(1)圈出文中括号内确切的词语。
(经常常常曾经)________说过环境多么________(恶劣恶毒凶恶)
(爱护热爱爱惜)________自己的时间(耗费浪费消费)________别人的时间(2)在第三第四小节中用“________”划出能概括全节意思的句子。
(3)理解句中词语,按要求答题。
A“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的意思是________
①用上“更”,说明以前没抓紧,晚年以后,活在世上时间不多了,所以更要抓紧。
②用“更”说明晚年鲁迅的时间不够用,所以要更抓紧。
③用上“更”,说明鲁迅以前抓得紧,晚年比以前抓得还要紧,突出鲁迅一贯抓紧时间。
B“哪里有天才?”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①不知道哪里有天才。
②世上没有天才。
③到哪里去找天才。
(4)第3小节写鲁迅抓紧时间“一直工作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这一节中有三处表示时间的词语更能体现这一点,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鲁迅的事,请简单介绍一件。
【答案】(1)曾经;恶劣;爱惜;耗费
(2)每小节开头第一句
(3)③;②
(4)逝世前不久、逝世的前三天、逝世的前一天
(5)略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具体。
(曾经)说过、环境多么(恶劣)、(爱惜)自己的时间、(耗费)别人的时间。
(2)考查找段落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段落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段落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两段段话的中心句都是每小节开头第一句。
(3)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理解掌握情况,要结合语境去理解。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的意思:用上“更”,说明鲁迅以前抓得紧,晚年比以前抓得还要紧,突出鲁迅一贯抓紧时间。
故选C。
B理解句子的意思:原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说:世上没有天才。
(4)考查对时间词语的把握,带着问题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
(5)可从课外资料中查找,也可上网查找。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A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先理解字义,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B此题考查对反问句的理解。
(4)此题考查对时间词语的把握能力。
(5)考查对对名人的了解。
7.课文在线。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1)用“___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语句。
(2)找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渔夫语言的语句。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2)皱,搔,抱,熬,等。
(3)“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4)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解析】【分析】(1)神情描写专指的是面部表情,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