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二第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2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2.(2012·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学科素养达成
增强学生时空观念、实证意识、掌握史论结合等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对史料阅读与理解;合作探究、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一、【概念解读·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指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抑制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其内涵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和领域”。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问题设计及重点提示
1。按照学习【概念解读·重农抑商】的思路,合作探究分析“工商食官"、“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
二、【史料研习·“重农抑商”政策具有时代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时代性即战国秦汉时期严厉推行,宋时期该政策较为宽松,明清时期又趋于严厉,发展过程呈现“两头紧、中间松"的鲜明特点.所以,教师在教授“重农抑商”这块内容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将“重农抑商”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与分析,才能对此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2.(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
2.阅读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资料,回答问题:
其外பைடு நூலகம்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注意:“重农"比较好理解,而“抑商"并不是完全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而是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过度发展;另一方面,它不仅不抑官商,而且将发展官商作为抑制私商的手段,体现为官府与民争利的国家垄断经营.抑商制度的实质为专制主义。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重农抑商"概念的阐释,使学生能够准确认识与理解“重农抑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理解历史概念的一般方法,从而触类旁通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能力。)
8.清朝顺治间政府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5。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6。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
7.“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明
课题
“重农抑商”政策
学校、教师
清华实验学校张俊海
备课
时间
11—1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过该概念,但 对“重农抑商”政策内涵正确理解及评价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2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2分)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分)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3分)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农抑商"政策时代背景与内涵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以具体历史条件下评价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迁移运用
从学习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学会分析“工商食官”、“闭关锁国”等一类概念的方法与技能。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汉书•景纪》中(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武帝“初算缗钱”,后又下令“告缗”,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汉
4。《贞观政要》中(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自战国至清,“重农抑商”政策有何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写篇300—500字的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设计意图:呈现不同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资料,激发学生运用资料来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懂得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增强实证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
材料:
1。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战国
2。上农除末.“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3.《史记》:“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设计意图:利用高考题加以训练,进一步对“重农抑商”政策概念的理解;深化、巩固、提升案例分析的学习成果。)
1。(2014·天津卷·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三、【比较分析·“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
(设计意图:历史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即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以此为例让学生习得并掌握。)
重农抑商政策
重商主义
不同点
四、【知识迁移与运用】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2.(2012·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学科素养达成
增强学生时空观念、实证意识、掌握史论结合等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对史料阅读与理解;合作探究、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一、【概念解读·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指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抑制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其内涵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和领域”。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问题设计及重点提示
1。按照学习【概念解读·重农抑商】的思路,合作探究分析“工商食官"、“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
二、【史料研习·“重农抑商”政策具有时代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时代性即战国秦汉时期严厉推行,宋时期该政策较为宽松,明清时期又趋于严厉,发展过程呈现“两头紧、中间松"的鲜明特点.所以,教师在教授“重农抑商”这块内容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将“重农抑商”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与分析,才能对此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2.(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
2.阅读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资料,回答问题:
其外பைடு நூலகம்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注意:“重农"比较好理解,而“抑商"并不是完全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而是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过度发展;另一方面,它不仅不抑官商,而且将发展官商作为抑制私商的手段,体现为官府与民争利的国家垄断经营.抑商制度的实质为专制主义。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重农抑商"概念的阐释,使学生能够准确认识与理解“重农抑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理解历史概念的一般方法,从而触类旁通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能力。)
8.清朝顺治间政府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5。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6。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
7.“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明
课题
“重农抑商”政策
学校、教师
清华实验学校张俊海
备课
时间
11—1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过该概念,但 对“重农抑商”政策内涵正确理解及评价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2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2分)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分)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3分)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农抑商"政策时代背景与内涵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以具体历史条件下评价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迁移运用
从学习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学会分析“工商食官”、“闭关锁国”等一类概念的方法与技能。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汉书•景纪》中(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武帝“初算缗钱”,后又下令“告缗”,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汉
4。《贞观政要》中(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自战国至清,“重农抑商”政策有何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写篇300—500字的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设计意图:呈现不同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资料,激发学生运用资料来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懂得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增强实证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
材料:
1。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战国
2。上农除末.“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3.《史记》:“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设计意图:利用高考题加以训练,进一步对“重农抑商”政策概念的理解;深化、巩固、提升案例分析的学习成果。)
1。(2014·天津卷·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三、【比较分析·“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
(设计意图:历史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即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以此为例让学生习得并掌握。)
重农抑商政策
重商主义
不同点
四、【知识迁移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