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生物高二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生物高二下期末调研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下列关于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提取植物芳香油有三种基本方法:蒸馏、压榨和萃取
②水蒸气蒸馏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
③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
④萃取是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溶剂后就可获得芳香油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2.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A.B.
C.D.
3.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欧文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的磷脂分子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如图表示制备抗体的两种技术路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仅考虑二个细胞间的融合,细胞M的种类有3种
B.通过①②获得抗体n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二次筛选
C.过程④常用两种不同限制酶处理以防止自身环化
D.过程⑤一般用CaCl2处理以增大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5.如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曲线增长
B.曲线Ⅲ表示该种群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D.据图分析可知,环境的破坏程度:I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6.如图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根据图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以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基础才能发生
B.该过程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构成囊泡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有膜成分的更新
7.下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3—血浆、4—细胞内液、5—组织液,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⑤3液成分与4液、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A.上述说法都不正确B.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有2种说法正确D.3种说法正确
8.(10分)下列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是35 ℃
B.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增大
C.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D.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
二、非选择题
9.(10分)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
__________。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
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__。
10.(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一沼一鱼一肥一果蔬”小型农业生态工程时绘出了如下模式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__________的特点,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经济效益和_____________的同步发展。
(2)图中的消费者有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
(3)某同学据图写出一条食物链:水稻→鸡→猪,该食物链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4)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该农业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11.(14分)图1是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灰鼠跟踪调查25年,绘制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
图2是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等的差异,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___________分布。
(2)该灰鼠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__”型增长,第20年的种群数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
(3)下表是生态学家绘制图1曲线时使用的调查方法及部分数据。
捕获数/只标记数/只
初捕32 32
重捕36 4
(注:调查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灰鼠数量,进行标
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
)
该草原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只/hm2,生态学家调查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
事实上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4)图2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
由于捕蛇者对蛇的捕杀,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________。
12.基因工程中,GUS基因编码的酶可将无色底物生成蓝色产物,GFP基因会产生绿色荧光蛋白,这两种基因都可作为标记基因来研究发育生物学的问题。
利用双CRISPR/Cas9系统和Cre/loxP重组酶系统技术可更好地实现该研究。
请据图作答:
(1)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为双CRISPR/Cas9系统作用示意图。
该系统能够特异性识别DNA序列并切割特定位点,行使这些功能的分子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向导RNA与DNA结合的原理是___________。
将删除区切割后,转入基因与原DNA片段可通过形成_______拼接起来,形成新的DNA序列。
(4)双CRISPR/Cas9系统可直接在靶细胞内起作用,与传统的基因工程相比,该操作无需___________(填写工具)。
与质粒载体导入外源基因比,双CRISPR/Cas9系统编辑的基因可以不含___________。
(5)图2为Cre/loxP重组酶系统作用示意图。
利用双CRISPR/Cas9系统可精准地将loxP序列、GUS基因及GFP基因连接,接上35S启动子之后可在组织中检测出蓝色区而无绿色荧光区,这是由于_________而无法表达。
Cre基因是重组酶基因,经38℃热处理后可被激活表达,在此前提下组织中可检测出绿色荧光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D
【解题分析】
①植物芳香油三种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有机溶剂萃取法,①正确;
②水蒸气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然后分离油层和水层获得芳香油的方法,②正确;
③压榨法的原理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适用于易焦糊原料的提取,如柑橘、柠檬等,③正确;
④萃取法原理是植物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只要把溶剂蒸发出来,就可获得纯净的植物芳香油,适用范围较广,④正确。
综上所述,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故选D。
2、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一固定光源照射开一小窗的暗箱,如果幼苗固定不动,此为单侧光,可引起幼苗弯向光源生长.依题意,光源固定不动,暗箱水平旋转,15分钟转一周,实际上是每隔15分钟幼苗受到一次来自暗箱小窗的光照射,其他时间均无光照射,因此,对于小幼苗来说,受到的依然是单侧光照射,只不过每次间隔的时间较长而已.小窗是它能接受到光线的唯一来源.因而,无论间隔多长时间接受到光,它都会一直弯向小窗生长.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3、D
【解题分析】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题目详解】
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
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C正确;
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的蛋白质分子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生物膜的发现历程,识记相关知识即可解答。
4、D
【解题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①表示细胞融合,②表示提取获得单克隆抗体,③表示目的基因的获取,④表示重组载体的构建,⑤表示将重组载体导入大肠杆菌中。
【题目详解】
A、仅考虑二个细胞间的融合,细胞M的种类有:B-B杂交细胞、B-瘤细胞、瘤-瘤细胞3种,A正确;
B、通过①②获得抗体n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二次筛选,第一次筛选是为了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为了获得单克隆抗体,B正确;
C、过程④常用两种不同限制酶处理,以产生不同的粘性末端,防止自身环化,C正确;
D、过程⑤一般用CaCl2处理以增大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D错误。
故选D。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明确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的目的和方法。
5、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增长,A项正确;据图分析种群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一般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易地保护,B项错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k值较高,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
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
程度的破坏。
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
因此,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6、A
【解题分析】
本题以“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示意图为情境进行考查,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胞吞”、“受体与相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据此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题目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囊泡的形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即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能发生,A错误;题图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即需要细胞表面的受体的识别作用,需要细胞内部提供能量,B正确;囊泡膜属于生物膜,所以构成囊泡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神经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胞吐过程中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实现了细胞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
故选:A。
【题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胞吞”、“受体与相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据此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该题时的易错点有:①混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②不知道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
7、D
【解题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而内环境主要由3血浆、5组织液以及淋巴是组成。
【题目详解】
①3中的葡萄糖由3血浆经1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和5到达4细胞内液(一层细胞膜)的过程,需要经过3层生物膜,①错误;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氧气浓度最高的是2,②错误;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红细胞不能穿过1毛细血管壁进入5组织液,③正确;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导致5组织液中液体增多,④正确;
⑤3血浆成分比5组织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4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也不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⑤正确.
故选D。
8、D
【解题分析】
果酒需要的温度在18-25℃,果醋制备的温度是30-35℃,腐乳制作需要的适宜温度是15-18℃,A错误;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分解变成酒精,因此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B错误;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和毛霉,C错误;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单细胞真菌)、醋酸杆菌(属于需氧型细菌)和毛霉(多细胞真菌),它们均有细胞结构,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D正确。
二、非选择题
9、不会HCO3- HPO42-7.35-7.45 内流电位变化
【解题分析】
(1)0.9%的NaCl溶液是成熟红细胞的等渗溶液,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形态不会改变。
(2)Na+可与HCO3- 、HPO42- 等无机盐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兴奋。
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10、可持续生态效益鸡、猪、鱼水稻、大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正确粪便、秸秆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或物种多样性原理)
【解题分析】
本题以“某小型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能量流动、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生态工程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题目详解】
(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图中的鸡、猪、鱼都属于消费者。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水稻、大豆等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
(3)在该小型农业生态系统中,猪并不能直接捕食鸡,因此某同学据图写出的该条食物链(水稻→鸡→猪)是不正确的。
(4)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中的粪便、秸秆等“废弃物”能被及时利用,因此更能净化环境。
建立该农业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
11、丰富度镶嵌J 小于144 标志重捕法高 3 捕食和竞争增加
【解题分析】
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
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 /m。
【题目详解】
(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很大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0~5年λ大于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第15~20年,λ小于1,则第20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
(3)该草原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4)图2种有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兔→鹰,共3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
捕蛇者对蛇的捕杀,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增加。
【题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等以及群落的特征等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和理解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计算以及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等。
12、海蜇的DNA分子上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向导RNA Cas9蛋白碱基互补配对磷酸二酯键载体(运载体)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GFP基因自身无启动子
【解题分析】
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是由于海蜇的DNA分子上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图1为双CRISPR/Cas9系统作用示意图,由图可知,向导RNA中有一段识别序列,具有识别功能,可以与特定的DNA序列发生碱基互补配对,Cas9蛋白则可切割所识别的特定DNA序列;导入的基因和原DNA片段之间需要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才能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DNA分子,该过程类似于基因工程操作中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步骤,据此作答。
【题目详解】
(1)由于海蜇的DNA分子上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因此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
(2)据图1所示,向导RNA可以识别特定的DNA序列,Cas9蛋白可切割所识别的特定DNA序列。
(3)向导RNA与DN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转入的基因与原DNA片段之间要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才能连接起来。
(4)双CRISPR/Cas9系统可直接在靶细胞内起作用,因此无需运载体。
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结构,而双CRISPR/Cas9系统编辑的基因可不含有这些结构。
(5)GUS基因编码的酶可将无色底物生成蓝色产物,GFP基因会产生绿色荧光蛋白,在组织中检测出蓝色区而无绿色荧光区,说明GUS基因正常表达而GFP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根据“Cre基因是重组酶基因,经38℃热处理后可被
激活表达,在此前提下组织中可检测出绿色荧光区”提示,可见GFP基因的正常表达需以Cre基因被激活表达为前提,即GFP基因自身无启动子,无法启动自身的表达。
【题目点拨】
本题以双CRISPR/Cas9系统和Cre/loxP重组酶系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背景,意在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题图,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题图信息判断双CRISPR/Cas9系统和Cre/loxP重组酶系统技术的生物学原理的能力,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