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拓创新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可拓创新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可拓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
通过五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采用“一个中心、两大平台、五个抓手、多维协同联动”的培养模式,调整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丰富教学手段、优化培养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设计作业任务实现创新培养的路径选择和策略实施。
构建动态监督反馈体系密切跟踪培养效果。
标签: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可拓学
1 引言
智慧城市建设是宁波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智慧物流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业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环节,实现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是一种面向服务、高效智能和集成的现代物流运作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注重实践和应用、能灵活变通的智慧物流人才,既符合高校物流类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紧随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因此本院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面向港口供应链的智慧物流管理人才,对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性验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可拓创新的理论与方法
2.1 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库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知识重用。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离不开多层次结构,通常我们可以将该层次结构分为知识层、素质层和能力层等三个层次。
本文我们用E=(M,c,v)作为所描述对象的物元模型,其中M、c、v分别表示描述对象、特征形态和关于特征形态c的具体量值。
通常对象M和特征值之间呈现一对多的复杂关系,我们将对象M的n个特征集{c1,c2,…,cn}及其对应的量值{v1,v2,…,vn}构成n维矩阵,即E=M,c,v,以此作为描述对象M的物元,该模型为n维物元结构。
在具体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主要包括知识物元、素质物元、能力物元等三种物元。
2.2 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知识重用过程
(1)程序1:需求表达。
现代智慧物流人才需求呈现出个性化、超前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不同的智慧物流人才需求通常体现为物流人才的性能、
,功能和环境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
质量功能配置(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是一种对物流人才需求进行具体量化的工具,即把人才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要求,由此建立了智慧物流人才需求物元结构。
(2)程序2:知识搜索和实例匹配。
正如前文所述,知识库具有复制性、不确定性,需要通过按照一定规律搜索知识库,寻找出与当前人才需求物元相互匹配的实例。
步骤1:按照某种规律或方法从搜索知識实例,根据结果进行评判,如果找到存相互匹配的实例,则可以重用该实例,进入程序3。
步骤2:若相互不匹配,则将知识需求通过QFD转换为第二层级的素质需求,由此建立素质需求的物元模型,通过再次搜索知识库,寻找到与之相互匹配的实例,如果符合要求,则重用该实例,进入程序3。
步骤3:如果不符合要求,则将素质需求通过QFD转换为第三层级的能力需求,通过建立能力需求物元模型,并再次搜索知识库,找出与之相互匹配的实例,如果相互匹配且符合要求,则重用该实例,进入程序1,否则返回程序1,如此循环修改知识需求物元模型,最终得到相互匹
配的实例。
(3)程序3:可拓物元变换。
经过上述方法搜索得到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内许多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检验,实践证明是一种相对可行的方法。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既有的知识库缺陷以及搜索规律方法的不确定性,这种搜索方法得到的方案不一定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需要在得当上述相对较优的实例基础上进行可拓变换。
具体的可拓变换方法很多,比如针对应用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实验课程比例、丰富物流沙盘模拟教学以及增加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
在可拓变换环节,采用置换、删减、新增、分解和扩展或压缩等多种变换手段,运用菱形发散拓展逻辑方法,对上述得到的相似实例进行修改完善,由此建立起新的特征和量值,最终满足实现需求物元的终极要求。
3 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3.1 五位一体协同联动培育机制
协同联动的培育机制中的五位是指五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即高校、社会、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一体是指将五种要素聚合成一个系统有机整体,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培育体系。
具体来说对智慧物流人才采用“一个中心、两大平台、五个抓手、多维协同联动”的培养模式 。
一个中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综合素质提升和物流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两大平台,包含开放实验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五个抓手,分别是学科竞赛、协会组织、职业认证、实习实训、项目驱动;多维协同联动,指依托两大平台以一个或多个抓手为工具达到五种要素内部和之间的协同联动,例如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职业认证培训、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项目咨询、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顶岗锻炼、高校与政府之间的课题合作等。
3.2 调整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设置
3.2.1 培养方案调整顺应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紧跟科技新革命,调整思路顺应趋势,形成了兼具“物流管理+智慧技术”特色的复合培养方案。
设置了电子商务物流、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供应链金融、物流仿真技术等智慧物流课程;购置了自动化立体仓库、RFID、AGV、数据挖掘软件、物流仿真软件等智慧物流实验的硬件与软件;建立了阿里巴巴校园服务站等智慧物流实习基地。
3.2.2 课程设置优化利于创新的教学模式实施
以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综合素质提升和物流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课程设置和学分分布整体优化,“整合公共课、拓宽专业课、强化实践课”,物流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结合,使课程体系持续得到优化。
3.3 创新培养的路径选择和策略实施
3.3.1 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设计丰富多彩且满足教学需求的方法和手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教学方案。
这些方案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软件仿真教学法、网络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特色案例教学法、游戏实验教学法等,也可以采用沙盘模拟教学法、与知名物流企业联合开展讲座教学或者实习实训,实现教、学、用一体化效果。
3.3.2 优化培养方法
优化培养方法主要体现在“双向动态导师制”的设立和运用上。
首先根据培养方案的调整和课程设置的优化需要,新增了智慧物流领域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
在第一学期末学生和老师实行双向选择机制,选定后学生参与导师课题调研、资料收集等工作。
自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初组织考核,并动态调整导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在企业挖掘资源,建立企业导师制,开展校企双向培训交流,不断深化和丰富双方合作深度与广度。
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或管理者来校开展讲座、课程教学实践、竞赛等,或者聘请企业专家作为特聘教师、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开展毕业设计等。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或者顶岗锻炼甚至入职前培训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3.3 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课程采用案例研讨、企业导师讲座、前言交流培训、项目实践驱动、实地调研、实验模拟、企业实践、实习实训、互联网实践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3.3.4 设计作业任务
学生的作业必须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能如实反映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因此作业任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设计。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课程的学生作业任务可归纳为 “两项驱动、两类优化、三方设计、四种实训方式”,即通过讲座交流、实验实训、实地调研、互联网实践四种实训方式,以案例研讨和项目实践作为驱动,完成调研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调研企业的物流营销方案、物流配送方案、物流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
3.4 动态监督反馈体系密切跟踪培养效果
按照可拓创新的思维,构建动态监督反馈体系对培养效果进行密切跟踪:
(1)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检查、督导教学、试卷、评分等各环节。
成立了教学督导小组,加大教学督导力度,严把教学计划审核关。
(2)学院教务办对各主要教学环节均制定了质量标准,涉及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实习实训、暑期社会实践、考试、毕业论文指导等多方面,对教师的备课、授課、作业、考试等基本教学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设立分院、研究所两级听课制度,指导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打分,学生社团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访谈、座谈,协调改进措施,每学期均会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
(4)服务企业对毕业生质量进行检验,能力不足之处及时反馈。
委托咨询公司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反馈给所有老师,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
(5)对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全过程培育跟踪,对课程的实用性、实操性及与智慧物流结合的紧密程度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效果测评和动态调整。
4 结论
在可拓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中各要素必须协同联动,以有机聚合的形式反映系统的整体效果。
然而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优化的过程,最终培养效果的检验标准为学生专业知识是否得到有效拓展、综合素质是否进一步提升、物流职业能力是否进一步加强,学生知识、素质、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整合和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罗美娟.宁波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才智,2009,(12):255-256.
[2]任春玉.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与相应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研究,2007,(2):163-165.
[3]雷蕾,陈代江.重庆市制造企业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07,(36):124-125.
[4]李於洪.本科物流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探析——基于舟山群岛新区设立的视角[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5):385-389.
[5]吴彩霞.构建以“职业发展导向”为核心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7-38.
[6]刘生华,吴梅,缪兴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3): 139-140.
[7]孙秋高.基于“港航强省”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港口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港口,2008,(4):51-53.
[8]王秋莲.基于可拓理论的产品绿色设计知识重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167-171.
[9]周志丹,李兴森.企业自主创新的可拓创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5):769-775.
[10]杨春燕,蔡文.可拓信息-知识-智能形式化体系研究[J].智能系统学报,2007,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