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在教研工作上下功夫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研工作上下功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家好!我要说的是“在教研工作上下功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真的要在教研上下功夫,多年了,我校紧紧围绕上级精神,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坚持巩固办学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强化管理,在教研工作扎扎实实下真功夫,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集体备课,共享资源。
我们学校每个星期都规定有时间让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时间里,由年级科组长带领本科组的成员进行学习,先对上一周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研究,由科组内一位老师选出下一周的课中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课进行说课,主要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需要对那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进行资源的开发,有经验的教师及时的提出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综合以上信息,将教学内容进行大概的阐述,以此作为教师们上课的预设,在教学中各教师各抒己见,目的就是让上课预设更有效,生成更精彩!
二、随堂听课,实现同事互助。
随堂听课,是我校最强项的教学方式,学校实现推门“听课制度”领导听课后从备课、课前准备、课堂常规、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给教师进行评价。
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了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同事间也实现“推门听课”制度,教研组内互相听课评课,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点评过程中注意评教与评学并重,评课过程成了教师的研究过程。
让每一个40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思性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反思性教学就是在上完每一课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思考形成文字,促使教师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能有效处理和利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既是课后备课又是课前备课的深化和发展,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的过程,从中探究教学规律,有针对性的加强了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在反思性教学中要求教师写出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和亲身感受,内容要鲜明,事例可小,但要上升到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用于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在积累中探视,在探索中提高,让反思性教学成为教师增长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赛中互动,实现能力提高。
我们学校每年的春季期开展教师科组研究课展示,秋季期就组织青年教师理论沙龙教师赛课。
成为我校这几年来常规性的教研活动。
活动中展现好的教师就选出参加市以上级的有关赛事。
力求以赛课的形式引导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组内教研,研究。
组内教研活动是以科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
首先在科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在科组内的讨论,探讨出大家认为最优化的教学设计,然后选出一名教师代表,集众人智慧得出一节精品课,然后组织教师听课评课研讨。
讲有点说不足谈反思,青年教师理论赛课赛出水平,不仅是青年教师展现自己的平台,同时也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从备课到上课到反思,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在赛课前,我们学习的青年教师非常虚心的,会找到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指教。
赛课后由我们的教研员进行点评。
经历了这样的研讨过程,使青年教师在上有了质的飞跃。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样通过了老中青的研讨互动,既是对青年教师的大练兵,又是对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又一次检验。
以上是我校对教研的努力,面对取得的点滴成绩,我们在欣喜之余,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我们要及时总结出经验,在教研工作上下功夫,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扎实工作,勇于探索。
争取更大的进步。
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禹贡》学会:1934年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成立的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同时创办《禹贡》半月刊,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
尽全时空: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人地互动:“人”是指人类,“地”指地理环境,人地互动观念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二者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人地互动观念成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
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
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皇木采办:中国历史上皇家用于建造宫殿而对大木的获取,秦汉至唐宋均由皇木采办的记载,明清时期持续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对当时及后来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深远
乾嘉垦殖:清中叶(主要是乾隆、嘉庆)以后,由于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农业技术无能为力。
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民众向深山进军,扩大耕地面积,种植高产旱地作物,从而掀起了一个山地垦殖运动。
但它的背后是以大量牺牲森林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水土流失: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
野生群落:自然群落应该就属于野生群落,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发展起来的,其内部成分繁多,结构复杂。
一般地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的结果愈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和大型动物的种类也愈多;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类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黄河大改道: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多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
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如黄海,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
汉唐安流期:东汉时,69年在王景领导下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和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颊和之间,至今利津入海。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了大约600多年,称汉唐安流期梁山泊:源于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鹿县东北。
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巨野泽南部淤高而向北扩展,梁山成为湖中孤山,形成梁山泊,以后不断扩大。
金代湖面内缩,元代河水决入,梁山泊又成泽国。
后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来水减少,到康熙时淤成平陆。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床於高,汶水下有壅塞成为东平湖
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
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