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文化视角下解读《一双长筒丝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消费文化视角下解读《一双长筒丝袜》
摘要:凯特·肖邦作为19世纪末女性运动高潮、意识高涨时期的著名女作
家,其作品多被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解读。
而本文将立足于消费社会的时代
语境,从消费主义理论对其短篇小说《一双长筒丝袜》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小说
中女主人公索莫斯太太所进行的一系列消费行为,试图挖掘消费文化在该文本中
的体现,来解读其背后所隐藏的身份局限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一双长筒丝袜》;消费文化;女性意识
一、引言
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是19世纪美国南方著名的
女性作家,也是早期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双长筒丝袜》(1897)作为
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在她作品中饱受争议的一部。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女性主义
的视角去解读她的作品,而她的作品也往往突出女性独立意识或者是已婚女子与
命运作斗争的形象。
在《一双长筒丝袜》中,女主人公索莫斯太太也是这样一个
已婚的妇女,为了家庭,牺牲掉自己之前所拥有的一切,沦为了男性的附庸品。
显然,她已不满于婚姻对她的抑制,但她却通过这种盲目消费的方式来麻痹自己,以此逃离现实世界。
而当她迷失于消费所带来的短暂快乐时,殊不知自己已被牢
牢困在消费主义的社会背景下。
这篇短著主要讲述了索莫斯太太(Mrs.Sommers)在结婚后,生活质量
大幅下降。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幸运地得到了十五美元。
原本是打算把这些钱都
花在她的孩子们身上,这样“她的这群小家伙有生以来就这一次看起来会清清爽
爽,漂漂亮亮,面貌一新”。
可无意间触碰到一双丝滑而美丽的丝袜时,她立
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就像触碰到多米诺牌,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她的疯狂
消费。
她用这十五美金为自己购买了长筒丝袜、崭新的鞋子、象征高贵的手套和
时尚杂志,又去吃了一顿从未曾吃过的西餐,看了一场电影。
对她来说,可能这
是婚后从未想过的幸福,如此精致般的生活,是她婚后所梦寐以求的。
《一双长筒丝袜》被认为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经典著作。
女性自我意识是指“女性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包括女性关于自身的思想、感情,自我价值,能力特征,行为方式,自我控制,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全部意识和思考”。
它是对女性心理的自我暗示和提升,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的进步意识。
二、美国消费文化的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商业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现了大众消费,确立了消费道德社会。
于是,普通美国人习惯于把追求金钱和奢华生活作为他们的理想生活。
无论是从经济、意识形态的角度,还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结构上,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整个社会道德沦丧,成为物质主义[1]。
人们通过炫耀自己的财富来展示自己的地位,例如住豪宅、开豪车、酗酒、花钱像水一样。
对物质享受和满足的肆无忌惮的追求只会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情感上的孤独。
把注意力转向今天的生活,我们可以依旧清晰的找到昨天的影子,不同的东西是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物质财富。
三、消费文化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长筒丝袜作为一种时尚符号,对于女性来说,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潮流,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地位的展现。
对于普通的女性,尤其是下层阶级的女性来说,对这种符号的追求大过于物本身的价值。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出,索莫斯太太似乎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原本的身份,那是属于“上层阶级”的所带来的优越感,但现在因为现实条件的不允许,使得她不得不低下头,抑制着自己内心里的那头“猛兽”,不断地降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面对这残酷的生活。
在她得到这十五美金后,她的最初反应就是“自己好几年没有享受过了”。
她从未忘记自己对上层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邻居们有时候会谈起“美好的往昔”,年轻的索莫斯太太在还没嫁人之前也曾有过。
她自己却不会沉浸在这种病态的回想中。
她没有时间,没有一丁点的
时间去怀念过去。
当下的需要占用了她身体的全部机能。
未来的图景有时候像
模糊、憔悴的怪物令她恐惧,而幸运的是明天从未到来[2]。
由此我们能看出,其实索莫斯太太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消逝,她也一直渴望着
对自己进行投资。
只是生活的重担死死地压在她身上。
而当索莫斯太太在碰触到了这双丝滑的丝袜之后,她便进入了消费所营造的
幻想的牢笼里[3]。
在她买完丝袜后,她便立即换上了新丝袜,并改变了起初的
购物路线,转而为自己购买能搭配丝袜的鞋子、手套。
可以说,对丝袜、鞋子和
手套的追求,是索莫斯太太为自身的美丽进行的消费。
这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不再困囿于拮据的生活,通过对自身美丽的投资,发现了自我,寻找到了自我
价值和存在意义。
可是,索莫斯太太随后的一系列购物行为则完全是盲目的、被动的消费了。
她购买昂贵的杂志、在一家从未吃过的西餐厅端庄地吃着甜点和看电影则是一种“媚俗消费”[4]。
而这时索莫斯太太的消费则完全丢失了其“自主性”。
因此,不难看出,在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商品已完全建构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
位的功能。
因此,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选择的商品创
造自我,建构身份”。
这也就解释了索莫斯太太为什么“买了两本高价杂志”,
又故意没有包装杂志,而将杂志显露出来。
因为这是代表着特定的身份和地位,
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已经不重要了,而通过消费来替身自己的身价才是最终目的[5]。
最后,“戏演完了,音乐停止了,人群鱼贯而出。
仿佛梦醒一般。
人们朝各
个方向散去。
索莫斯太太走到街角等电缆车……能够察觉到索莫斯太太内心一
种强烈的愿望,一种深切的渴望,那就是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
下去。
” 当这种疯狂消费结束后,索莫斯太太也“醒了”。
她知道了自己这次
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自己又是多么反常。
她坐上了回家的车,但却希望它
永远不要停下,就这样带着她的无助一起消失。
索莫斯太太的自我意识就在迷茫
和恐慌中再一次沉寂了。
四、结语
索莫斯太太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在消费的那一短暂时刻才有的,而是
一直都存在着,只不过受到社会物质条件的压迫,不得已将这种意识隐藏起来。
我们能看到,女性以消费的手段进行自我投资无疑是其自我意识觉醒的一大表现,但如果只一味靠消费来彰显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必然会使得她们在消费中丧失
自我。
把消费当成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评判标准,这是盲目的。
在《一双长筒丝袜》中,婚姻压抑了萨默斯太太的自我意识,但她选择逃避,沉迷于消费的狂欢
中时,但最终她仍然丧失了自我。
参考文献
[1] Baudrillard, Jean. The Consumer Society[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8.
[2] 凯特·肖邦著.文忠强译.觉醒[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1.
[3]蒋道超.消费文化、身份建构、现代化——美国二十世纪消费文化的流变[J].外语研究,2004(2)
[4] 罗刚.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王华.从消费文化视角解读《一双长筒丝袜》[J].文学艺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