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精选多篇)
第一篇:浅析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摘要: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一直处于不断蓬勃发展的状态中,现代交通运输业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

它是现代社会的血脉,是社会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基本保证。

因此,交通运输通过不断改造创新,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认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挑战。

本文结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析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其拥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经济
交通运输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而且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同时要看到,因交通拥堵、伤亡事故等加大间接社会成本,其发展会对资源、环境等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可持续交通北京研讨会”上致辞说,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通过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们要积极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形势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加快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期盼,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规律,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规划,合理把握交通建设的规模、节奏和重点,坚持适度超前,有序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模式的影响
以交通载体为标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经历了以水运为主的阶段、以铁路为主的阶段和汽车时代三个阶段。

汽车运输耗费大量能源,汽车尾气、噪声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的负面效应很大;而相比之下,铁路可以用电作为动力,运能大、对空气和环境污染小,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运输方式。

汽车大量发展造成了交通拥堵,即使车速再快、性能再好,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还会带来高昂的拥挤成本;而有轨交通方式则具有速度快、容量大、时间准、事故少、全天候的优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调整交通政策,大力发展有轨交通,运用政策杠杆把公路运量更多地吸引到铁路上来,城市交通也由以汽车为主转向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

在铁路步入低谷几十年后,目前正在全球范围重新崛起。

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交通运输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很强。

我国除了铁路电力机车是使用清洁能源——电力资源之外,汽车、航空、水运等基本依靠石油资源,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耗量占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比重逐年攀升。

而我国的石油资源严重短缺,交通运输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与我国能源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交通运输发展受石油资源的制约作用越来越严重。

这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结构,鼓励发展少用石油的交通运输方式,以保证我国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与商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用地此消彼长、相互制约。

目前我国道路建设增长很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用地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走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能的集约型之路。

降低环境污染是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如果今后仍然按照扩大道路数量和面积、增加机动车的路子来解决交通问题,城市的大气环境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

只有通过改变运输结构来降低污染源的数量,才能从源头上清洁大气、保护环境。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出行需求大幅增长。

如果我们采取西方国家的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模式,到2050年我国小汽车保有量按目前西方国家最低水平人均0.34辆计算,将达到44200万辆(按人口控制在13亿计算),是目前美国小汽车保有量的3倍,将使我国的土地和石油能源不堪重负,而且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1、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的优选方式
据统计资料表明,民航、公路、铁路的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之比约为11∶8∶1,铁路是最节约能源的交通运输方式。

在这个以节约旧能源,开发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铁路也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的优选方式。

发展铁路运输对于改善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环境保护问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首先,铁路具有单位运能占用土地少的特点,一条铁道路线可以让许多列车在不同的时段运行,节省了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其次,电力机车不占用紧缺的石油资源,是适应我国能源特点的运输方式。

同时也不会排放出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中,铁路是公路的1/40到1/4,而且铁路的噪音也比公路要小得多,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因此,铁路具有排放低、污染小的优势,是减轻交通运输污染的有效运输方式。

由于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我国形成了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的大宗货物流向带和以能源、冶金材料、粮食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运输格局,需要依靠铁路这种大容量、具有中长距离运输优势的陆上运输工具,来作为大跨度的经济联系纽带。

目前铁路大宗货物的运输量占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的60%以上,对保证全国范围内的有效供给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居民出行旅游将日益频繁,铁路在中长
途旅客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位,完成的货物发送量和客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一位,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位。

尽管如此,但我国铁路运能供给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运输需求的增长,铁路运输业的供求关系紧张,有些地区和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发展滞后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仍然存在。

当前我国铁路网整体能力严重不足,运输紧张的状况十分严峻,铁路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种情况,铁路部门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总体目标是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提高运输能力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努力提升经济技术结构和规模水平,实现运输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

2、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
传统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和中国具体的国情,决定了“轿车化”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宜我国的城市交通体系。

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才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优先目标选择。

目前,轨道交通正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轨道交通是城市中利用铁轨导向、电力驱动的现代化交通方式的统称,包括地下铁道、城市轻轨、单轨铁路、有轨电车等等。

轨道运输尤其是轻轨运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有自己的专用线路,运行速度快、可达性好、安全性高;二是使用清洁能源——电力,不占用宝贵的石油资源;三是对大气基本不产生任何污染,属于“绿色”运输方式;四是替代性强,运输容量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汽车;五是占地面积小,节省土地资;六是建设造价低。

轨道交通所具有的这些优势,使之成为交通发展的首选方式。

我国已经制定了百万以上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技术政策,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都确立了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思想。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是21世纪世界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共交通系统现在越
来越完善。

例如,香港的道路是世界上行车密度最高的网络之一,但香港交通井然有序、市内道路并不存在堵车问题,这与香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三、强化交通安全问题并监督
安全生产是交通运输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发展,道路拥挤完全是一些客观的原因,道路的开发和建设远远跟不上运输工具对道路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家都富裕了,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而人们也希望拥有自己的汽车,但是,如果不加以任何限制,车辆会越来越多,势必造成道路的拥挤,增加交通事故的概率和造成道路的混乱和堵塞。

因此在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上,我们要建立起智能交通。

建立起智能化的交通网络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运输系统,以解决交通安全性等问题。

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适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在公路运输领域,该系统将汽车、驾驶员、道路及其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联系起来,并使汽车在道路上的运行功能智能化。

从而,能够高效地使用公路交通设施和安全性。

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度。

从而,使路网上的交通流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整个公路运输系统的机动性、安全性和效率性。

同时,也要加大监督与校正方面的工作。

我们必须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按规章制度抓落实,从“强三基、反三违、严达标、除隐患”为主题,从每一个环节、从每一个操作中扎实推进安全意识,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为人本”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是天、是责任、更是政治和大局”的理念,按照“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的总体要求,从细节入手,强化和提高风险识别和自控能力。

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的大课题,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世界性的大课题。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包括要把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吸取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以实现交通运输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交通运输业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一些重大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

未来10年间,中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增长1倍,交通运输业需要适度地超前发展;既要充分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及人流、物流增加等因素,坚持交通先行一步;又要立足实际,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一味超前,建而不用、建而少用,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不仅中西部地区,而且包括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有赖于交通运输业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红梅,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交通运输业
2.4交通运输业
亚洲航空业在困境中求生存/ 闻讯//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10)·-25
亚洲航空业寻求发展机遇/ 亚讯//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15)·-26
泛亚铁路的由来与现状 / 陈建明 // 亚洲探索·-1997(1-4)
泛亚铁路:计划、愿望与现实/ 杨晓辉// 亚洲论坛·-2000(2)·-68-74,82 中国-东南亚泛亚铁路呼之欲出// 东南亚纵横·-2000(8)·-13-14
建设中国-东盟陆路大通道东线构想/ 赵明龙// 东南亚纵横·-2000(11)·-20-23 东盟公路网:通向亚洲经济一体化之路 / 杨晓辉 // 亚洲论坛·-2000(3)·-68-73 东南亚国家争相扩建海港 / 吾农 // 世界形势研究·-1996(31)·-16
东南亚转运港口竞争加剧/ 之迪//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6(20)·-24-25 东盟掀起“建港热”/ 胡仕春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8)·-21
马来西亚铁路重组及其融资情况/ 曲宏// 铁道经济研究·-1997(2)
马来西亚积极发展航空业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6)·-24 新加坡改善城市交通新招迭出 / 周家高 // 东南亚南亚信息·-2000(9)·-16 新加坡改善交通卓有成效/ 周家高// 城建经济·-2000(3)·-38-39
在新加坡坐公共汽车是享受 / 长虹 // 经济世界·-1997(9)·-9 新加坡重视解决道路交通堵塞问题/ 张飞//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22)·-26 新加坡港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王怡 // 东南亚研究·—1999(2)·— 31—35 新加坡港发展前景广阔 / 林弘谕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19)·-25-26 泰新马交通一瞥/ 西交//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12)
“漂浮的棺材”——不堪重负的菲律宾国内航运/ 陈占杰// 环球·-2000(6)·-52-53 进退维谷的曼谷城市交通 /(日)林侑子 // 编译参考·-1997(11)·-11-13 曼谷水陆空总动员解决交通堵塞问题 / 红海 // 经济世界·-1997(9)·-13-14 曼谷捷运(高架火车)的甘苦旅程 / 金培方 // 东南亚纵横·-2000(5)·-32-33 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回顾与展望 / 李平// 亚洲论坛·-2000(4)·-73-77 中南半岛正在建立东西走廊/ 黄伟生译// 东南亚纵横·-2000(11)·-25
越南交通运输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毛朝忠// 东南亚·-1998(4)·-20-29 缅甸积极发展航空运输业/ 覃卫真//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17)·-14-16
上海与香港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比较研究 / 徐剑华 // 国际贸易问题·-1998(5)·-48-52 澳门回归后交通运输业发展路向/ 韩彪//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4)·-24-27
2.41旅游业
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评析 / 匡林 // 亚太经济·-1996(2)·-1-4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 梁琦 // 国际贸易问题·—1999(1)·— 22—26
亚洲旅游业新动向: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付文漪编译// 旅游科学·-1996(2)·-42-43
亚太经合组织(APEC)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情况 / 李亚军 // 旅游调研·-1997(9)·-24-29 亚太地区旅游业潜力巨大 / 西交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7)·-19
家庭旅游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动向/ 李亚军// 旅游调研·-1996(11)·-34-38
东盟国家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胡平// 亚太经济·-1997(3)·-10-14
东南亚旅游业迅速发展/ 张飞// 东南亚南亚信息·-2000(10)·-20
东南亚国家联盟旅游业的振兴 / 穆克比尔著田欣编译 // 旅游调研·-1999(6)·-37-40 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的旅游业/ 郑一省// 东南亚·—2000(1)·— 34—39
东盟国家复兴旅游业的策略和措施/ 郑一省// 当代亚太·—2000(6)·— 37—41
东南亚旅华市场:九十年代回顾与未来对策 / 游明谦 // 东南亚纵横(学术增刊)·-2000·-20—25 东南亚旅华市场形势及对策思考/ 徐文 // 对外宣传参考·-1998(6)
开发东盟国家旅华市场对策初探/ 胡平// 东南亚研究·-1997(4)·-40-43
东南亚旅华市场分析/ 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旅游调研·-1999
(3)·-35-37
注重东盟国家旅华市场的开发 / 胡平// 当代亚太·-1998(5)·-50-54
金融危机对东南亚旅华市场的影响与对策/ 宋一兵// 东南亚纵横·-1998(3)·-22-24
东南亚货币危机对其出境旅游的影响及分析/ 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 旅游调研·-1997(11)·-19-23
浅析福建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旅游市场的拓展 / 林德荣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2)·-75-80 印度尼西亚经济的新支柱——旅游业 / 吴崇伯 //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6)·-47-48,28 观光业将成为印尼最大创汇来源 / 春草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4)·-16 印尼旅游业开始腾飞/ 小星//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2)·-18
印度尼西亚发展旅游业的策略和措施 / 候献瑞 // 当代亚太·-1998(4)·-42-45
新马泰三国发展旅游业的经验/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3)·-18-19
马来西亚——新兴旅游之国/ 周家高// 社会科学情报资料·-1997(2)·-24-25
三年后马来西亚的旅游业/ 蓓蕾//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4)·-17
“大马”走马:马来西亚旅游市场一瞥 / 王江 // 中国市场·-1998(11)·-53-54
马来西亚重视会议和奖励旅行/ 王丽敏译// 旅游调研·-1996(4)·-40-41
新加坡的旅游文化/ 覃家健// 衡阳师专学报·-1996(5)·-99-102
新加坡的旅游业 / 马勇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7)·-20
新加坡《旅游都会21世纪远景》/ 它山石// 旅游调研·-1997(12)·-3-7
菲律宾积极发展旅游业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5)·-19
泰国旅游业的回顾与展望 / 李延凌 // 东南亚研究·-1997(2)·-10-13
泰国旅游业及发展趋势/ 杨锐//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11)·-16
泰国旅游业的成功之道 / 泰讯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210·-19
泰国努力发展旅游业 / 张飞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19)·-16-17
金融危机与泰国旅游业 / 陈艳 // 东南亚·—2000(1)·— 45—48
经济危机影响泰国旅游业/ 张飞//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10)·-15
金融危机中的泰国神奇旅游年/ 驻泰使馆领事部供稿// 旅游调研·-1998(9)·-34-36
“神奇泰国旅游年”给泰国旅游业闯出成功路 / 刘艳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4)·-17-18 泰国采取措施适应2000年旅游业竞争/ 东讯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11)·-22
泰国开拓中国旅游市场/ 春游//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10)·-22
中国云南与泰国旅游资源特色比较/ 邓永进// 思想战线·-1996(3)·-41-44
论泰国旅游业中的色情问题及其危害/ 刘金源// 东南亚研究·-1998(5)·-25-28
和尚庙与红灯区:泰国旅游一瞥 / 薛志成 // 旅游纵览·-1998(1)文莱力促旅游业发展/ 东闻//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2)·-19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设想 / 明庆忠等 // 旅游学刊·-1997(6)·-25-27 越柬倡议发展中南半岛生态旅游/ 晓朱// 东南亚纵横·-2000(3)·-37
越南的旅游业 / 肖洪根 // 旅游调研·-1998(9)·-37-39
浅谈越南旅游业的发展/ 李振民// 东南亚纵横·-1998(1)·-16-17
越南涉外旅游业不景气 / 越旅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5)·-19
中越加强旅游合作 / 越游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10)·-2 2桂越旅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黄伟生// 东南亚纵横(学术增刊)·—2000 ·— 26—28
浅析越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马振// 东南亚纵横·—2000(增刊)·— 13—16
迈向21世纪的柬埔寨旅游业 / 彭晖 // 东南亚纵横·-1999(5、6)·-43-46
风景这边独好:独具特色的柬埔寨旅游业 / 傅晓露 // 当代世界·-2000(5)·-37-38
老挝重视发展旅游业/ 张飞//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3)·-17
老挝旅游发展规划 / 雨佳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16)·-13 1999老挝旅游年 / 雨佳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12)·-16 发展中的缅甸旅游业/ 郑一省// 东南亚纵横·-2000年增刊·-111-113
缅甸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许清媛//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15)·-17
缅甸大力发展旅游业 / 新源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23)·-17
香港的旅游业 / 张广芳 // 亚太参考·-1997(18)·-6-12
香港旅游业 / 徐兴堂 // 对外宣传参考·-1996(8)·-32-34
香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原因及其启示 / 白水秀等 // 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4)·-33-35 香港的都市旅游 / 刘军 // 港澳经济·-1996(12)·-38-39
试论香港居民的出境旅游/ 匡林//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6)·-44-46
澳门旅游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杜奇华// 国际贸易问题·-1996(6)·-61-64
澳门旅游业及其转型发展战略构想/ 曾凡臣// 港澳经济·-1996(11)·-12-17
澳门旅游业的现状与展望/ 张安// 亚太经济·-1999(1)·-40-42
澳门旅游业发展的前景 / 瞿群臻 //亚太经济·-2000(2)·-39-41
澳门旅游业:现状、问题及前景/ 肖志平// 南方经济·-2000(2)·-80-81
澳门旅游业与澳门经济定位/ 陈德宁//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9(6)·-30-31
浅析澳门博彩业的形成原因 / 郑权 // 理论前沿·-1999(22)·-20-21
2.42邮电通讯
东亚、东南亚地区电信业的发展 / 阎伯伟 // 外国问题研究·-1998(3)·-47-50
资讯业发展与电信市场开放/ 张燕青//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18)·-20-21
新加坡电信市场敞开大门/ 新讯// 东南亚南亚信息·-2000(5)·-24
新加坡电信业的开放过程/ 程丁// 邮电经济·-2000(1)·-62-64
新加坡邮政商业化改革简介/ 杨跃// 邮政研究·-2000(4)·-44-45
菲律宾将对国内卫星通讯服务业作重大改革 / 朱晓川编译 // 东南亚研究·-1998(1)·-23
从马科斯统治下的电信业看菲律宾与美国的依附关系/ 李异平// 东南亚研究·—2000(1)·— 25—28
泰国通讯业发展概况 / 俞亚克 // 东南亚·-1996(4)·-37-41
泰国电信集团面临赤字困难/ 新讯//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18)·-21
越南电信业的发展 / 韦德星 // 东南亚·-1997(2)·-27-33
越南大力发展电讯业 / 云海 //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23)·-19
越南卫星通信发展概况/ 韦德星//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4)·-27-28
越南邮政通信建设规划/ 滇云//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18)·-21
快速发展中的越南邮电通信业 / 毛朝忠 // 东南亚·—1999(1)·—15—19
缅甸去年通信业发展迅速/ 华言//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15)·-28
香港电信业市场的开放及其对内地电信业发展的影响/ 李晓东// 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64)·-30-36
第三篇: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指____业;
2.机动灵活,可实现“门对门”服务的运输方式是____;
3.以拉萨为中心的____________等公路,是西藏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
4.按照国道的地理走向,分为_________三种类型并按照顺序编号;
5.北方沿海航线与南方沿海航线的分界点是____,北方以____为中心,南方以____为中心;
6.第26页:记忆“中国主要海港的分布”;
7.我国内河通航里程超过____千米,其中___(河)被誉为“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达___千米;
8.管道适宜运输___和___等物资;“西气东输”工程西起__盆地__气田,向东到达___,全长___千米;
9.我国著名的航空港有____________等;
第28页:参考连线题学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第四篇:交通运输业论文
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交通运输业的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1研究方法、模型与数据处理
1.1研究方法
1987年Enger和Granger提出了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指出一些经济变量虽然是非平稳序列,但变量间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当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时,还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变量间的短期波动关系[13-14]。

1.2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指标选取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因素可能有交通发展水平、交通能源强度、交通运输结构、人均GDP、居民收入等因素。

根据蔡博峰等人的研究,和国外不同,我国交通部门CO2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并不显著相关(判定系数R2=0.214),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交通领域的CO2排放主要受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驱动,而不是家庭收入的驱动;我国道路交通CO2排放与居民收入的相关性很低(判定系数R2=0.147),这可能是我国道路运输的CO2排放并非像一些发达国家以私家车排放为主,而很可能主要以货车、出租车、公司商务车和政府用车为主[15]。

因此人均GDP、居民收入不是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由于如何量化交通运输结构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能源强度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

选取交通运输业碳排量为因变量,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能源强度为自变量,用能源消耗法计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交通发展水平用换算周转量指标表征,交通能源强度用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耗表征。

(2)模型构建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和指标,本文构建了交通运输业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y=u+αx1+βx2,(1)式中,μ为随机误差项;y 为交通运输业碳排量值;x1为交通运输业换算周转量;x2为交通能源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