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通用10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征文吧,借助征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你知道征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篇1
朱熹不仅文采出众,口才也很好,其才思敏捷一如纪晓岚一如刘镛。
要说善言者多如牛毛,可绝大多数人是为一己之利,或求官或求财。
而能够为百姓利益,不顾犯欺君之罪招杀身之祸在皇帝面前“巧舌如簧”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朱熹可以算一个。
众所周知,朱熹仕途坎坷:刚进政界就很“不识时务”地敢以“晚辈”的身份公然“顶撞”主张降金的秦桧等人,丝毫不理会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人生哲学”。
未逢明主,朱熹楞是急得辞官回家,撒手不干了。
过了几年,宋高宗一命呜忽,驾鹤西去,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这下朱熹终于可以将满腔热怒火付之笔上,直言进谏,丝毫不给犀利的言语裹上一层奶油。
还好宋孝宗有李世民的胸襟,看后很受感动,还亲自召其听取意见。
不过宋孝宗虽有李世民的胸襟却没李世民的头脑,听取小人谗言,朱熹仍没得到重用,于是再次辞官回家。
之后又上演了几次辞职闹剧后,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反派”;之后便没了动静。
虽说仕途坎坷,但朱熹也有风光的时候。
宁宗时候,朱熹担任侍讲,他的满腹经纶,能言善辩令许多文武百官折服,连皇帝都曾是他的fans。
皇帝也经常与他拉拉家常。
有一次,朱熹说到自己的家乡,激动之余调动所有的脑细胞将尤溪说的天花乱坠,直说的皇帝心花怒放,脑袋发热,当场拍板决定去尤溪游玩。
本来皇帝亲临,对家乡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还好朱熹是个理性的人,脑筋马上转过弯来,心理暗叫不好:皇帝出游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受苦的肯定是百姓,这样不就给家乡添负担了吗?这时朱熹计上心来,推说山高水险,车马难行,
力劝皇帝不要去尤溪。
皇帝不甘心,硬要刨根问底:到底怎么险啦?朱熹说,从东路进尤溪要经过一个叫“马啼岭”的地方——连“马”都“啼”啦,可见是多么地凶险。
事实上,的确有这个岭,只不过是“蹄”而非“啼”——“马蹄岭”明明是马的脚,愣被朱熹说成是马的啼哭,皇帝还信以为真,不过还不甘心:“从西路走怎么样?” 朱熹说:西路要经过‘勒骨抽肠’,山高林深,毒蛇猛兽出没其中……之类的话,又把皇帝吓得一愣一愣的——“勒骨抽肠”,一听就狠,马上打消了皇帝的念头——当然,又是朱熹故意说错话,把“鹿角柳塘”说成“勒骨抽肠”,添油加醋,故弄玄虚,不过冒着犯下欺君之罪的危险,使尤溪的百姓免遭涂炭。
还有一次,皇帝与朱熹聊天时问及尤溪人民的生活。
当然啦,皇帝面前,自然要说“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安定了。
谁知皇帝接下来竟“赐”朱熹回乡一趟,带点尤溪的特产回来。
也该是朱熹理性,此时他想的不是巴结皇帝,而是觉得凡是好的东西皇帝都想要,若真献特产,被皇帝看中的话还不得年年进贡,苦的还是百姓。
朱熹脑筋转的快,不一会儿又有了主意。
回京城后,朱熹献上的不是金柑绿笋香菇,而是一颗桐子,告诉皇帝这是尤溪的雪梨。
皇帝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一口还没啃完就吐了出来——桐子外表与雪梨很相似,但味道就差得远了。
皇帝大怒,朱熹立马伏地求饶说:“万岁息怒,微臣怎敢欺骗皇上,微臣家乡种的都是这种梨,黎民百姓吃的确实都是这种梨,万岁赐臣一吃吧!”“演”的栩栩如生,一看就是个“演技派”。
被恩准后,朱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这梨。
皇帝见状,认为是自己山珍海味吃多了,而穷苦人民连饭都吃不饱自然认为这难吃的东西好吃了,于是怒火渐渐消了。
他又问朱熹还有什么东西,朱熹故伎重演,献上了连根带叶小竹子和毛竹叶。
皇帝一看,说:“罢了罢了,尤溪那么穷,以后的山税就免了吧。
”此事让我想起了我省某县明明穷得只剩下钱了,还大哭贫困,得到了上头的财政拨款——实乃与这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有人说谎是为了中饱私囊,而朱熹的谎言却是利国利民,为尤溪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铁齿
铜牙朱熹因体恤民情而唇齿留香,且遗香万年!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篇2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画依旧,琴依旧,只是你已静静地长眠于地数百年了,但隐隐文公山,缓缓清印溪,没有一刻停止过对你的怀念。
因为这一方山水处处有您的足迹,处处有您的墨迹,处处有您的气息。
这一方莘莘学子因为你而多了份书卷气,这一方父母官也因你而正气满怀,这一方的百姓因为你而多了份豪气,这一方山水因你而更显灵气。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这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物是人已非,人去诗还在。
当人们还停留在天光云影中享受自然时,你智慧的大脑却在思考中穿越时空。
“观书有感”,何止是观书,人生不也是如此吗?什么样的源头,就有什么样的现状。
知识丰富的源头是博览群书,永不掉队的源头是改革创新,廉洁奉公的源头是心存百姓,国富民强的源头是社会和谐,而朱子您不就是尤溪能名扬四海的源头之一吗?您的思想不就是我们想建设和谐生活的源头之一吗?……所以我们永不能让“源头”枯竭,让“源头”受污染。
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春暖花开,东风和煦,莺歌燕舞,万紫千红,你为我们描绘了春到人间时的大好风光。
其实你何尝不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生活画卷:我们渴望寻“芳”时,能有“万紫千红”;我们渴望寻“圣人之道”时,能见“桃李满天下”; 我们渴望寻“心中之梦”时,能够“蓦然回首,梦想就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渴望寻“爱”时,能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渴望寻“和谐”时,能看到“无边光景一时新” ……为了渴望能成为现实,我们会不计付出。
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
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对书的痴迷,让你处处有感悟,处处生妙语,亦让后人时时受启迪。
只因“春水生”,“ 蒙冲巨舰”遂成“一毛轻”,遂能“自在行”,形象说理,妙趣横生,它让人想起“读书破万卷”时,自然会“下笔如有神”;想起“磨刀不误砍柴工”;想起“功到自然成”;想起厚积薄发……一语惊醒梦中人:你想成功吗?那你就先付出,水到自会渠成。
总觉得您有神话中的魔棒,能点石成金,能化寻常为神奇;总觉得您有佛门中的慧眼,能看透天地玄机,能了然世间万物;总觉得您有传说中的摄魂之术,你能让时人茅塞顿开,让千年之后的人还沐浴在你的智慧中,在你的智慧中开创新的生活。
你,让怀念您成为一种习惯……
突然间,又想起您的《题石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只是如今面对石榴花开时,我们不必感慨“可怜此地无车马”了。
您知道吗?您的故乡沈城,您曾牵系的华夏神州不仅正处于“五月榴花照眼明”之时,也正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之际!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篇3
在东海之宾的八闽大地上有一座山城,就是被誉为“闽中尼山”、“海滨诌鲁”的朱熹的诞生地——闽中明珠——尤溪。
当你进入尤溪城关来到交通枢纽地的三岔路口时,你就会看到一尊高大的朱熹塑像正手握书卷、用身遂的目光在注视你。
是的,每当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听到他的叮咛和嘱咐,我庆幸自己从小就在这中叮咛和嘱咐声中长大。
我为我生在这座山城而感到骄傲。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在一次公交车上我就看到这样一番情景:那是一个早上,一位同学正坐在一个座位上。
这时,上来了提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因四周无座位,他只好站着。
小同学见到了这个情景,就连忙上前扶住老爷爷,让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说:“还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没有什么关系。
”小同学诚恳地说:“不,你年
纪大,站着不方便,还是您坐着吧!“您坐吧!”……老爷爷和小同学一直互相让座,旁边的人的人看了就称赞这位小男孩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时有人站了起来:“小弟弟,你坐下,还是让他坐我的座位吧!”只听小同学恳切地说:“朱熹爷爷教育我们要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我要听朱熹爷爷的教导啊!”车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熹爷爷,您的敬老爱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着我们后一辈人。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您小时候刻苦攻读的故事已在我们脑海里深深生根,您小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劝学》的话语,我们已牢记在心中。
现在我们成千上万的学子正在以您为榜样,刻苦攻读着。
我家正同尤溪县的最高学府——一中比邻,我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时,一中的教室里就亮起了无数盏灯,亮得如同白昼,住校的学生们都来到班级晨读;深夜,他们还在翻阅着各种资料,在学海横渡,在书山攀登。
正因为这样,仅只一中这所学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学生考上本科。
今年,一中学子罗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为了省文科状元,顺利的考取了人所向往的名牌大学——北京大学。
朱熹爷爷,您的勤奋好学的品质深深的影响了我们尤溪的学子,真是“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您四岁时的一句话:“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亲惊奇,更惊动了我们后人。
天之上到底为何物?人类抱着探索天上高奥密的决心,不断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国的航天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三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为我们中华儿女实现穿越太空的梦想铺平了道路。
朱熹爷爷,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们的“嫦娥一号”奔月卫星发射成功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又一次地实现了!您一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会得到满意的回答了。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您从小的这种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从中得益非浅。
朱熹爷爷,您在《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会记住:穷里致知是源,反躬践实更是源。
真正地把您的叮嘱牢记心间,从小立志,学会读书,学会做人。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篇4
在那战事纷扰,国家动荡不安的时代,诞生了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思想家——朱熹。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他的理学,一时独尊受宠奉若神明,一时受批遭弃人神共愤。
今天,我们以审视的态度来看,不可否认,其精华部分造就了一个道德的民族,一个礼仪的邦国,成为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维系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
在朱子的理学中我们看到了和谐的光芒。
宇宙里有和谐。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朱熹语)。
清晨,初升的太阳带给人们以温暖,以光明,它默默的,毫无保留的向地球展示着它的温情。
然后直到黄昏,它的光热一点点的衰退,衰退,最后消逝。
这时,一轮明月已在我们未曾觉察的时候悄悄探出了脑袋,延续着太阳遗留下的一丝光亮。
月的周围,围绕着无数的,闪烁着的星星。
它们似乎手牵着手,绕着月跳着一支回旋舞。
然后在累了的时候静静的,相互依偎着听月亮讲故事。
讲它和太阳交替工作时各尽其职,虽不曾谋面,却心有灵犀。
这样才维系了宇宙间的平静,和谐。
自然界里有和谐。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春有春景,秋有秋光,四时不同,风景各异。
俯视神州,一幅和谐画卷:有碧波荡漾,有黄沙漫漫,有郁郁森林,有巍巍高山,有茫茫草原,蜿蜒盘旋的江河犹如把座座城市串联起的黄金纽带。
四季更迭,风花雪月有序地循环着自己装点大地的任务:春天,云卷云舒,
花团锦簇,放眼望去,野芳发而幽香,每个角落都是花的海洋。
花与春对语,倾吐出了春之温暖。
夏天,佳木秀而繁阴,翩跹而至的蝴蝶,成群地飞舞在翠色欲滴的草丛中。
在蓝天的映衬下,生机盎然。
蝶与夏互舞,舞出夏之生机。
秋天,山高月小,因为有了秋月,夜晚更加温柔妩媚,曾经的沧海桑田,迷离怅惘,也应和着月共奏良辰美景。
月与秋相奏,奏出秋之诗意。
冬天,雪听到了她的呼唤,身披鹅羽长袍来到了这世界,这时--大地披上了他的绸缎袍,孤零零的树儿,有了他的银白色礼服,世界显得如此单纯洁净。
雪与冬相拥,显出冬之素雅。
人与人之间,更该有和谐。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朱熹语)。
许多往事不堪回首,暴虐的统治者,贪婪的污吏,冷漠的人情,森严的等级,禁锢的思想,侵略者的铁蹄……那时候,人们是最渴望平等最渴望和谐的吧。
人与人和谐相处,曾多少次出现在人们的睡梦中?比如,开花的季节,落日的黄昏和自己的家人并肩穿越满植香樟的小路,走向温馨小屋;栀子香飘的校园里,与同学,朋友畅谈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理想;抑或是独自走在街上,尽自己所能,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面带微笑,对每个或失落或忧伤的孩子,不为其他,只想把自己的快乐传播给他们,或许正是对这些美好的梦想追求,让苦难的民族永不言弃。
是的,我们从没放弃过对美好对和谐的追求,尤其是今天,尤其是在尤溪,我们的故乡,朱熹的诞生地,我们更有理由好好弘扬这种思想,这种精神,让和谐之花在沈城的风中摇曳!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篇5
朱熹,字仲晦,号晦庵。
远祖在山东,与孔孟是同乡。
后迁居徽州。
祖上本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
1118年,朱熹父亲朱松中了进士,1123年被任命为建州政和县尉。
由于家境窘迫,朱家将祖上遗留的百亩田产抵押,一家八口,举家迁到福建政和。
朱熹祖父朱森被称为朱氏“入闽始祖”。
其子孙则世代居闽。
1128年,朱松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
因为主张抗金受到秦桧迫害。
不久被降职为泉州石井镇监税。
朱松家人则仍寄居在尤溪郑安道家。
1130年,朱熹出生于美丽的福建尤溪。
朱熹早慧。
他幼年时就有很强烈的好奇心。
有一次,朱松指着天对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为何物?”何为天?天之上为何物?这个问题,整整陪伴朱子一生,成为他终身探索的哲学命题。
朱子属历史上读书最多、领悟力最强的学者。
他一生都在读书、著书。
历史上流传的“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要求读书应该按照知识内在次序和规律,逐步学习掌握,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心细心,反复思考、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则强调读书须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并见之行动,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对照检验书本知识。
他要求抓紧时间读书,专心读书,持之以恒。
朱熹一生勤于讲学、诲人不倦。
他创建和修复了许多书院,建立的第一所书院是寒泉精舍,修复的第一所著名书院是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初建于南唐,到南宋已是断垣残壁,朱熹出任江西南康军的郡守,上庐山访求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组织重建书院。
他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强调修身、处事、践行的原则,对中国书院教育发展的产生很大影响。
朱熹晚年出知潭州时,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
他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以《四书集注》为教材,到学院授徒讲学。
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两个,它们都因朱熹而名扬天下。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篇6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近年来,福建官方正致力于弘扬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闽派文化。
民进福建省委在调研中的发现,伴随着朱子文化复兴,福建各地呈现出各自为政,争相哄抢“朱子文化”的局面。
记者梳理发现,福建多地已规划投入重金打造朱子文化相关产业。
其中,作为朱子出生地的三明市尤溪县,投资3亿元人民币致力于建设占地4.4万平方米的朱子文化园;南平市建阳区是朱子墓地所在地,
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8000亩的朱子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朱熹学习生活50多年的武夷山五夫镇,则规划建设成为弘扬、交流、体验朱子文化的第一重镇。
民进福建省委在调研后提出建议,要改变长期以来将朱子文化看作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思维。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福建省委副主委何强说,没有统一规划和统筹,难做出特色,文化保护难以落到实处。
原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省政协委员马照南建议,根据朱熹在福建的理学足迹,政和、尤溪、建瓯、武夷山、建阳、延平、福州、厦门同安、泉州、漳州、宁德等,策划开发覆盖福建全省“朱子理学寻踪游”活动等。
郑家建则进一步指出,不仅要加强省内城市合作,也要联合省外有关地市,共同打造朱子文化项目。
他说,朱子在江西、湖南、浙江等地都留有足迹,如其祖籍地婺源、开风气之先的朱张“会讲”之地岳麓书院、完成其理学思想转变的白鹿洞书院等,都是朱子文化遗存不可或缺的部分。
2015年开通的合福高铁,途经福建武夷山、建阳、安徽黄山、江西婺源多个朱子文化要地,正串联起一条“朱子之路”。
郑家建举例说,目前,武夷山到婺源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这意味着两地联合起来推动朱子文化的时机已经到来。
正是看好“朱子之路”,福建省旅游局已先行探路。
2015年,该局邀请了200名欧美知名旅行商莅临武夷山开展“朱子之路再出发”武夷新发现活动,探访丝路茶路传奇,打造朱子文化旅游黄金线路。
朱熹在武夷山学习生活长达50多年。
该市市长徐春晖称,武夷山将探索会同“朱子之路”沿线城市联手打造朱子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朱子文化在台湾地区影响力也十分巨大。
郑家建还建议,由海峡两岸联手,调动海内外资源,建设一个国家级朱子文化博物馆,不断激发保护发展朱子文化遗存的动力。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篇7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身为中国人不仅应该学习优秀文化,
还要传承传统美德。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被罗马帝国所占领,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基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也早已被波斯帝国所消灭,其文化也被迫中断。
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分别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经久不衰,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
就是这些血统与传统,培育、造就了我们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美德代代相传。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吃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
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
有些孩子,懒得叠被子,懒得洗袜子、洗衣服,懒得收拾书包、收拾书桌,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
事实上,家长并不太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皇帝”,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溺爱、宠爱和放纵,使得独生子女们从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错误思想。
而一些学校只顾传授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
结果,成绩上去了,道德下来了。
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开始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不讲孝敬的现象时有发生。
要扼制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无论是什么中华文化,我们都应该传承下去,从现在开始,"读圣
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要行得正,坐得端。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无私奉献境界。
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传统美德。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1000字篇8
历史的长河永远不停歇的向东奔赴,无情吞噬着这个世界的点滴,让往事变成故事。
然而在这世界上却有着一种文明:五千年的沉淀升华与永存,给予了黄色人种专属华夏的气质与气魄。
华夏文明,一个并非过于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产生别样的情愫,或敬仰,或激昂,就如一股绮丽的烟火,点缀着世界民族之林的浩瀚夜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五千年中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华儿女崇高的民族气节。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三年狱牢,未曾投降;革命家陈天华,闻国于危,连写血书,忠告国民;战国时期的屈原,不忍国衰,为守忠贞,投江示忠;数学家华罗庚,为抉真理,不惜财物,为国贡献。
五千年的中国,并非一路繁花似锦,而是如血色般的残阳,似火般灼烧着一代又一代怀揣着爱国情怀的忠诚将士那永不熄灭的心。
“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
”,双木成林,齐心为众,众人为国,则国必兴。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人若明志,晓事理,知大体,有远志,即使不能有超世之才,也可以立大事,成大业。
范仲淹,家境贫困,苦读诗书,最终读书有成,成为北宋名臣;越王勾践,为吴所执,欲报吴仇,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最终越国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五千年的中国,并非一路平坦风光好,而是由历代先人的宏伟志向与刻苦积累下的一担担黄金,雨水愈猛的冲刷,散发的光芒越夺目。
亦余心之所向,虽九死其犹未悔。
”脚踏实地,明志寻梦,梦怀“天下,则国必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