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pptx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 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 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当时,金兵 攻打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 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 所有收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 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她写下了这 首《声声慢》。
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
文,工诗词,书画俱佳。其词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
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
[3]此句由写景过渡到写人。“一时多少豪杰”照应了开 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4]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塑造周瑜的形象?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小乔初嫁了”以 美人烘托英雄,侧面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通过外 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绘了一个风度翩翩、潇洒自如、 成竹在胸,在不露声色中成就一番功业的青年才俊形象。
[5]“多情”句感慨身世,发出了年华虚掷、人生短促的 感叹。“一尊”句借酒抒情,思古接今,使全词余音袅袅。
[原文呈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品读鉴赏] [1]写词人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慨叹江山依
旧,英雄不再,寓无人可御敌之意。 [2]这几句用了什么手法?词人想借刘裕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结构脉络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婉约派 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词的内容多是离愁 别绪、闺情绮怨,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 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 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 你搜集的内容: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1.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鉴赏 诗
歌的能力。 2.诵读诗歌,品味这三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了解 豪
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特点。
一、走近作者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 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 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 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 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 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 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 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 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 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 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五、课文梳理 [原文呈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品读鉴赏] [1]开篇借景抒情,营造了一个极为广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将读者带入对历史的沉思中,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 情。
[2]写赤壁之景的哪些字富有表现力?请具体分析。 “乱”写出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 的态势;“惊”写巨浪声势浩大;“拍”写江涛拍岸的力 度;“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比喻描绘浪 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5]“可堪回首”三句写江北各地沦陷已久,而人民安于 金人的统治,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非常热闹。这就使词 人愈加悲痛。
[6]如何理解最后的用典? “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比,叹己不如廉颇。词人有廉颇 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
二、探究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
黄州时所写,当时他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 轼因作诗“谤讪朝廷”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 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此 处壮丽的风景让他感触良多,更是让他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 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于是写下此词。
反衬、用典。“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反衬英雄去后的凄 凉;“想当年”极写刘裕北伐时的声威,表现词人抗敌情切。
[3]写刘义隆草率北伐是暗示当朝统治者要收复中原必须 先有准备,否则必致败亡。
[4]四十三年间,词人壮志未酬,南宋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 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今登亭远望,山川如故而国势危殆,于是 词人有了不堪回首之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 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
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 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 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 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又对独揽朝政的韩侂 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 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再次失败。辛弃疾的意 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 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