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发,新课程理念犹如强劲的东风吹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生活并得到了广大教师和社会的普遍赞同。
借着新课改的东风,我力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思考的数学”“学习者获得不断成功的数学”,我在不断的困惑中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中思考。
一.落实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标变得丰富了,它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三维目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目标,又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它是认知的花果;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认知的杠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它是认知的根本;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
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落实三维目标的两条教学策略。
1.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
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交往、
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即只能意会的知识)。
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感受和习得。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感悟、反思和习得,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中,学生通过量一量活动,初步感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致是180度,但是此时学生尚存疑惑;通过拼一拼活动,学生便可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时疑惑消失了、成功探究的喜悦出现了;再通过特殊三角形的推导说明,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自信心诞生了……通过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活动和与同伴的协作互助,不仅促使他们习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促使他们习得怎样探究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良性变化。
2.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
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在落实三维目标中,有的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力图创造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还有的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教学,毫不遗漏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和感受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这仍然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调出学生的既有经验,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设计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老师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考自己,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教师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结果全对。
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教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
教师紧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当学生观察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
教师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有的学生说分母是奇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1/2却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学生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
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
正当学生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为什么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的认知又激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发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
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参与一种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
有不少教师认识到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
但是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合适,本末倒置,则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有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疏离;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时间长、效率低;有的教师创设的虚拟情境过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有悖常理,是老师随意编造的;还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内涵,仅满足于展示图片、做做游戏,不能真正起到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使所设计的情境只能成为课堂的装饰或摆设。
三.注重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
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老师先为每四位同学准备了一份圆柱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上下两底大小一样)、纸做的圆柱模型、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纸片的信封;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思考与探索“圆柱的特征有哪些?你是怎样发现的?”这两个问题。
由于教师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又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了做几何、发现几何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渗透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教师就马上放手让学生计算每人手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8厘米、6厘米、8厘米、和6厘米,以8厘米为底边的高是5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8+6)×2=28(平方厘米)②8×6=48(平方厘米)③(8+5)×2=26(平方厘米)④8×5=40(平方厘米)⑤8+6+5=19(平方厘米)。
这些方法,的确是老师没有想到的。
但是老师应不慌不忙、从容应对,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再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由不懂变成了理解,从盲目走向了有序,得出只有8×5=4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
但不少教师对自主探索进行了错误的理解。
具体表现在:⑴形式化和庸俗化。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自主探索,那些关于数学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索。
没有探索的必要而进行探索,只能是对探索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索的形式化和庸俗化。
其实,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
⑵把“放任自流”当作学生的自主探索。
有些教师认为:既然是自主探索,教师就要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果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支离破碎,探索乐趣得不到体验,探索方法得不到提升,探索成果得不到共享和内化。
⑶神化。
探索的神化则是把探索人为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索水平和性质来看待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过于关注和挑剔探索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丧失。
四.倡导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与人合作
交流的能力已成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具体有如下几种做法: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大胆交流。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乐于发表意见、大胆创新。
⑵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时空,使学生有机会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⑶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出示一组数:1、2、9、11、20、145、31,让学生分别写出它们的约数。
然后在小组内将这些数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有的小组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
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热烈地讨论、争论,经过教师的引导,最后一致同意将这些数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约数只有一个的数除了1以外,还有其它的吗?约数有2个的,还有其它的数吗?约数有2个以上的,还有其它的数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质数与合数的有关
知识,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
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
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适宜的“水分”。
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倾向:⑴搞形式主义。
以为将课桌椅摆成合坐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就是合作学习。
⑵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
⑶编组的随意性,不能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
⑷时间的随意性。
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或还未进行到合作学习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新课程的实施在我校已开展了近两个年头。
两年来,我经历了洗脑、充电和反思,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冲击,真切地感悟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感与鲜活,听到了学生的自主辩论与争鸣,看到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索,使我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有了更加强烈的憧憬与渴望。
但这不是新课改的全部,我也冷静地思考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我想这对于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