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暑假作业-第四单元第16、17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暑假作业
(1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一、单选题
1.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2.全面抗战路线方针制定于( )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3.中央电视台组织的“红色之旅”从北京出发,途中经过山西的平型关和山东的台儿庄,这是为了纪念( )
A.辛亥革命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三大战役
4.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
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
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5.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
6. 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
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加接近史实本质( )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7. 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
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8.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的重大军事行动是(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
9. “尽管日军连续3天以飞机往复轰炸,但由于张自忠军队将士奋勇御敌,日军始终未能越过(山东)临沂半步,有效滞缓了日军第5师团主力南下的攻击前进。
”这是抗日战争中某次大规模战役的片段叙述。
这次战役是(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10.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
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
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12. 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指出,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十四年抗战的起点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3. 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
这一政策( )
A.遵循了八七会议的精神
B.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的改变
C.改变了中国的革命道路
D.有利于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4. (日本)“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日本“征服满蒙”的第一步就是发动(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二、材料题
15.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材料三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
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四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材料五 1937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为日寇进攻华北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到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昆明参战的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
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的时间及材料可知此题的背景是重庆谈判,当时抗日战争刚取得胜利,人民都盼望和平,追求民主,希望创建新中国。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全面抗战路线方针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全面抗战路线方针制定于洛川会议。
所以选B。
3.答案:C
解析: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取得的最大规模的胜利。
故选C。
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的关系。
点评:
在正面战场,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以来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二者都是在抗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纪念意义。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以看出此次战役是以破坏敌方交通线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只有D项符合题意。
点评:
抗日战争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主要集中在:(1)对全民族抗战的考查,即重视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的考查,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对百团大战的考查,也有很多考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如2011年安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考查,相对而言,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考查也在逐渐减少。
(2)高考试题重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认识抗日战争的地位和意义。
5.答案:D
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ABC均正确,故选择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本质的理解。
五四运动以后,1921年中共成立,中共在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而蒋介石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1946年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答案:D
解析:
8.答案:A
解析: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C
解析:可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等信息推断出此诗写作背景是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故选C。
A项是在1926年到1927年进行的并
未有百万雄师渡大江的事件;B项是在北方同国民党的主力决战;D项是在渡江战役后,因此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解放战争:渡江战役
点评:
从毛泽东诗词中获取历史信息,考查时代背景。
立意好。
重点是要掌握渡江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
解放战争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的篇章。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等也需要了解。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A
解析:
二、材料题
15.答案:1.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2.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民主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中国为同盟国提供大量战略资源。
3.①全民族团结抗战;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援助。